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萬物之美 和諧共生 | 走進國家公園,感悟“中國畫卷”的和諧之美

0
分享至



8月19日,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在青海西寧舉行,論壇以“國家公園——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為主題,旨在共商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推動國家公園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本屆論壇舉辦了“國家公園——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主論壇,旗艦物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天空地監測與新技術應用、全民共享和文化品牌塑造3個主題論壇。 本次論壇上,首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國家公園感知系統”成果、《國家公園監測工作管理辦法》《國家公園監測技術指南》發布;在論壇的高新技術展區,來自國家林草局、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新技術、新產品紛紛亮相。

國家公園不是無人區、隔離區,它既是許多古老孑遺物種的“世外桃源”,也是人民大眾共同享有的最美、最優質的生態產品。



2022年8月8日,青海果洛,航拍瑪多縣境內的黃河。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黃河源園區位于瑪多縣境內,在這里,綿長的黃河與村落共同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走進中國第一批國家公園,便可感悟這幅“中國畫卷”的和諧之美:三江源國家公園,牧民與眾多社會機構參與到當地生物與環境的保護中來,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不斷成熟;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一批批孩子們來這里接受自然教育,與自然建立真實的連接;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巡護隊伍里,為守護野生東北虎豹的跨境遷徙與繁衍默默付出;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雨林生活”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黎族、苗族世居的社區有了新的生機;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工作如火如荼,在這個生態大家庭中,一個個全新的物種進入人們的視野,進而進入保護范圍……

推進設立國家公園,不僅是對自然的尊重和回饋,更意在讓人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共同執筆、攜手繪制生動的“中國畫卷”。

共建“大貓谷”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東南部的昂賽鄉,屬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是雪豹種群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也是金錢豹、猞猁、兔猻等野生貓科動物的家園。因此,這片偏遠荒野有一個可愛的昵稱——“大貓谷”。

幾年前,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及公益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本地牧民合作社共同發起了“大貓谷”自然體驗項目2019年,昂賽鄉“大貓谷”自然體驗項目獲三江源國家公園授權,正式啟動自然體驗特許經營試點。



2022年8月,青海玉樹雜多縣,當地的藏族牧民為迎接遠方的游客舉行歡迎儀式。在“大貓谷”自然體驗項目中,當地牧民擔任自然體驗向導、司機及接待家庭,以玉樹巴塘機場為起終點,全程帶領通過預約獲得準入資格的體驗者游覽自然景觀、觀察野生動物、體驗牧區生活。 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昂賽鄉峭壁上的雪豹。自然體驗特許經營也推動著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目前,一個由政府主導、以社區為主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的監測網絡在昂賽鄉初步形成。截至目前,昂賽鄉境內累計識別雪豹個體已達100只左右。攝影 更求曲朋/野性中國

在昂賽自然體驗特許經營中,收益的45%歸接待家庭,45%用于社區公共事務,10%用于野生動物保護基金。“當地群眾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家鄉非常令人向往,而且接待家庭獲得收益、享受生態紅利后更能領會生態保護的意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比經營收入的增加更有意義。”雜多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三江源昂賽雪豹小鎮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扎西東周表示。



當地牧民監測員在野外布設紅外相機。隨著自然體驗項目的推進,當地牧民的生活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從不會說普通話、生活中只有放牧,一步步轉變到可以拿起攝影機跟外人交流生態學知識、攝影知識。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供圖



自然體驗者在昂賽“大貓谷”觀察野生動物。五年來,接待自然體驗者已達590人次,其中,國外體驗者超百人。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供圖

打造走進自然的課堂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廣元青川唐家河片區是全世界自然愛好者最向往的旅游地之一。這里被譽為“動植物的天堂”“熊貓家園”。同時,這里也是低海拔地區,是野生動物遇見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夏季,天氣清涼的唐家河片區成為了學生們的“自然課堂”。



四川青川,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內,參與自然教育體驗項目的孩子與家長合影留念。深度游期間,學生們會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學習紅外相機布置與安放、動物痕跡識別、生態攝影等野外科考技能,并開展森林徒步、步道觀鳥、觀獸等活動。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 供圖

今年,唐家河迎來了新一批暑期參加深度游的小朋友。他們在片區工作人員和家長的陪伴下,通過自然導賞、深度體驗等方式,充分感受生物多樣性的魅力,近距離觀察和了解珍稀野生動植物。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內,一支自然教育團隊在進行野生動物觀測。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 供圖

作為一種早期兒童教育方法,自然教育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中越來越受歡迎。在發展自然教育方面,四川省作出了積極的探索。開展具有大熊貓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活動,是四川省自然教育的特色,唐家河片區便是一個典型案例。自2017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唐家河不斷加大科普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唐家河的自然教育已經初具規模,每年接待的自然教育訪客可達2000人次以上,深度體驗團50團次以上。



巡護員在唐家河石板溝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 供圖

“百獸之王”也有守護者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與俄羅斯、朝鮮毗鄰,是中國東北虎、東北豹種群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最重要的定居和繁育區域。在這處國家公園里,東北虎豹是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它們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著區域生態系統的狀況。為了保護東北虎豹,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常年在野外,忍受悶熱或嚴寒,不懼危險和枯燥,識別虎豹足跡,架設紅外相機,檢測棲息地質量。從前,他們有的是林場職工,有的是捕獵能手。如今,他們放下油鋸,扔掉獵夾,做起了珍稀動物的家園守護人。



2022年6月14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琿春市局巡護員們進行夏季日常巡護。在巡護工作中,隊員們要跋山涉水,清除獵套、獵夾、粘網、毒餌等各類捕獵工具。許多隊員通過看虎豹腳印,可以辨別它們的雄雌和行進路線;通過觀察周邊環境,可以判斷獵套隱藏的位置。 攝影 盧攀



2023年1月10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綏陽局監測人員在分析紅外相機收集到的影像資料。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實時傳輸紅外相機已經超過2萬臺。截至2022年10月,公園已記錄到超過3萬次東北虎、東北豹影像。這些影像通過無線傳輸實時反饋到監測與研究中心,然后通過相關高科技手段,就可以分析出園區內所有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攝影 王興林



紅外相機記錄下的東北虎與兩只幼虎。2022年10月12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迎來正式設立一周年的紀念日。那時,監測工作者監測到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已由2017年試點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別增長至50只和60只,新繁殖幼虎在10只以上、幼豹在7只以上,種群數量實現了穩定增長。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搬離是為了更好的保護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區內,曾有許多雨林村落。他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打獵、砍樹,傳統生產方式不僅給村民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也早已無法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

2020年底,為了更好地助力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公園核心區第一個生態搬遷的村莊——位于鸚哥嶺腹地的白沙南開鄉原高峰村,整村搬至毗鄰縣城的牙叉鎮新高峰村。118戶村民自此搬出大山,住進嶄新的59棟聯排兩層民居。





原高峰村(上)處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區,村下轄的方紅、方通、方佬三個自然村依山而建,山道蜿蜒盤曲,曾是白沙黎族自治縣的深度貧困村。為更好地保護好生態資源,新高峰村(下)成為海南首個生態移民搬遷試點項目,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攝影 袁琛



菌菜輪作種植基地內,村民在查看哈密瓜長勢。在新高峰村,菌菜輪作大棚內,垂吊在藤蔓上的瓜果長勢喜人;遠處農田連成片,玉米、地瓜等農作物拔節生長;村廣場上,村民們有的聚坐在一起拉家常,有的在球場上揮汗如雨;村里的學齡兒童全部被就近安排至縣城的學校上學——不到三年時間,搬出大山后的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村民,有了不一樣的精氣神。攝影 李天平

生態搬遷之后,村民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有了提升。在白沙縣完成生態搬遷后,越來越多的本土力量加入護林隊伍。目前,白沙護林公益崗吸納了十幾名本地村民,其中不乏曾經的老獵手、伐木工。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護林員在原始雨林中巡護。每天天剛蒙蒙亮的時候,便有村民整理好裝備向雨林深處進發。巡護數十公里、管護上千畝雨林,成為了他們新的生計。 攝影 李天平

以科研擦亮“世界生物之窗”

武夷山罕見地保留著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這片區域森林覆蓋率達96.3%,植被類型多樣,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化身地理演變過程中的生物“天然避難所”。這里是“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也是生物學研究的“神山圣地”,是“世界生物之窗”。



科研人員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原始地帶考察。 攝影 黃海



2020年12月1日,科研人員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展植物專項調查。攝影 黃海



2021年5月16日,科研人員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展兩棲爬行類動物專項調查。攝影 黃海

為了掌握武夷山地區生物資源狀況,自2021年4月起,武夷山國家公園聯合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組織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共同開展為期三年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2021年12月8日,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內,工作者在展示物種資源本底調查相關成果。攝影 黃海

目前,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進程已經過半,截至2023年7月,科研人員共開展實地調查131次,布設樣線1021條、樣點3120個、樣地145個、紅外相機743臺。調查記錄到高等植物1850種、脊椎動物561種、昆蟲4506種、大型真菌444種、地衣128種。先后發表武夷山卷柏、武夷林蛙、璞云舟蛾、小老傘、武夷山黃隱肩舞虻等新種共24種,還觀測到了一些久未露面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穿山甲、黑麂等旗艦物種。

行走在國家公園,暢享自然之美,

這里的草木豐茂、藍天碧水,

仰賴著大自然的滋養,

也回應著人們對“萬物和諧共生”的期盼。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此處閱讀《大美畫卷 天人相融》

訂閱2023年08期《人民畫報》



內容來源 | 2023年8期《人民畫報》

編輯 | 袁夢 張勁文 周晨亮 田瀟

校對 | 王伊奕

值班審校 | 黃麗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畫報
人民畫報
《人民畫報》是中國國家畫報,于1946年8月1日創刊于河北省邯鄲市
208文章數 719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水县| 澄迈县| 巨鹿县| 牟定县| 常熟市| 德安县| 潮安县| 洛隆县| 麦盖提县| 通山县| 葫芦岛市| 河东区| 辽源市| 旺苍县| 屏山县| 永福县| 施甸县| 福建省| 灌南县| 萝北县| 杭锦旗| 馆陶县| 麻阳| 佛坪县| 确山县| 印江| 睢宁县| 康定县| 渝中区| 洪洞县| 介休市| 平顶山市| 电白县| 台东市| 巴东县| 中超| 襄汾县| 荥经县| 鄄城县| 沁源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