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歐美主導的藝術市場中涌起的“非裔熱”,似乎表現出了主流藝術界對于非裔藝術家的關注有著一個顯著的攀升。自上世紀80年代,非洲當代藝術家開始逐步進入國際視野,專題性的展覽,主題性的專場拍賣越來越多頻,很多的國際性畫廊也都簽約了不少非裔藝術家。包括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我們也見證了越來越多的非裔藝術家參與其中,這些都讓我們看到更多非裔藝術家的身影活躍在當代藝術的舞臺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之際,蘇富比開始設立了非洲現當代藝術部門,并在當時的首場拍賣會就創下16項紀錄。而在藝術市場涌現出的眾多非裔藝術家中,最受矚目的當然要屬讓·米歇爾·巴斯蒂亞。
讓·米歇爾·巴斯蒂亞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據Artprice數據統計,巴斯蒂亞不僅是過去20年中拍賣總紀錄最高的藝術家,其個人作品在2000-2020的拍賣成果占據全球前100拍賣紀錄總成交額的36%。在2020-2021當代藝術家亞洲拍賣成交額中,讓·米歇爾·巴斯蒂亞以1.182億占據第二。2021年3月,他的《戰士》也以4160萬美元的高價在香港佳士得被拍下,創下亞洲當代藝術作品拍賣紀錄,巴斯蒂亞的作品在當年的總成交額高達1.182億美元。同年,讓·米歇爾·巴斯蒂亞的畫作《既然如此》以9300萬美元在紐約佳士得又順利成交,在西方藝術市場中拍賣總額達到2.6億多。在整個2021年度,巴斯蒂亞一人獨占全球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14%,可謂勢頭強勁。
《戰士》
讓·米歇爾·巴斯蒂亞
亞克力 噴漆 畫板,1982年
《既然如此》
讓·米歇爾·巴斯蒂亞
亞克力 油畫棒 畫布,1983年
而另一位不容忽視的非裔藝術家,克里·詹姆斯·馬歇爾,在藝術市場中的地位也逐年不斷攀升,另外,像馬克·布拉德福特、阿莫科?博阿福、莎芭拉拉·塞爾弗等一眾非裔藝術家近些年都在藝術市場中有著不俗的表現,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非裔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史中的地位。不過整體來看,非裔藝術家在藝術市場上頭重腳輕,兩極分化的問題仍然比較明顯,大部分非裔藝術家也并不能都在市場中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昔日》
克里·詹姆斯·馬歇爾
綜合媒材 畫布,1997年
《舉起雙手》
阿莫科?博阿福
布面油畫,2018年
想到“非裔藝術家”,或“非洲藝術”這樣的概念,我們腦海中可能會第一時間與各個民族志博物館中原始的非洲文化聯系到一起。面具藝術、木雕、牙雕、織物以及各種手工藝等,傳統的部落藝術讓我們在驚詫于他們精湛技藝的同時,還有更多的是感受到他們的異域風情。
非洲獨特的“原始藝術”也確實曾經為諸多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和藝術家提供了很多直接的創作靈感,例如像畢加索,馬蒂斯,喬治·布拉克,亨利·摩爾等一眾藝術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非洲藝術文化對他們的啟發。
《亞威農少女》
巴勃羅·畢加索
布面油畫,1907年
《獨腳小圓桌》
喬治·布拉克
布面油畫,1911年
但無論是非洲傳統的部落藝術還是當代藝術,本身卻始終處在配角的位置,難以在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世界里掌握一定分量的話語權。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非洲藝術以及其他所謂的“少數族裔”的創作只是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派生物。他們的創作也只是一種在他者的視角中定義自身、表現自身的行為。“異國情調”、“別具一格的風情”,在這桌西方所烹飪的文化饕餮大餐中,非洲藝術似乎也只是用來調劑胃口的餐后甜點。這也是非洲藝術所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即多數時候是以“他者”這樣一個具有虛構性的概念登場。
《斜躺的人像》
亨利?摩爾
雕塑,1982年
當回溯歷史,無論自三次布匿戰爭后古羅馬對北非的征服,還是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者對非洲的開發探索以及隨后而來的黑奴貿易,亦或是進入到19世紀后,歐洲帝國主義對非洲的殖民征服,非洲的文化角色似乎總是以一種被動的方式呈現,從而給人留下一種若隱若現的印象,時而作為主流文化的一種附屬品,時而又成為獵奇者捕獲的對象。文化身份的構建和主體性問題也始終是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
《無題》
克里·詹姆斯·馬歇爾
綜合媒材,2008年
在西方文化語境下誕生的藝術史脈絡中,這些原先被邊緣化的非裔藝術家長期扮演著一個陪太子讀書的角色,一直以來呈現出的都是一個“他者”的姿態。正像藝術家克里·詹姆斯·馬歇爾所說,“ ‘黑色’ 總是被邊緣,這就是真實的藝術史……當談及有關藝術和美的想法時,黑人的形象總是缺席。可以把黑人形象的缺失看做是藝術史的一種排斥,或者是對歷史的不負責。”
《像看門狗般吠叫》
馬克?布拉德福德
綜合媒材,2011年
盡管在近年來的市場表現中,這些藝術家有著奪人眼球的成績,但市場和資本的導向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資本化勢不可擋的藝術市場中,一件藝術品或一位藝術家能否進入更廣泛受眾的視野,能否在藝術史的舞臺占有一席之地,其間的運作也已遠超純粹的藝術范疇。脫穎而出的,和那些仍在默默無聲中艱辛耕耘的藝術家能否在市場化的藝術世界中保持創作的主體性?而現當代藝術史是否仍然還是以主流文化為中心,“他者”為附屬的方式來書寫的一部藝術史?
漢斯·貝爾廷(Hans Belting)
德國藝術史學者和藝術評論家
1935-2023
德國藝術史論家漢斯·貝爾廷曾經在他關于“藝術終結論”的表述中提到過,“全球藝術不僅加快了當代藝術從線性藝術歷史大綱中離去的速度,更使藝術在世界某些地方繁華起來,這些地方要么從未被藝術歷史所觸及,要么只依照殖民模式發展藝術。有必要鼓勵帶有地方性視角的藝術史,這些藝術史放棄了‘世界藝術’研究中的殖民視角。”
非裔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市場上地位的變化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射著我們看待非洲文化態度的轉變,是真真切切的歷史被糾正還是市場泡沫,也許我們暫時還無法通過變幻莫測的藝術市場去準確解釋,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用更多元化和跨文化的視角,重新去看待當代藝術中的種種現象。至于有些問題,仍舊需要時間去驗證。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