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十二公民》,翻拍自“大名鼎鼎”的《十二怒漢》,講述模擬法庭的“陪審團”12人判定“富二代殺父”的罪名是否成立。看完片子意猶未盡,我找書來看,哦,準確來說是劇本。
本來看劇本不如直接看影視,然而《十二怒漢》這本書讓我一口氣看完,看得津津有味。
看完書還是意猶未盡,找原版電影來看:1957年的電影《十二怒漢》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法庭片”,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中排名第五位,是一部超越時代的經典之作。
片子很簡單,就是一群人在說話。對于“固定場景,故事全靠對白撐起”的片子,劇本有多優秀毋庸置疑。
作者雷金納德· 羅斯說,這個劇本的靈感來自一次陪審團經歷,最初拍攝成實況電視劇,1954年播出后大獲成功,好評如潮。
1957年初,距離電視劇版播出兩年多之后,電影《十二怒漢》的拍攝正式開始。導演魯邁特回憶說:“最令人沮喪的地方在于,大家都說,天哪,十二個人窩在一個房間里,那不叫電影,也不可能拍出電影來?!彼f:“如果我不是導演,或許也會這么想,但既然決定了要拍,就不覺得有什么問題?!?br/>
電影與電視劇相比,羅斯豐富了十二名陪審員的背景,給每個人都設計了經歷故事,讓觀眾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他們的職業、身份和情感。
時至今日,《十二怒漢》已成為一個經典的法律文化符號,被多個國家翻拍。翻拍版本各具特色,在十二人討論案情并得出一致結論的基本框架下,根據各自的國情做了新的改編。
俄國、日本的版本我沒看過,中國的版本(也就是《十二公民》)加入了地域歧視、仇富等本土化情節。
背景、案件、陪審員
言歸正傳,下面就來說說《十二怒漢》這本書。
先說背景。
1957年夏天,紐約的某個法院,一名在貧民窟長大的16歲男孩(電影改為18歲)被控謀殺自己的父親。陪審團聽取了所有證詞,現在到了合議時間,12名陪審員必須裁決一致。如果他們裁定被告有罪,被告將以一級謀殺罪送上電椅。
再說案件。
被告是個16歲的男孩(電影改為18歲),在貧民區長大,9歲時母親過世,他在孤兒院待了一年半,當時他父親因為偽造文書罪入獄。
父親是個人渣,坐過牢,嗜賭成性,經常買醉,酒后與人斗毆。從男孩5歲開始,父親就經常揍他,“暴力對他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
男孩是個問題少年,十歲因為朝老師扔石頭被送上少年法庭,十四歲進了感化院。他偷過車,因攔路搶劫被抓過,因拿刀刺傷其他少年被抓過兩次。據說,他很擅長使刀。
案發那天,男孩晚上8點離家,因為父親又揍他了。他在旁邊的舊貨鋪買了一把折疊刀,說打算明天送給朋友做禮物,因為這朋友的刀摔壞了(朋友證實了這一點)。8:45左右,他在飯店遇到三個朋友,聊到9:45左右離開(三個朋友證實男孩有展示那把折疊刀)。
男孩說10點回家,在家待到11:30,然后出門去看電影,回家三點多,發現父親死了,隨后被捕。
作為重要物證是那把折疊刀。父親被殺的刀和他買的折疊刀一致,刀上沒留下指紋。男孩說折疊刀從他的衣服口袋的破洞掉了出去,之后再沒見過。
作為重要證詞是兩個人,一個是樓下的老人,他說聽到父子吵架,男孩大喊“我要宰了你”,之后聽到倒地聲,看到男孩下樓;另一個是對面住的女士,她說看到兇案發生時,窗前正好有電車經過。電車共有六節車廂,她是透過最后兩節車廂的窗戶看到的。
重頭戲當然是陪審團的12人,簡單總結一下每人的身份。
- 1號陪審員
陪審團主席,負責主持會議,他是高中足球隊的助理教練。
- 2號陪審員
比較沒主見,沒當過陪審員。
- 3號陪審員
做過陪審員幾次,脾氣暴躁,有自己的公司“貝克傳呼公司”,手下有37人。
- 4號陪審員
戴眼鏡,是股票經紀人。
- 5號陪審員
從小住在貧民區,現在每周有六個晚上在貧民區的醫院照顧小孩。
- 6號陪審員
粉刷工,打工人心態。
- 7號陪審員
對陪審員工作不上心,他說陪審員一天只拿三塊錢報酬。
- 8號陪審員
建筑師。
- 9號陪審員
一個老頭。
- 10號陪審員
打理三家修車廠,他厭惡貧民區的人。
- 11號陪審員
帶德國口音,是個鐘表匠。
- 12號陪審員
在廣告公司工作。
▲ 《十二怒漢》電影海報(1957年)。
六次表決
剛開始,大家都有些漫不經心。
12號說,他對這個案子很感興趣。
我們運氣不錯,才攤上一起謀殺案。我開始以為只是搶劫、傷害或其他案子呢。那些案子無聊透頂。
7號本來打算晚上去看球的,球賽8點開始。也就是說,他希望討論不要超時。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第一次表決11:1,11人認為“有罪”。只有8號沒有舉手,他說“只是想討論一下”。
8號陪審員:十一個人投票認為他“有罪”。但未經討論我真的很難就這樣輕易舉手,把這個孩子送上電椅。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2號說男孩有罪,“沒人證明他沒做。”
8號陪審員:沒人需要證明他沒做。舉證責任歸于控方。被告人不必發言。這是他的憲法權利。你們應該聽說過。
8號覺得被告的律師并不盡責,遺漏了太多東西,每個證人都說得太肯定了。
請注意,本案有一個所謂目擊證人,聲稱看到兇殺過程。還有一個人說自己聽到兇案發生,看到小孩跑出去。雖然還有其他間接證據,但整個案子控方只有兩個證人。萬一他們弄錯了呢?
8號質疑物證折疊刀。他在男孩家附近花6美元買了一模一樣的刀,意味著有可能有人用一樣的刀殺了他父親。
如果這男孩打算用這把刀殺死他父親,為什么會在謀殺發生幾小時前向三個朋友展示兇器?
大家炸開了鍋,認為8號吹毛求疵。
8號提議大家匿名投票,他棄權,如果仍有11人認為“有罪”,他就加入大家,否則,他們繼續討論下去,把事情弄清楚。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第二次表決10:2,10人認為“有罪”。有1人改變立場了,9號決定支持8號。
他倒沒說那小孩無罪,只是不太確定。要知道,面對大家的冷嘲熱諷,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既然孤注一擲,爭取支持,我就給他支持。因為我尊重他的動機。法庭上那小子當然可能有罪,但我想聽到更多觀點。
4號提出男孩有殺人動機。
8號陪審員:關鍵在于,我們必須排除所有合理懷疑,才能判定這孩子是否有罪。我們不關心其他人的動機。那是警察的事。
8號指出證人證詞的漏洞,而且男孩的律師是法庭指派的,律師并沒有盡全力為男孩開脫。
這說明他并不想接這個案子。說明他只是受指派出庭。這類案子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好處。沒錢。沒榮譽。甚至沒有勝訴機會。對一個年輕律師來說,簡直無利可圖。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第三次表決8:4,8人認為“有罪”。5號、8號、9號、11號投“無罪”。
8號從公寓的示意圖說起,證明一位跛腳老人不可能在15秒內從床上下來、走到門口、看到男孩下樓。他們模擬老人走到門口要42秒。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此時天黑了,爭論依舊熱烈,帶有德國口音的11號說了一番話,這番話被反復引用,是片子的經典臺詞。
11號陪審員:抱歉,諸位。我們不是到這兒來吵架的,我們都肩負責任。我一直認為,這正是民主社會了不起的地方。我們接到郵件通知,大老遠跑到這里,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作出什么樣的裁決,我們都拿不到任何好處,也不會有任何損失。這正是我們國家強大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把它當成個人的事。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第四次表決6:6,6人認為“有罪”。2號、5號、6號、8號、9號、11號投“無罪”。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第五次表決3:9,3人認為“有罪”。形勢逆轉了,只有3號、4號、10號投“有罪”。
8號陪審員:這個案子的確很難完全排除個人偏見。無論你怎么看,偏見總會遮蔽真相。當然,我不是說實際損害已經造成。因為我并不知道真相究竟如何。我想在場各位也都不知道。我們當中,有九個人認為被告無辜,只是因為我們大膽假設有這樣的可能性?;蛟S我們錯了,將一個有罪的人放回社會。沒人能確切知道。但我們存有合理懷疑,而這正是我們制度重要價值的守護者。除非形成內心確信,任何陪審團都不能判定一個人有罪。我們九個人也不明白,你們三個人為何還那么確信他有罪?或許你們能告訴我們。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最后,堅持“有罪”的3號嚎啕大哭,他放下心魔改投“無罪”,“十二怒漢”取得一致裁決:無罪!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從“有罪”到“無罪”
《十二怒漢》問世以來,給電影“挑刺”的法律人很多。不過,也有認為,藝術超越現實,對電影沒必要較真。相反,再沒有一部電影像《十二怒漢》這樣,將無罪推定、排除合理懷疑等闡釋得如此深入人心?!爱斠粋€人的生命攥在你手里時,你是否愿意獨立思考,哪怕做一點點的懷疑”?
事實上,二十世紀初美國司法界掀起了陪審團存廢之爭,但始終未被提上過議事日程。
反對陪審團制度的最高呼聲有三大類:
憑什么將專業案件交給外行裁判?
陪審團審判效率太低、成本高昂。
陪審團審判過于隨意,易受煽動或陷入偏見。
▲ 《十二怒漢》電影劇照(1957年)。
本書的譯者何帆認為,哪怕陪審團制度不完美,仍有可取之處。
某種程度上講,所謂“外行”裁斷事實、“內行”適用法律,恰恰是陪審團制度的優勢,因為它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常識和民意。盡管我對于在我國引入陪審團制度持保留態度,但即使進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尊重常識、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仍是司法審判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司法公正的生命力所在。
《十二怒漢》上映至今六十多年了,依然長盛不衰,??闯P?。
社會更多元,分化也更劇烈,我們更需要多一些常識與理性、多一些寬容和共識。
這個劇本最天才的地方,就在于架設了一個有生命力的討論平臺,可以根據時代變遷,設定各種新的社會議題,偏見、歧視、種族、性別、倫理、職業等。這種討論永遠可以引發共鳴。它所承載的對公平與正義的思考,足以跨越國界與種族,跨越時間與空間,歷久彌新。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