2023年剛開始,江西女向上海男索要千萬彩禮一事就引爆討論。
▲原文部分內容
雖馬上被證實是作者瞎編的,但這個人人都躲不開的話題,還是在辟謠后熱度不降反升。
▲部分網友評論
尤其春節回家,不少單身青年都剛渡過催婚“大劫”,所以彩禮問題就變得更避無可避了。
既然避無可避,那就只能說破:
誰規定的娶媳婦兒必須要彩禮?
娘家又憑什么要彩禮?
全國彩禮排行中,
您又娶得起哪個地方的美女?
古代人沒手機、刷不了抖音,所以省下的時間都用來琢磨禮節了。
電影中石器時代的人想結婚,拎根棍子出門,看誰順眼直接敲暈帶回山洞就行。
▲影視截圖
影視劇中的橋段,我們尚且不知真假,但到了西周,想結婚就必須經過三書六禮才能娶回美嬌娘。
而其中就有一個專門送彩禮的環節——納征。
不過納征也不是上來就當送錢童子,先秦時期更注重美好寓意:和諧美滿、多子多福,所以鹿角、大雁之類很受歡迎。
好在那時的生態還不錯,飛禽走獸與結婚之間的供需關系相對穩定。
但漢代人非要起高調,送完祝福送日用品,送完日用品還送錢,這一下算是打開了彩禮和彩禮攀比的“罪惡大門”。
不過兄弟們也別恨太早,因為彩禮正式和錢掛鉤是從宋代開始的。
比如現在結婚所謂的“三金”就是延續宋代習俗,只不過金釧[chuàn]、金鋜[zhuó]、金帔[pèi]墜變成了現在的耳墜、手鐲和項鏈。
至于古代為什么會給彩禮?
主要是那時候講究“出嫁從夫”。
嗩吶一響這姑娘基本上就和娘家沒什么關聯了,生是夫家的人,死葬夫家的墳。
所以男方會給女方父母聘禮作為經濟補償,算是一次性幫媳婦兒付清婚前在娘家消耗的生活費。
給的越多越說明看重女方,給的越多說明夫家條件越好。
比如姑娘們最艷羨的“十里紅妝”;
▲十里紅妝
再比如《知否》中的王大娘子,在看到如蘭的彩禮不如明蘭陣仗大時,心里就不大開心了。
生怕“他文家怠慢了我如兒”——你看彩禮攀比就這么輕易被搞來了。
▲一臉不高興的王大娘子
不過宋代嫁女兒也不光是男方花錢,女方父母也會給女兒準備財物,甚至有的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預備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錢不是給新婚兩口子的家庭啟動資金,而是單獨給女兒的。
嫁妝越多越經濟獨立,在夫家的腰桿子越直。
▲陪嫁示意
畢竟吃喝都是自己帶來的,夫家也不好拿捏,尤其是婆婆。
當然,夫家也不會打嫁妝的主意,因為用妻子的嫁妝會被人瞧不起。
比如《知否》中顧二叔他們家那堆糟爛事兒,就是因為惦記白家姑娘嫁妝引起的。
總之聘禮和嫁妝是古代結婚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女子出嫁從夫、與娘家劃清界限的觀念弱化,不再需要夫家“買斷”。
那為何還要堅持索要彩禮呢?
大致分為四種情況:
(一):人情攀比
文化認知程度越低的地方索要彩禮的金額越兇。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彩禮越高說明姑娘越優秀、越值錢、娘家越有面子,大家都要才是常態。
甚至日常聊天時還會暗自比量各家女兒的“值錢”程度。
一旦發現有人不合群,結婚不要彩禮、圖人不圖錢時,第一反應就是冷哼一句“便宜貨”、“倒貼女”。
甚至一些娶媳婦的婆婆,也會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兒子有本事,兒媳倒貼也要嫁。
這種情況迫使女方家長礙于風俗習慣、礙于面子、礙于不落人話柄等,不得不隨行就市向姑爺要彩禮,以保自己在左鄰右舍間能抬得起頭。
(二):物質保障
說彩禮是物質保障,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從生物學的視角看,社會生存能力與后代繁衍能力掛鉤。
所以女方用彩禮衡量男方的經濟基礎,淺顯的確定一下未來的生活條件,以免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吃了上頓沒下頓、孩子跟著大人一起喝西北風。
比如潮汕的一些地區講究“留男傳宗”,要一直生到有兒子為止,所以葫蘆姐妹的情況不少見,
如果沒有彩禮沒有衡量出經濟基礎的薄厚,騎虎難下時,孩子們的生活質量就難免下降。
試問哪一個母親愿意孩子吃糠咽菜?
其次就是從亙古以來男強女弱的社會學視角來看;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雖是喜事,但女性依舊是弱勢一方。
哪怕現如今的社會環境已經讓部分女性站起來了,但結婚后她們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
或者說為兩口之家的付出依舊多于男性:
包括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對身體和心理帶來的永久性傷害、也包括職場對婚育女性的不友好。
家庭主婦多年被凈身出戶的比比皆是,所以彩禮被視為提前預付女性未來對家庭付出的部分報酬,算是用錢填補女性在婚姻中的低洼趨勢。
(三):增加沉沒成本
什么是沉沒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船沉了,
你預計會賠掉的本錢。
放到結婚這件事上來說,就是為達到白頭偕老、安穩度日、繁衍后代的目的,所付出代價。
男方結婚前搞的那些諸如彩禮在內的所有準備,就是婚姻的沉沒成本之一。
女性婚后經營家庭付出的感情、精力、時間健康等也是沉沒成本之一,成本越高,穩定系數越大。
比如妻子背離結婚初衷時,會考慮出一家門進一家門不容易;
而丈夫有背離結婚初衷念頭時,會斟酌用娶媳婦兒的錢打水漂值不值得的問題。
得>失,一咬牙另起爐灶!
失>得,收斂心神回歸原狀。
當然,“撕蔥”公子那種不差錢的是例外,蕭亞軒那種死盯嫩男保質期的也是例外。
▲蕭亞軒和前男友
(四):純純資源交換
不少適齡男認定,彩禮陋習影響結婚摟媳速度。
主要原因在于眼睜睜的看著勒緊褲腰帶攢出的彩禮,被用來解他人燃眉之急,大量白銀外流最終不是為新組成的小家添油加力。
這種情況出現在兒女雙全的家庭居多——嫁女兒時漫天要價,只為別耽誤自家兒子娶媳婦。
半輩子的勞動成果全是為他人做嫁衣,這讓男方如何心態平和?
所以才在提到彩禮時咬牙切齒、diss他們是賣女求財。
但不管你如何diss,彩禮依舊是全國統一的趨勢。
2020年,騰訊數據公布了國人彩禮調查成果。
數據顯示70%以上人群在結婚的過程中經歷了送、收彩禮過程。
其中山東地區以86.6%高居榜首,河北地區以84.7%緊隨其后。
不過山東老鄉談歸談,要的還真不多只有6.3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9萬,而河北地區的彩禮則更低,僅為4.6萬。
反而不甚流行聊彩禮的浙江,以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的18.3萬高居彩禮榜榜首。
黑龍江地區以15.2萬位列第二、福建以13.1位列第三。
按照浙江和黑龍江2020年公布的年鑒統計,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0.8萬和7.4萬元。
也就是說打工人想娶個媳婦兒,光攢彩禮就要2到3年。
3年、18萬,有不少人微微一笑覺得是小菜一碟,畢竟從工作賺錢到結婚能攢下一筆錢、加上父母幫襯,十幾萬貌似并不高。
但結婚的過程,彩禮只是敲門磚而已,想要完全把媳婦兒娶進門還要準備買房、買車、辦婚禮、買三金等燒錢活動,尤其買房。
四、五線小城市一套房都要40萬起,再加上其他零散項目搞不好連父母的養老錢都要掏得一干二凈。
再想想結婚之后還要生子,奶粉、尿布等又是一大筆開銷。
壓力山大也難怪兄弟們嚷嚷:天下苦彩禮久矣。
但最苦的其實還是那些明明想結婚,卻因彩禮拒之門外的青年們。
比如苦戀多年的小青年,原打算感情到位了就水到渠成的談結婚,結果雙方家長詳談時,丈母娘一口價要48萬彩禮。
小伙子 自己窮、父母也沒什么積蓄,最終只能含淚和女友分手,女孩崩潰大哭又沒什么辦法。
諸如此類被迫分道揚鑣的小情侶不在少數,頭條熱搜,一搜一大把。
一面是親娘一邊是親愛的,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只能雙雙退場,一方希冀能找一個不要彩禮的媳婦兒,一方繼續待價而沽。
在高額彩禮面前,時間和感情等沉沒成本根本就站不住腳,也失去了原本的討喜味道。
且一旦沉沒成本太高,彩禮就容易走向極端。
比如陜西商洛一男子靠東拼西湊彩禮錢抵達訂婚環節后,兩人在臨門一腳時出現了感情危機要退婚。
女方雖在親戚朋友的見證下返還了6萬元彩禮和首飾,但雙方就該不該返還另外已為結婚花掉的2.2萬彩禮產生了分歧。
在多次溝通索要無果的情況下,該男子尾隨前未婚妻至出租屋將其殺害,喜事不成反變喪事。
不僅嘎了別人,甚至有時候連親娘都難逃被親兒子嘎掉的結局!
這樣的彩禮,彩頭在哪兒?又何談一個禮字?
合情合理的彩禮金額是尊重傳統習俗,我們不提倡也不反對。
但眼見沒理又沒禮的負面情況太多了,相關部門就不得不出來干預一下了。
比如2018年《婚姻法》規定,沒領證的、領證沒一起生活過的、給完彩禮導致婚后生活困難的,這種彩禮都要在恢復單身的那一刻還回去。
2019年山西長治,就彩禮的金額專門印發《關于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的意見》,明確規定不能超過5萬塊。
有人洋洋得意有人垂頭喪氣,不是因為有女兒“賣不上價”,而是把擔心擺到了明面上。
于是在互相不信任的情況下,結婚率越來越低、因彩禮問題引起的對立聲音越來越高。
甚至在談傳統彩禮習俗時,還不少人覺得西方文化“明事理”,因為人家嫁女兒時從來不要彩禮。
沒彩禮固然為結婚大開方便之門,但西方法律下的男性,離了婚不僅要財產均分,還要贍養前妻直到她再嫁。
我們的法律和文化習俗不支持這些,只能調整先后順序,將婚后贍養變成婚前彩禮。
這樣一種情況下,只能說全球一體化還是不到位啊!
后記:
結婚作為人生大事,就應該莊重且隆重。
有點儀式感沒什么不好,因為準備的過程也是容納和深思熟慮的過程,彩禮的出現避免了結合與分別的草率。
所以它不是陋習,
更不是該被禁止的陋習。
陋習是什么?
陋習是那些以結婚為由,出于私心索要天價彩禮的行為;
陋習是那些抱著抹除彩禮習俗,達到分幣不花就想撿便宜的私心。
所以橫亙在有情人中間,哪是什么彩禮?
分明是自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