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閘,濬河道的知州——平翰
□ 孫海雄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這副鐫刻于狼山之巔廣教寺大門門柱上的對聯氣勢磅礴,意蘊悠遠,為南通人所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然而現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他就是清道光年間曾任我南通州知州的平翰,而非網上訛傳范當世所撰。
平翰(翰一作瀚),字樾峰,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少習舉子業,考取附監生的功名。早年游于大吏之幕,長期的幕賓生涯使他精于吏治。自道光六年(1826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平翰在宦海浮沉三十余年:
道光六年、八年,先后三度任宿遷知縣,其中八年任兩次;
道光九年,署上??h知縣;
道光十一年,任吳江知縣;
道光十二年七月,任元和知縣;
道光十四年,任高郵知州;同年七月,又由議敘任通州知州;
道光十六年十一月,任遵義知府,在任三年;
道光十九年,遵義習水縣溫水鎮穆繼賢作亂,平翰親自督兵參與清剿,數月而定,但被議降級為通判,調署松桃直隸廳;
道光二十五年八月,由候補知府署太倉直隸州知州,旋即調去;
道光二十八年,任青浦知縣;
道光三十年,再任上海縣知縣;
咸豐元年,署長洲知縣,兼署蘇州府總捕同知;
咸豐三年三月,再署太倉知州;
咸豐四年、五年,兩度署蘇州知府;
咸豐六年八月,署常州知府。
在其三十多年的宦游生涯中,有近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江浙滬一帶任職。
平翰精通吏治,為政有方,性格廉介而有操守。他每到一地,興利除弊,重視文教,教化民眾,頗有作為,深得民心。他在宿遷時,審案簡明寬恕,其民風教化和為政之道受到百姓普遍稱頌。在上海知縣任上,支持地方辦蕊珠書院。在吳江知縣任上,提請戶部豁免黎里6處義冢。在遵義知府任上,振興文教,創建培英書院,引拔后進;建養育堂,收育嬰孩;禮賢下士,當地名士蕭光遠、黎兆勛、李桂林、朱奎章、李棲鳳等常為其座上客,全然沒有知府大人的架子;主持修纂方志,在府署內的來青閣開設修志局,聘請名士鄭珍、莫友芝主筆纂修《遵義府志》——成為地方志中的杰作,堪比《華陽國志》,被梁啟超譽為“天下府志第一”;逢旱災,筑壇祈雨回龍寺,至誠所感,居然甘霖豐沛。署蘇州知府時,水鄉多盜,檄令計巷人費元秀督捕巡緝盜魁吳沙哥;又將獄中的徐有壬釋放,令其招募槍船協助守府城各門。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輔王楊輔清、侍王李世賢率軍分路向常州挺進,時在常州的兩江總督何桂清換上便服由間道倉皇出逃,步行出東門,剛上馬,恰逢常州知府平翰帶兵在城外巡徼,走過來問詢。何疑其追己,欲舉槍射擊,平翰急忙躲避保住一命。何督怒馬絕塵而去。
平翰于道光十四年七月由議敘(清制對考績優異的官員﹐交部核議﹐奏請給予加級﹑記錄等獎勵)升任通州知州,到道光十六年八月離任,握我通州之篆兩年多的時間。上任伊始正值汛期,通州發大水(《通州直隸州志·卷末·雜記·祥異》:十四年秋大水)造成內澇,大水把鹽倉閘給沖壞了。平翰組織人力開放鹽倉閘邊上的耳閘泄洪。時值大暑天氣,平翰不避溽暑,每日親臨現場監督鹽倉閘的修繕。對于唐家閘的修繕工程也是如此。又對通州境內的白蒲河道及通江之姚港等二十七處港汊河道進行了疏浚和修繕,解決了洪水造成的內澇問題。可貴的是這些抗汛排澇工程都是由平翰領導組織發起,民捐民辦,不曾動用公帑一文錢,一粒粟。工程完工后,平翰親自撰文,刻石立碑,以垂久遠。
清初,通州原是揚州府下面的一個屬縣??紤]到通州濱江臨海,控扼大江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雍正二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查弼納上疏朝廷,請升通州為直隸州,轄如皋、泰興、海門三縣。通州原為揚州屬縣時,通州沒有本地的試院,諸生歲試、童子欲考秀才,須自備數月的資斧長途跋涉到揚州府的試院(設在泰州)參加科試,且不說路途奔波之苦,單是路途及科試期間的資用就令考生不堪重負。嚴重影響了學子們參加科試的積極性,每年前往泰州考試的學子不過一千幾百人。雍正元年上任的知州白映棠深知此弊,乘著雍正二年通州升格為直隸州的機會,于當年即向朝廷申請設立試院。通州試院設立在州署東原察院的舊址,知州白映棠首倡,通州一州三縣的士紳積極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過一年的時間試院落成,并初具規模。通州自有試院以來,督學使者(學政)歲時按臨,諸生歲考和童子考秀才都在通州本地試院舉行,再無遠途跋涉之苦,也節省了大筆的資斧,極大地調動了學子科試的積極性,每年參加科試的諸生、童子的人數成倍增長,對南通州的人才培養和文教振興功莫大焉。八十余年后的嘉慶十一年,時任通州知州的張桂林對試院進行了修繕與拓建。又過去近三十年,時任通州知州的平翰有鑒于試院自初建迄今已逾百年,年久失修,“傾欹滲漏,將有覆壓之虞”,于道光十五年召集本州的縉紳士大夫商議繕修試院之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響應。知州大人平翰帶頭捐出俸祿,本州縉紳紛紛踴躍解囊相助,于是鳩工庀材,對試院進行大規模修葺,重修了大堂及東、西文場。考慮到通州生齒日繁,對試院進行了一定規模的擴建,以滿足不斷增加的考生應試之需。
平翰楷書《修建翔鳳橋記》
《修建翔鳳橋記》(局部)
通州平潮的翔鳳橋及平潮鎮這一地名與平翰有關。鳳翔橋是通州三十里鎮上橫跨于通揚運河上的一座石橋,橋長50米,橋寬4米,亦稱“平潮大石橋”。早在未建橋時,往來的行旅只能通過渡船擺渡過河,很不方便。乾隆二年時,有位曾任理問官的當地馬姓縉紳欲在此建橋,已選好了址,建好了橋基,并在河上架好了石梁。不料白蒲鎮的人認為此橋建成后將破壞白蒲的風水,不同意在此建橋,雙方起了爭執,對簿公堂打起了官司,建橋工程因此受阻。當地人只能在已架好的石梁上鋪上木板,取名“中板橋”。四十一年后,三十里鎮有兩位舉人湯整和錢柏又重議建橋之事,然而仍因白蒲人不依不饒與之打官司而不得不作罷。此后又過去數十年,到了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當地人考慮橋面的木板易腐朽,過不了多少年就需修橋,更換木板,終不是個永久之計,于是再議修橋之事。這一動議得到了時任通州知州平翰的支持,親自出面調停白蒲人和當地人,反復做說服勸解工作,終于平息了這場歷時近百年的建橋風潮。三十里鎮人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把這座大石橋給建成了。大石橋落成之日,三十里鎮人感激知州大人對建橋的大力支持,請平翰撰寫一篇記并勒石為碑,以記述此橋創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平翰欣然從命,親撰《修建翔鳳橋記》并以精楷書之。平翰在《修建翔鳳橋記》中說,“以其地左右有鳴鳳、鳳尾兩橋而此當其中,故易其名曰‘翔鳳'”,這是翔鳳橋名的由來;又說:“橋所在名三十里鎮,以去城遠近得稱,亦沿乎俗耳。橋既更名,并易斯地為‘平潮鎮',合附記于后?!碑數卦镦偅云潆x通州城三十里而得名。橋既然已更名了,地名也一并改一改。平翰考慮到此橋的建設幾近百年,其間幾經風雨,承載著三十里鎮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總算風波平息,終于建成,完成了幾代人的夙愿,于是把當地更名為“平潮”,此為平潮鎮鎮名的由來。
平翰居官清正廉明,請托不行。暇則琴書為伴,吟詠之聲,絲竹之音,傳徹堂外。工書,行書學褚遂良,兼采顏、米之長,姿態秀勁;草書法十七帖,頗有逸趣,尤善書擘窠大字,有《求青閣》帖行世。他所留下來的墨跡為后人所寶愛之。著有《宦游草》《黔輶吟》。
平翰行書詩橫幅
平翰草書四屏
平翰繪《牡丹亭》之癩頭黿
平翰行書五言聯語
平翰行書五言聯語
平翰行書七言聯
以上來源南通書畫網
文:江通書畫苑 吳夢達
撰聯作者是誰?書法作者又是誰?
南通狼山廣教寺山門石柱上的對聯誰寫的?初考
上聯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下聯是: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清代人物:平翰
平翰(1785年—1860年),字岳生,號樾峰,別號退翁,浙江山陰人(今紹興人)。國子監生。清道光六年、八年先后三度任宿遷知縣(八年任兩次),九年(1829年)署上海知縣、十二年七月十八任元和知縣、十四年任高郵知州,又由議敘任通州知州,同年七月任海州直隸州知州;后調貴州,先署臺拱廳,道光十四年調任綏陽知縣、十六年十一月至十九年三月任遵義知府,與鄭珍、莫友芝結為知交。因十八年府屬仁懷縣溫水穆繼賢在地方起事,降調松桃廳同知,二十三年五月改任仁懷直隸廳同知,二十四年辭官歸里;后以署臺拱時之勞績,道光二十五年八月候補知府署太倉直隸州知州,旋即調去。二十八年任青浦知縣、三十年任上海知縣。咸豐元年署長洲知縣、署蘇州總捕同知,三年三月再署太倉知州,四年、五年兩度署蘇州知府,六年八月署常州知府。工書及詩,著有《來青閣》帖、《黔輶吟》。
見:遵義日報數字報-平翰的禹門寺詩 http://zyrb.zunyiol.cn/html/2023-02/12/content_97626_15791952.htm
見網頁 吳江知縣 >> 清(吳江縣知縣) >> 平翰 http://www.wujiangtong.com/webpages/DetailNews.aspx?id=12268
通州知州平翰,道光十四年七月(公元1834年),又由議敘任通州知州;
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公元1836年),任遵義知府,在任三年;
平翰書法傳世作品(部分)
楹聯石刻、書法、拓印的比對
精楷書 拓印
綜合比對石柱上對聯的字跡與平翰的書法字跡,拓印字跡,
精楷書;比對《修建翔鳳橋記》拓印石刻,見圖
結論:風格與平翰相近,氣質屬似;當然,有刻石師傅水平狀態飄忽的情況發生。
平翰撰寫一篇記并勒石為碑,以記述此橋創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平翰欣然從命,親撰《修建翔鳳橋記》并以 精楷書 之。平翰在《修建翔鳳橋記》中 孫海雄,公眾號:南通書畫網 微
比對人物年代的歷史時空,生卒年,在世有交集?
見百度百科
范當世
平翰于道光十四年七月(即1834年,時年52歲),由議敘(清制對考績優異的官員﹐交部核議﹐奏請給予加級﹑記錄等獎勵)升任通州知州,到道光十六年八月離任,握我通州之篆兩年多的時間。(任期1834年7月-1836年8月)
即共時代時間為6年,假設范當世6、7歲的年紀撰寫出驚世之楹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望,海闊天空?!?,平翰時至暮年76歲,會為范當世題寫這副楹聯?
什么由頭,什么來頭?
個人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 。
史海尋真,網友有話,歡迎留言討論!
點贊分享轉發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