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突然掀桌子,印度開了危險先例)
4月22日以來,本輪印巴沖突不斷升級。5月7日凌晨,印軍發起“朱砂行動”,對巴本土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進行空襲。巴軍則果斷反擊,擊落至少3架印軍戰機。戰爭似乎有一觸即發之勢。
此次沖突的根源是什么?沖突會升級為全面戰爭嗎?印巴雙方有哪些目標和訴求?為何美國在此事上表態相對低調?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林民旺在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知事會客廳”直播節目中分析,印度單方面暫停《印度河河水條約》的行為明顯違反國際法和條約精神,破壞了跨境水資源管理的基本規則。其真正意圖或許是以“水”為籌碼,迫使巴基斯坦重返談判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劍表示,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尤其是在莫迪和印度人民黨執政期間,印度的民族主義傾向已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如果印度國內的政治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印巴之間的沖突和周期性對抗就可能成為常態。
面對恐襲,印度延續了一貫的反應邏輯
知事:有報道稱,此次印控克什米爾恐襲是25年來該地區最嚴重的針對平民襲擊事件之一。為什么印度會將矛頭迅速指向巴基斯坦?印度方面是否有確鑿證據?
張書劍:回顧印控克什米爾的歷史,類似針對平民、尤其是印度教朝圣者或游客的大規模襲擊,主要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那時當地安全形勢最差。2014年莫迪執政后,雖然也有恐襲事件,但主要是針對準軍事人員或軍隊,很少有大規模平民傷亡事件。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恐襲是莫迪執政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無疑對莫迪政府此前宣稱的“治理有成”“安全改善”造成了沉重打擊,引起其高度重視。
莫迪執政已十余年,期間雖有起伏,但印控克什米爾的整體安全形勢并未根本改善(資料圖)
莫迪執政后延續了印度對恐襲一貫的反應邏輯——比如在他第一任期內,曾兩次在遭遇針對軍隊和準軍事部隊的襲擊后,對巴基斯坦發動所謂的“外科手術式打擊”。這次雖然襲擊對象是平民,規模也略有不同,但反應流程幾乎一模一樣:迅速指責巴基斯坦,接著進行有限的軍事回應。
但值得關注的是,莫迪執政已十余年,期間雖有起伏,但印控克什米爾的整體安全形勢并未根本改善。無論是廢除憲法第370條,還是加強高壓管控,依然無法消除分離主義武裝或反政府活動。這種“局部沖突—指責—打擊—再度緊張”的循環,不僅沒有被打破,反而有持續升級的趨勢。
巴方借反擊向印度傳遞明確信號
知事:怎么看印度這次代號“朱砂”的軍事行動?印度稱“克制、不升級”,但同時多點打擊,希望通過軍事行動達到什么目標或訴求?與之對應的,巴方有哪些訴求?
張書劍:印度稱在其實控區內遭遇恐襲,雖缺乏明確證據,仍以“反恐”為由對巴基斯坦境內目標發動打擊。此舉顯然侵犯了巴方主權,違反國際法和道義原則。
從戰略目的看,印度一方面需要對國內交代,回應恐襲事件;另一方面則試圖借“反恐”之名對巴形成長期的壓制性優勢。過去多次類似事件中,印度都借口反恐,對巴境內目標進行打擊,令巴基斯坦始終處于被動。
這次巴方的強硬回應,既是對印度的反制,也是試圖打破一貫的被動局面,向莫迪政府傳遞明確信號:不能每次恐襲后就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并隨意動武。
此外,出于國內穩定的考量,巴方也必須作出強烈表態。相比印度,巴國內政治更為復雜,軍政關系和黨派分歧明顯。在本輪沖突中出現平民傷亡后,若政府沒有明確且強硬的回應,將不利于維系國內團結和政治穩定。因此,無論是軍事回應還是外交聲明,都是巴方對外震懾、對內交代的雙重動作。
有必要指出,雙方目前的動作都保留了一定的余地,也向對方傳遞了不愿事態進一步升級的意思。未來沖突演變為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局勢大概率會逐步降溫。
印度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
知事:水源問題是否會成為新的沖突引爆點?印度暫停印巴《印度河河水條約》,切斷河流水源,這在國際法和地區局勢中意味著什么?會造成哪些影響和后果?
林民旺:毫無疑問,印度此舉違反了《印度河河水條約》以及國際水資源管理的基本規范。按照條約內容,任何關于修改、廢除或補充的決定,必須在印巴雙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進行。但這一次,印度完全沒有征求巴基斯坦意見,屬于典型的單方面行為。
從國際法角度看,跨境水資源的管理有明確規則。即使是上游國家,也不能隨意截斷水流。對下游國家的基本生活保障,上游國有義務作出保障,不能“想關就關、想開就開”。
印度已經切斷了杰納布河伯格利哈爾大壩的水流(視頻截圖)
很多觀察人士指出,印度此舉雖然目前看似“得勢”,其實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如果其他國家效仿此舉,對國際社會以及印度本身都不是一件好事。
回到印巴關系層面,當前事態的嚴重程度可能還不至于失控。一方面,印度并未正式廢除條約,而是暫停執行;另一方面,從技術角度看,印度并沒有足夠多的大壩來長期蓄水,水位上升反而會給其水利系統帶來風險。同時,印度在水流分配和調控方面缺乏完備預案,也無法長期截流。
更重要的是,水資源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戰略杠桿,印度或許只是想借此推動與巴基斯坦的談判。事實上,莫迪政府在2019年和2021年曾嘗試通過官方渠道推動修改條約,但遭到巴方冷處理。這次舉動,很可能是印度再次嘗試以更強硬的姿態尋求談判的籌碼。
到目前為止,特朗普政府幾乎無所作為
知事:為何美國等部分大國對此事表態相對低調?是否因為俄烏戰爭、中東局勢分散了注意力?
林民旺:我認為美國對這次印巴沖突的低調反應,并非因為精力被其他國際事務分散。自冷戰結束以來,印巴之間的沖突和緊張局勢大多數是由美國發揮調節作用來降溫的。然而,這次情況有所不同,美國政府“草臺班子”般的表現明顯不夠專業。
例如,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表示理解印度的報復行為,顯然支持印度;但副總統萬斯則表示應避免局勢升溫,這種立場較為中立。總統特朗普自己則發表了不清楚的言論,他提到印巴兩國“掐了1000多年”,這一說法令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因為印巴獨立只有70多年。后來他又稍微調整了說法,表示對事態的發展感到遺憾,并使用了“shame”這個詞,實際上是略微反對印度的做法。
然而,從整體來看,美國的調解力度顯然不如過去的克林頓政府或小布什政府。當時美國是強力介入的,而這次到目前為止,特朗普政府幾乎處于無所作為的狀態。
不過,我認為美國現在已經高度關注此事,因為美國擔心,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其他國家可能會趁機介入,尤其是俄羅斯可能會成為調停的主導力量,這無疑會提升其影響力。因此,美國未來會更加積極地介入此事。
外力干預加上兩國的克制
為地區穩定提供了支撐
知事:印巴關系是否已經進入一種“周期性對抗—暫時降溫”的新常態?克什米爾始終是“解不開的死結”嗎?
張書劍: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尤其是在莫迪和印度人民黨執政期間,印度的民族主義傾向已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對于印度執政黨來說,采取強硬的立場,無論是在克什米爾還是其他領域,都是一種有效的選舉策略,并且有助于提升其個人形象。如果印度國內的政治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這種做法可能會繼續下去,導致印巴之間的沖突和周期性對抗成為常態。
5月7日在巴基斯坦東部旁遮普省巴哈瓦爾布爾地區拍攝的遭印度導彈破壞的房屋(圖/新華社發)
至于國際機制,由于印巴兩國國力的差距,巴基斯坦在面對印度時,無法消除其對印度威脅的恐懼。為了緩解這一緊張局勢,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依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雖然印度在美國的戰略目標中占據重要位置,巴基斯坦的地位相對下降,但不至于被完全忽視。因此,未來印巴之間的周期性波動和妥協,可能會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特別是美國的干預。
這種外力的干預加上兩國之間的戰略克制,共同為地區穩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撐。雖然這并不是一個完全的保障,但它至少為地區平衡提供了一個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