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準備聊聊蒙古國與美國簽署開放天空協議,并合作開發稀土的事,可寫好的文章發不出來,不得已,臨時調整,說說另一件事。
偶然間看到一條新聞,還是深圳官方發布的,說最近深圳被香港人“擠爆”了。路邊社更離譜,說深圳的技師都忙瘋了,每天從晚忙到早,按摩按到手腳軟。
一看這個話題,觀云瞬間不困了。仔細一了解,原來是疫情放開后,大量香港年輕人趁著周末過來玩,也不住酒店,酒足飯飽后,直奔會所,按摩、洗澡一條龍,順便留宿過夜,第二天再回去。
還有的呼朋喚友,在會所一呆好幾天,甚至每周都來,把技師忙瘋了。
香港人愛按摩,這個我早有耳聞,“美食、購物、按摩”,“影視、賽馬、按摩”,“吃飯、睡覺、按摩”,反正要按摩,有錢沒錢,男人女人,都愛按摩。
在深圳商場,自助按摩椅上躺著享受的,十有八九來自香港。沒錯,就像成都人在水里都能打麻將一樣,香港人天生愛按摩。
嚴格來講,珠三角的按摩風氣,就是香港人帶起來的。當然,這里是指正規按摩,不是古老職業。
深圳會所按摩現在火到什么程度?三更半夜去洗個腳,都要排兩三個鐘才有技師。要是去按摩的話,等5個小時那是常態,甚至有技師說,最夸張的時候,從中午過來排隊,要排到第二天上午才能排到。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和香港比起來,這邊實在太實惠了。水療會所當然不是單一的按摩,還有泡澡、蒸桑、打桌球,麻將、撲克、游戲機,外加免費水果、免費食物一條龍。
在香港,這一套下來,沒有2000元是搞不定的,而在深圳,只需要800元左右(真的不是打廣告)。這一比較,深圳優勢太明顯了。
所以,從香港跑到深圳來消費,大概有種拿著北上廣工資到四五線城市消費的快樂吧!
有人說,你是不是對四五線城市的消費有什么誤解?好吧,你是對的。
其實,除了價格優勢,還有服務本身。眾所周知,香港的收入水平高,但消費也高,更要命的是,服務臺態度那叫一個差。
香港人來深圳當然不只是按摩,還要找美食。
據媒體報道,現在每天從香港過來深圳的港人平均人數超過20萬,福田口岸附近的福田CBD商圈CocoPark,每到周末,約一半人流是港客。
這些人在這里游玩、覓食。
在我的印象中,深圳的美食真談不上多美,和廣州比起來,我都有些可憐深圳人,不過和香港一比,深圳居然也成了美食天堂。
我因工作原因,一直沒去過香港,但我身邊的人去過的不少,包括云嫂。她們會談及香港購物,香港迪斯尼,但很少說美食,因為香港在吃的方面確實乏善可陳。
各種流水線中餐,那叫一個味如嚼蠟。關鍵就餐環境還差,一般都是在人擠人的大堂,甚至還要拼桌。在內地請客習慣了搞個包間,在香港能用包廂的那都是大佬。當然,和服務態度比起來,就餐環境和飯菜味道都變得不值一提。
在廣州深圳這些城市,稍微好一點的餐廳服務都挺周到,甚至可以說“殷勤”,送茶遞水問菜品,有的餐廳還代管孩子,你不消費個幾百塊都感覺對不起人家的態度。
可在香港,簡直慘不忍睹。別以為香港服務業只對陸客黑臉,實際上它們對本地人也是一張臭臉。在香港普通餐廳,你只要點的東西少,服務員馬上一個大白眼。給客人上菜,就跟給鴨子倒飼料一樣敷衍。而且餐廳還會催你趕緊吃,吃完趕緊走,你多呆一會都有種耽誤人家掙錢的負罪感。
所以可以想象,從這樣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消費者怎能不愛深圳的美食?
現在,大到深業上城、歡樂海岸、海岸城等購物中心,小到夜間集市,隨處都能聽到港式粵語和“港普”;電影院、KTV、親子樂園等休閑娛樂場所到處都有港人排隊的身影。擠爆有些夸張,塞滿可能恰到好處。
怎么看待這些現象?挺好!
港人北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深圳的物價造成沖擊,但影響也有限,畢竟一個人口規模1700多萬的城市,涌入二三十萬還不至于無法承受,這點強度甚至不如節假日人口潮汐帶來的影響。
但港人北上卻能給兩地帶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在很長一段時間,香港是內地諱莫如深的話題,疫情期間不用說,疫情前,港人來內地也比較少,對這邊普遍存在偏見。
這種偏見一方面是源自某些勢力的刻意引導,另一方面也源于物質基礎。
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作為創造了經濟奇跡的“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以不及內地千分之六的人口與約內地萬分之一的面積,創造了相當于內地20%的GDP。而與香港一墻之隔的深圳,盡管在改革開放后已經經歷了快二十年的增長,但GDP仍舊只有香港的一個零頭。
1979年的深圳
所以,這個一身豪裝歸來的兒子,有些看不起自己的母親。
這時候,談什么制度優越性,方案優越性,似乎都有些一廂情愿。
后來,內地發展起來了,緊鄰香港的深圳迅速崛起,在短短的20年時間里,創造了驚人的財富。
2018年深圳市GDP達到24221.98億元,按人民幣比較,高出香港221億元左右,首次超越香港。
此后,深圳更是一騎絕塵。2022年,深圳市的GDP達到3.2萬億元,而同期的香港只有2.4萬億元,深圳高出香港三成有余!
盡管這一階段香港也在進步,但和開了掛的深圳比起來,顯然相形見絀。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除了窗口,這些年內地幾乎所有領域,所有方位都在創造奇跡。
可是,即便內地日新月異,香港人的對內地偏見卻仍然存在,主要是他們對內地的了解不多,加之“黃師”、媒體有意妖魔化內地,真相被掩蓋了。
歧視和仇恨往往來源于不了解。
2019年修理風波,很多內地人對香港失望至極,有的發誓永世不去香港,還有的痛斥讓它自生自滅。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就像父母對熊孩子的態度一樣,有時候恨不得把ta弄死。可是,真能這么干嗎?
氣過之后,靜下心來想想,還得溝通、交流,只有交流能化解矛盾。
如今,機會來了。
深圳是個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講普通話的多,香港人到了深圳后,對內地的制度,經濟和人文都會有更深的了解。他們會認識到,原來“黃師”教的東西都是騙人的,原來香港媒體的報道都是加工過的。
還有大量的年輕人,過去,他們總有種優越感,認為內地落后、愚昧,來到深圳后,在這里購物、洗牙、按摩、唱k,忽然發現,好像自己更像土播。
因為他們會發現深圳的服務如此周到,深圳的科技產品如此之多,深圳能吃能玩的不比香港少,甚至連KTV這種在大陸快過時的東西都比香港發達很多。想想自己,物價高、服務差、項目LOW,那份優越感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這時候,他們對待內地的態度就會心平氣和。
而且,有了深圳的開頭,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會深入內地,會真正了解到祖國的文化底蘊和幅員遼闊。
他們會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當年是如何的“井底之蛙”。到那時,這個離開祖國百余年的浪子才算真正的回歸了,兩地才真正開始融合。
和香港融合是中國經濟下一個增長點。
是的,你沒看錯,香港真有這么重要。
在灣區經濟中,明星城市的作用不容忽視,而粵港澳大灣區是人類現行最大的灣區,這里聚集了過億人口,集金融、外貿、制造業、旅游業于一體,在這里,深圳、香港、澳門、廣州,是最耀眼的明星城市,它們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同時,也注定能創造更多財富。
灣區存在的意義不在于“虹吸”內地,而是為了吸引世界的目光,為了創造世界級的機會。
然而,當下的灣區還沒有完全發揮它的威力。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明星城市還沒有完全融合。
一個安全融合的灣區才是最有魅力的灣區,內耗降低了競爭力,四個輪子不同頻,車怎么可能跑得起來?
如今,可算看到希望了。
澳門本來就乖,香港及時轉變,葡語系、英語系、粵語系、普通話,在這里融合發展,加上龐大的市場,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聚集,產生的化學反應可以預期。
今年距離1997年香港回歸已經過去了25年,從最初的嫌棄、接受,到最近的“真香”,一路走來真是太不容易了,尤其是這兩年撥亂反正之后,兩地關系的發展幾乎可以用神速形容。
接下來,隨著融合推進,相信香港定能趕上,并助力民族復興這場盛宴!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