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未來能走多遠,不是狹隘的物理意義上的距離,而是內心的寬度;好的父母就是不斷打開孩子人生的寬度和深度。
——薩姐
作者:吳漾
莫言有言:
“大家都在籠子里飛,比著看誰飛得花哨,偶有不慎沖撞了籠子的,還要遭到笑罵。”
以此隱喻寫作中的文體、規范等等。
不禁想到,我們的孩子。
又何嘗不是在一個籠子里,隨波逐流,順浪淘沙。
我們拼盡全力,買最好的學區房、找最好的老師,穿梭于各種培訓班,恨不能替孩子打造一個一帆風順、完美無缺的人生。
然而,當我們跳出來,回看自己的人生,設想孩子的未來,又何嘗不是把自己、把孩子裝進一個擁擠的籠子里,仿佛只有在限定的范圍內,才算對得起寶貴的生命。
很喜歡一句話:人生的長度有限,寬度無限。
做媽媽越久,越有個疑問:
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如果人人都像模板一樣套出來的,寬度又向何處延伸呢?
01
與孩子存在分歧時,
是否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特別喜歡一句話:
“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只有做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
熱播劇《外婆的新世界》中,有兩個“同命相連”的小男孩。
一個叫袁輝,一個鵬鵬,兩個孩子都被媽媽逼著學體操,因為有機會當冠軍。
可是,他們既沒有天賦,又不喜歡體操運動,在體校的日子,一點兒都過得不好。
不僅鍛煉辛苦,還經常被教練數落、被同學嘲笑。
最后,袁輝故意摔斷了手,被體校退學,回到普通學校,又跟不上學習進度;鵬鵬則更可憐,從體校出來后,又被媽媽送去武術學校,同樣是他不喜歡的事,小小的身體里,完全沒了同齡人應有的童真。
沒有選擇權的孩子,大概永遠只能活在父母劃定的圈子里,不敢踏新路,不敢做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中說: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我們都知道“人生寶貴”,既然如此,與其讓孩子在所謂的“安穩”里,糊涂迷茫的過一生,不如讓他們體會選擇的快感。
或許有錯,也許有傷,但是,也抵擋不了,在傷與痛、悲與喜中,去體驗人生的觸感與豐盈。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唯一的確定性,不是偏安一隅的穩定,而是自由翱翔的雄心。
給予孩子選擇權,不是縱容他們的任性,而是引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框架,探索屬于自己的人生藍圖。
02
當孩子哭鬧時,
是否接納孩子的情緒釋放權
五一假期,一直在外面打工的弟弟、弟媳帶孩子回來玩。
小侄女出去時,才3歲多,今年回來已經7歲,從原來的軟糯小可愛,變成了“嫌死狗”的“七八九”。
妥妥地,又菜又喜歡打,和哥哥、姐姐們玩的時候,一言不合,不是哭,就是鬧,哥哥、姐姐們都不想帶她玩。
弟弟、弟媳看了,一邊尷尬,一邊呵斥,偏偏小家伙性子執拗,越不讓她哭,鬧得越厲害,非得兩巴掌上身,才肯安靜下來。
為此,“隔輩疼”的奶奶和弟弟發生了沖突,指責他們不能這樣教育孩子?
弟弟、弟媳又責怪“奶奶”,這是溺愛,不是愛,會害了孩子。
奶奶自責不已,好好的家庭聚會,鬧得大家都不開心。
彼時,古靈精怪的小侄女反問爸媽:“你們生氣的時候,為什么要吼人?”
弟弟、弟媳一時竟啞口無言。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指出: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動的水,源頭是他的內心。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么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頭,這也意味著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
有太多父母,帶著對“情緒”的偏見,在教育孩子。
實際上,“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任人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緒都會產生波動。
性子急、脾氣躁,都不是最可怕的,存在隱患的是,情緒產生后的處理方式。
禁止的哭鬧背后,是孩子不被認可的情緒,久而久之,會在孩子心里產生情緒淤泥。
而父母如果以暴制暴,孩子自然照葫蘆畫瓢,影響人際交往與內在關系,最終,導致人生發展窄化。
情緒就像水管,宜疏不宜堵。
聰明的父母,是將溫和而堅定、理解中接納,滲透到孩子的身體里。
03
當孩子的好奇心爆棚時,
是否舍得讓孩子試錯
硅谷投資人吳軍的小女兒,小時候是個“拆家大王”。
起初,喜歡拆圓珠筆、鋼筆,家里四處散落著各種筆的“尸體”,終于,拆了很多次后,不僅能原封不動地裝回去,還搞懂了其中的原理。
后來,她又愛上了自己組裝新筆,或者修理各種古董筆,繼而還會拼能寫出各種字體的鋼筆。
除此之外,家里的各種小電器,也沒有逃過女孩的“毒手”。
妻子擔心女兒不學無術,吳軍倒任由女兒“胡鬧”。
后來,女兒的“胡鬧”持續到學術研究中,在疫情期間,與導師、同學一起,通過不斷拆解、試驗,發現了一種原材料做的口罩,既能阻隔細菌又佩戴舒適。
除此之外,女兒通過“拆解”的方式,還有許多其它研究,并且很多研究成果都發布了頂級學術刊物上。
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過: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科學家,是我們讓他們放棄了這個天性。只有少數人帶著對科學完好無損的熱情和好奇心挺過了成人的考驗。”
總有人說,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父母畫什么,孩子就成為什么。
然而,父母若是連一個墨點都不留,孩子就是空白的。
待到孩子長大成人時,充其量也只能“擺”在家里,供父母欣賞而已。
王陽明說過: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人生的路,需要讓孩子自己去走,他才能走成屬于自己的路。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不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往哪里走,也沒有乘風破浪走下去的信心。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允許孩子犯錯,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戰勝挫折、少犯錯。
04
在孩子的成長中,
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生活體驗權
電視劇《歡樂頌4》中,何憫鴻出生于書香世家,從小飽讀詩書,父母感情和諧,都是老實的工薪階層。
從理論上講,這樣的女孩,即便不是人見人愛,至少也不會令人敬而遠之。
然而,住了沒多久,她竟然成了22樓另外4個女孩子躲避的對象。
人家正常吐槽聊天,她卻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同居室友;
她想幫助弱者,被弱者坑后,她卻躲在幕后,讓熱心的鄰居陷入險境;
在工作上,她也是一副理所當然、正義使者的樣子,結果,公司、客戶兩頭不討好......
總之,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她,就像一個理論上的巨人,生活上的嬰兒。
不懂關系處理,不通人情世故。
很多劇迷不懂,她的成長環境,不該養得這么失敗。
其實,反觀她的父母便可以窺探一二。
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她只知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卻不懂人世間的人性善惡。
高校畢業、身有才華的她,卻被一個結過3次婚的男人“騙”去,當了免費的“家庭保姆”。
因此,一條寬敞的人生之路,就這樣走窄了。
我們常說,要讓孩子有見識。
真正的見識,不一定非要逛遍山川大河,讓孩子回歸生活,也是一種見識。
正如一個名人所說:
所謂“見識”,即見得眾生,識得人情。
養育子女,不是把孩子圈在一個籠子里養大,也不是滿足為人父母的心安,而是要考慮到,孩子未來如何適應生活、連接世界、與人相處。
無論父母如何養育孩子,他們終將在面對更大的世界,與其等到那個時候,手足無措,亦或不懂應對,不如趁早鍛煉他們。
帶孩子去閱讀、去走路、去見人、去生活,在一個真實完整的成長軌道中,孩子的未來才會不可限量。
05
村上春樹說過:
“我或許敗北,或許迷失自己,或許哪里也抵達不了,有一點是明確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值得尋求的東西。”
生命的時長有限,但是,人生不止一面。
一個孩子未來能走多遠,不是狹隘的物理意義上的距離,而是內心的寬度。
人生是公平的,要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藏著一些彩蛋,等著我們去挖掘。
擁有心靈寬度的孩子,更善于解鎖自己,拓寬自我邊界,接納更多元的人和事,嘗遍悲喜,依然像個英雄一樣,以豐盈和飽滿的姿態,看人世繁華。
我們作為孩子的人生起點,面對日益多元、瞬息萬變的未來時,與其困在有限的生命里,擠破頭、焦慮過度,不如想辦法拓寬孩子的人生寬度,尋一處屬于孩子的定制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