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天津航母公園仰望滿載排水量4萬噸的基輔號,都能感受到這艘大艦帶來的壓迫感。它在剛立項時的工程代號是1143,起初被稱為“反潛巡洋艦”,1977年又被重新劃分為“重型載機巡洋艦”,它也確實具備巡洋艦和航母的雙重特點。
雖然我們習慣稱它為“航母”,但從設計思路和任務規劃來看,“重型載機巡洋艦”這個定位似乎更準確一些。
和基輔級同一時期,蘇聯也曾規劃過1153和1160兩種大型核動力航母,但這兩個工程都在70年代中期先后終止。
一直到蘇聯解體,"紅海軍"航母只有1143這條線在持續迭代,先后發展出了1143.5庫茲涅佐夫和1143.6瓦良格,并且最終于1988年開工建造了能搭載60多架彈射起飛艦載機的核動力航母1143.7烏里揚諾夫斯克號。
如果1143.7能按計劃于1994年服役,它將成為僅次于美國超級航母的世界第二強,但現實卻很殘酷。
90年代初,失去資金注入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在美國情報機關的策動下,被烏克蘭自行拆解。直到紅色帝國消失,蘇聯都始終沒能擁有和美國匹敵的大型航母。
所以每次參觀基輔號時我都在想,鼎盛時期的蘇聯一不缺錢,二不缺技術,還有美國人在前邊趟雷,怎么就在航母的發展上走出了這樣一大段彎路?這期咱們就來聊聊蘇聯的航母規劃,主要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認知,有不成熟的地方還請大家留言指正。
1992年美國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圍追堵截、必欲除之而后快這件事,正好從側面證明了世界第一航母強國對“核動力重型航母”的肯定。這也正是美國人自己長期堅持的技術路線。
那么,蘇聯為什么遲至1988年才下定決心在這個領域和美國競爭?
回顧航母發展史,似乎蘇俄始終沒什么存在感。但其實俄國人并不遲鈍,他們對航母技術從一開始就很敏感。
當“飛機上艦”還只是一個概念時,蘇俄就進行過探索和實踐。在航母早期的發展中,沙俄并沒有缺席。
早在1909年春天,沙俄海軍工程師馬特斯耶維奇上校,就提出俄國應該建造一艘搭載25架飛機的“偵察艦”。他在報告里明確提出,這艘“偵察艦”應該使用彈射裝置讓飛機起飛,并在甲板直接降落。這份報告已經體現出了現代航母的核心概念。
1918年蘇聯建造了第一艘飛機運載駁船“公社號”,排水量3100噸,并參加了國內戰爭;1918年底蘇聯海軍航空兵成立,正式組建了水上飛機部隊。蘇俄當年的這些進展,并不比英美日落后太多。
雖然在技術上沙俄并不缺乏對航母的進取心,但是否建造航母本質上是一個海軍戰略問題。長期以來蘇俄一直奉行陸上擴張戰略,從沙俄時代到蘇聯早期,受地理和工業能力限制,遠洋海軍都不是蘇俄的主要發展目標,建造航母的優先級并不靠前。
雖然二戰前蘇聯也做了一些航母的圖紙設計,比如推出了“71型航母”,但有限的資源始終被投向陸軍和空軍。斯大林只有在對陸軍戰斗力充滿信心的情況下,才會讓資金轉向海軍。
1943年二戰大局已定,蘇聯終于啟動了以英國航母為參考的72型航母設計,它排水量28800噸,航速30節,載機30架,吸收了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的經驗,特別強調裝甲防護。但72型并沒有成為蘇聯航母的起點,而是很快被放棄。
這是因為,當時蘇聯造船工業在戰爭中遭到重創,短期內沒有能力開工建造;但更重要的是,1945年美國投下的2顆原子彈,把人類帶入了核時代。面對新威脅,蘇聯的海軍建設不得不進行調整。
從1950年到1955年,蘇聯海軍一共接收了19艘巡洋艦,基本奠定了大國海軍的基礎,但其中并不包括航母。這時蘇聯主要在加緊建設國土防空軍、還先后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
1955年,蘇聯把目光再次投向遠洋海軍。但受“航母無用論”的影響,高層認為航空母艦在核時代生存率太低。蘇聯海軍轉而選擇用“非對稱”手段和美國進行差異化競爭,嘗試彎道超車,把重點裝備押在了潛艇上。
如今我們回頭再看,蘇聯的這個決策有過分夸大核潛艇和導彈作戰能力的失誤。但在當時,這種換一個賽道來追趕在航母領域代差的思路,也的確符合邏輯,有相當的合理性。只是這樣會帶來一個后果,那就是海軍發展不夠均衡。
蘇聯海軍當時想建立一支由潛艇、水面艦艇、陸基和艦載反潛飛機組成的海上防御體系,把戰略進攻的任務交給導彈核潛艇。雖然他們也在發展“航母”,但賦予航母的任務,主要是在美國核潛艇進入發射陣地前將其殲滅。
蘇聯航母就這樣,從成本最低的“反潛航母”開始起步。
第一艘反潛航母的設計任務交給了第17中央設計局,工程代號1123,分類為“反潛巡洋艦”。這是蘇聯造船史上第一個大型載機艦艇,意義重大。
1123型莫斯科級航母的技術指標,完全滿足了當時蘇聯海軍的需求。它于1967于年12月25日服役后,和法國、意大利的同類艦船相比,在載機數量和武器、電子設備上甚至還有優勢。
這表明,經過幾十年的高強度投入,蘇聯的造船工業已經基本達到了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當的水平。
整個60年代,蘇聯海軍對付美國航母的思路,就是靠潛艇和飛機發射遠程反艦導彈,憑借導彈來突破航母的防御圈;至于水面艦艇,主要任務是支援己方潛艇,并反制美國潛艇。
60年代后期以后,美蘇核力量逐漸形成均勢。蘇聯獲得了在遠洋和美國人競爭的戰略契機,因此海軍對反潛和艦隊防空有了更高的要求。
這時莫斯科級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蘇聯開始設計1143型基輔級,這是第一種能夠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的艦船,但垂直起降,嚴重限制了艦載機的作戰能力。
1968年基輔級開始設計,只用了兩年就完成方案審批,是蘇聯造船史上設計周期最短的一艘航母。在歷史資料中,一般都認為基輔級是蘇聯的第一型航母。
雖然Yak-38具備空中反艦、反潛和對水面、近岸的攻擊能力,但基輔級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以反潛為導向的艦艇,并不足以承擔在遠洋全攻全守的任務。
盡管連續有四艘基輔級入役,但此時蘇聯海軍無論作戰思想和裝備,都沒有做好和美國爭霸的準備。
雖然他們反制航母的手段,的確給美國人帶來很大壓力,但畢竟奉行的是一種單一用途的建軍策略 。如前文所述,這種發展并不均衡。
蘇聯人也逐漸發現,他們的作戰理論在實踐中受到了巨大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始終沒能具備有效并持續定位美國航母的能力,而這是發起遠程反艦導彈攻擊的前提。
冷戰期間,蘇聯主要靠遠程探測雷達、偽裝后的情報船和海洋監視衛星等手段,對美國航母的動向進行監控。
但上述偵測系統,在美國持續不斷地提高裝備現代化水平后,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美國航母一直在不停升級,經過幾代發展,其攻擊和防御能力都大幅提升,而同時期蘇聯的偵測手段沒有實質性提高,信息獲取能力隨之大打折扣。
雖然蘇聯也在1981年后裝備了可以超低空突防的遠程反艦導彈,“逆火”轟炸機也獲得了直接從衛星接收目標數據的能力,但這些手段在面對美軍先發制人的電子干擾和惡劣海況、惡劣天氣時,都無法準確鎖定美軍航母。
據冷戰結束后美國海軍的分析顯示,即便在蘇聯巔峰時期,他們對美軍艦隊的偵測效率也比外界認為的更低,甚至很難有效作業。尤其是,幾乎做不到在防空圈外對航母進行鎖定。
這就意味著,靠遠程反艦導彈發起攻擊的思路,在現實中可操作的程度很低。蘇聯決策層顯然低估了現代化改裝后的美國航母戰斗力。缺乏航母的蘇軍艦隊,反而更可能率先遭到對方航母的打擊。
于是,問題又回到了原點。
蘇聯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更有效、更直接地對美國航母發起攻擊。他們的結論是,要組建自己的大型航母戰斗群,只有大型航空母艦才能在遠洋做到攻防兼備。這一能力在當時以及現在,都是其他海軍裝備難以望其項背的。
不過,大型航空母艦造價高昂,即便是超級大國也要謹慎考慮。為此蘇聯決策層爆發了激烈爭論,大型航母屢次立項,又屢次取消。
直到1977年末,1143.5型庫茲涅佐夫號的設計正式啟動之后,蘇聯才重新回到航母必須搭載重型戰斗機的正確路線上。但由于準備不足,1143.5的方案又在核動力和常規動力之間左右搖擺,直到1982年才最終確定。
進入80年代后,蘇聯已經意識到艦載航空兵薄弱帶來的隱患,多次提出“要均衡發展”,著重建設遠洋進攻力量。但在執行層面,他們仍然把潛艇和岸基航空兵列為優先項目,并沒有真正在大型航母上發力,這種龐大帝國產生的慣性,超乎想象的強大。
1984年,蘇聯終于把能獨立完成制海、制空、電子戰任務的航母提上日程,開始設計1143.7,但這條軌跡還沒有來得及完善,紅色帝國就解體了。
進入90年代,蘇聯時期建造的這些,使用價值不大的載機艦船都被放棄,只有1143.5庫茲涅佐夫號被保留至今。
回顧蘇聯的航母決策,能看到他們走了一條“漸進式”發展的路線:逐步完善,多領域依次過渡。也被人稱為“戈爾什科夫過渡主義”。
這條發展路線,雖然完成了從直升機到垂直起降戰機、再到高性能固定翼載機的過渡;平臺也從單一反潛巡洋艦發展為多用途重型載機巡洋艦,但卻為此付了耗費大量財力以及寶貴時間的慘重代價。尤其是時間,更是重要的戰略資源。
從自身角度來看,蘇聯在決策時,對“新式海戰武器取代航母”的復雜性估計不足,過分夸大了核潛艇對航母的打擊威力,又片面強調了航母“易被發現,易受打擊”的特性。
從對手的角度看,蘇聯低估了用最新航空航天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武裝后的航母,所爆發出的強大戰斗力。
之所以造成這些誤判,當然和領導人對航母認識不足、個人好惡決定航母路線有關。比如斯大林就說航母是過度浪費資源、赫魯曉夫說航母是“活靶子”、勃列日涅夫則給航母扣上了意識形態的帽子。
但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航母根本沒有在蘇聯軍事理論體系中獲得應有的地位。
在航母領域,蘇聯長期自我封閉,尤其是冷戰開始后對航母的認知和判斷一直存在偏差,致使這種原本屬于全人類的軍事科技成果,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所獨享。
直到解體,蘇聯載機艦艇只有1143系列相對完善,但也沒能完成從常規動力/滑躍起飛向核動力/彈射起飛的過渡。
說到1143系列,有兩艘航母不能不:一是瓦良格號,它在中國經續建成為遼寧號;二是1143.4戈爾什科夫號。
2004年1143.4由涅瓦設計局為印度重新規劃,變身為能夠搭載常規起降戰斗機的航母,命名為維克拉瑪迪亞號。
作為蘇聯航母的唯一策源地,涅瓦設計局充滿情懷的給這次改裝起了一個工程代號:11430,象征蘇聯時期的1143系列就此劃上了句號。
同時,這也是蘇聯“戈爾什科夫過度主義”航母發展路線的句號。
在時代大潮沖擊下,雖然蘇聯的航母技術一度突飛猛進,先進艦載機的研究也取得重大成就,但航母卻并沒有成為護國重器,更談不上拯救聯盟。我們今天回首往事,仍舊難免撫案唏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