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以“國家公園——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
在青海西寧正式開幕。
刺瓣綠絨蒿。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生長于約海拔4000米之處,是具傳奇色彩的高原之花,可以在雪線附近綻放,被稱為離“天堂”最近的花。攝影 彭建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
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
顯著標志。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九個省(區),最終流入渤海。國家公園建設取得標志性成果,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候選區根據自然生態地理格局和生態功能格局,突出青藏高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重點生態區位和生物多樣性、典型景觀分布,以國家代表性、生態重要性、管理可行性為統一尺度,充分銜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生態工程。攝影 支越
“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注重同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以“雙碳”工作為引領,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國家公園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一扇窗口。從“雪域高原”的三江源頭到南海之濱的熱帶雨林,從白山黑水的虎豹棲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勝景,透過作為“國之大者”的國家公園,可以看到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堅定決心,可以看到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不懈努力,可以看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三江源國家公園,雪中跋涉的藏原羚。首批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大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青海省,涉及治多、曲麻萊、瑪多、雜多四縣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轄區域,總面積約19.07萬平方公里,由長江源園區、黃河源園區、瀾滄江源園區組成。平均4700米以上的海拔,使這里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國面積最大、高寒生態系統最完整的自然遺產之一。雪山凍土之中冰封著數千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每年有約600多億立方米淡水會由此流下高原匯聚成長江、黃河與瀾滄江,這里因而得名“三江源”。攝影 樊尚珍
大熊貓國家公園,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幼崽在玩耍。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陜西和甘肅三省,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是野生大熊貓集中分布區和主要繁衍棲息地。公園的緯度范圍縱貫6個緯距,巨大的南北跨度蘊含了多樣的氣候資源所孕育的獨特自然景觀。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茂密的森林。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位于吉林和黑龍江兩省交界的老爺嶺南部,毗鄰俄羅斯和朝鮮兩國,總面積約1.41萬平方公里,整合了19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其中有11個自然保護區、5個森林公園、1個濕地公園、1個地質公園和1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島中部,總面積約4269平方公里,是島嶼型熱帶雨林典型代表,是熱帶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寶庫和海南島生態安全屏障,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全球保護意義。攝影 孟志軍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游人泛舟九曲溪。武夷山國家公園跨福建、江西兩省,保護面積1280平方公里,這里被譽為大自然和人類歷史共同締造的“綠色明珠”,至今保存了地球同緯度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我國東南動植物寶庫。攝影 黃海
頂級保護
“國家公園建設是‘國之大者’,是生態文明領域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2023年7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關志鷗介紹了目前國家公園建設取得的兩大標志性成果:《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出臺,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類永續發展的根本。2013年,中國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從國家層面正式啟動國家公園建設。此后,這項工作迅速推進:
2015年,啟動三江源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8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2021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正式宣布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陜西、甘肅、吉林、黑龍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個省區。2022年,《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發布,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將中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國家公園雖然帶有“公園”二字,但它既不是單純供游人游覽休閑的一般意義上的公園,也不是主要用于旅游開發的景區。“國家公園是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是我國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空間,其總體發展布局直接關系到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也關系到我國國土生態安全屏障構建。”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表示。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植被垂直帶譜明顯、物種豐富,構成“一山多景”的奇特風貌。這里共記錄高等植物3 4 0 4 種,依 次分布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溫性針葉林、中山苔蘚矮曲林、中山草甸五個垂直帶譜,是中國大陸東南部發育最完好的垂直帶譜。攝影 黃海
自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以來,中國在保護自然方面作出各種探索與實踐,如設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中國的自然保護地經過60多年的建設,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自然遺產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存在的頂層設計不完善、體制管理不順暢、產權責任不清晰等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傳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已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立足國情和特點,中國構建起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三位一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公園居于主體地位,保護等級最高、生態價值最大、管控措施最嚴,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關鍵區域中占首要地位,在保護最珍貴、最重要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中占主導地位。
“國家公園的出現,填補了我國在保護大尺度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方面的空缺。國家公園在保護的意識、力度和資源上能得到更充足的保障。”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楊銳介紹道。
黃河源頭紀念碑,位于鄂陵湖和扎陵湖兩湖間的海拔4600米的措哇尕則山頂上。黃河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黃河地區是松贊干布迎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圣地,是漢藏民族世世代代緊密相連的紐帶。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成效顯著
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是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于1872年。現在全球有200多個國家或地區都建立了國家公園。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起步雖晚,但后發優勢明顯。“當下,我國的國家公園體系已經初步成型,管理體制已基本建立,在事權劃分、資金、法律、技術方法和社區治理各方面都有所進展。”楊銳說。
國家公園在體制上明確由中央直管,或委托省級人民政府代管,并沒有再分解到省級以下。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中,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由中央直管,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和武夷山國家公園則主要委托省級政府管理。
目前,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旗艦物種種群數量得到恢復。三江源國家公園林草覆蓋率超過74%,藏羚種群數量恢復到7萬余只。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打通了13個局域種群的生態廊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加,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分別超過50只和60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加強雨林生境的保護修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至6群37只。武夷山國家公園近年來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29個新物種。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周邊社區是黎族、苗族世居地,文化底蘊深厚。位于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的黎族船型屋凝聚著黎族人民千百年來的房屋建筑智慧,記錄著黎族人民生存與發展的軌跡及黎族的歷史與文化傳承脈絡。視覺中國 供圖
資源管理機制上,各地都在開展自然資源所有權劃定和確權登記,全面推進試點區各類自然保護地的整合。科技支撐也得到加強。一些生態監測、保護的最新科研成果已開始應用于公園的保護與管理工作,為國家公園監測、物種保護、生態系統恢復等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公園法治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國家公園法》年內計劃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國家公園設立規范》《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規程》等5項國家標準相繼出臺。
在國家公園建設方面,中國用十年時間,走了很多國家幾十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它的前景也值得期待。據2022年發布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約9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0.3%;管轄海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分布著5000多種陸生脊椎動物和2.9萬種高等植物,保護了超8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
共建共享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孕育和傳承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和道德風尚。國家公園建設也充分體現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的共贏之路。
位于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的桐木村是世界紅茶發源地,在這里,自然保護理念深入人心。行走于茶山間,不時看到有些茶樹被高大的闊葉喬木遮蔽了陽光。“我們和村民講,可以適當修剪,但不要為了茶砍樹。”生態護林員李萬松說,“實際上村民也不修剪,就這樣任其生長。”
國家公園建設中,動植物不需要太多干擾,最重要的是把人安排好,推進保護與社區協調發展是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重要工作。
三江源國家公園有500多名牧民監測員利用紅外相機技術及樣線法等方法,對野生動物進行長期監測。這種科學監測機制與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崗位“一戶一崗”政策相結合,有效而持續地記錄著三江源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變化,為科學研究與保護成效的評估提供了可貴的數據和依據。牧民守護著這片綠水青山,從草原利用者變為生態守護者和獲益者。
類似的改變也發生在其他國家公園之中。在海南熱帶雨林公園,有關部門將安置搬遷居民的國有土地置換位于公園核心區居民遷出區的集體土地,保障搬遷居民權益不受損害;武夷山國家公園在遵循“自愿、有償”原則的基礎上,將位于一般控制區、產權清晰的非國有毛竹林,通過簽訂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協議的方式保護起來,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按照評估價格給予毛竹權屬者、經營者經濟補償,獲取10年毛竹林的統一經營管理權等。
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茶文化歷史久遠。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范圍內擁有茶園面積34.54平方公里,占國家公園總面積的2.7%。“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的生態茶園,正成為越來越多茶農的自覺選擇。攝影 丁李青
“國家公園的建設工作,充分踐行了社區共建共享的原則,將惠及28個省400多個縣,形成56個民族共繪國家公園美麗畫卷,共享國家公園生態福祉的宏大格局。”關志鷗表示。
國家公園建設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扇窗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執“綠”為筆作答,萬里河山入畫,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在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支撐的同時,也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編輯 | 田瀟 王伊奕
校對 | 袁夢
值班審校 | 黃麗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