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友心人創始人聊天室的第一期。
友心人是由Keledoll和一群熱愛心理學的伙伴于2014年創辦的一個心理學社區,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心理學科普教育。同時運營超過500人的全球心理學人社區。
今天的主題是關于一個我一直很喜歡中途放棄過多次又堅持到今天的戶外運動,以及一直自詡廢柴的我一個有一丟丟勵志的個人成長的故事。
沒錯,這個徹底改變我人生的運動,就是——攀巖。
相信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玩過某一種運動,或者是擁有某個為之著迷的興趣愛好。
但是18歲之前,對于體重從未突破過43kg骨瘦如柴的我來說,生命的快樂來自于在家躺平。盡管嘗試過很多種不一樣的運動,比如籃球,排球場,羽毛球,乒乓球,網球乃至足球,也學會了游泳,騎自行車和輪滑,能在體能測試中獲得不錯的成績。高中校運會陪跑的時候還獲得了800米的第5名。
但18歲之前,我沒有一個我會堅持做的運動,
也從不曾想過去參加全國性的運動比賽,
或者成為那些很酷的極限運動廣告片中那種在野外飛檐走壁的人。
而這一切都在19歲那年的某一天徹底改變。
那一天,中山大學(我讀的大學)攀巖社團在組織訓練活動,然后我路過那一塊攀巖壁時問了一句:請問我可以試一下嗎?
當時的師兄師姐十分熱情地說當然可以,接下來我被綁上安全帶,用一個鎖扣上長長的安全繩。然后就開始往上爬。
爬到大概一半的巖壁的位置,我沒力了,師姐讓我放開雙手“跳下來”,這個過程并沒有讓我感覺害怕,反而有一種飛起來的感覺。
下來的時候我感覺很開心。
他們說你爬得挺好的,喜歡的話可以加入攀巖社團,我們依然在納新。就這樣,我在大一的下學期,也就是19歲的時候,加入了中山大學巖舞者攀巖俱樂部。
開始接觸攀巖的第一個月,攀巖隊隊長帶著我們這群新人一直體驗各種攀巖的衍生活動,先是帶我們去學校外面的抱石館抱石,見識到社會上的巖友,以及當時全國攀巖錦標賽的職業選手阿成和阿娟(如果沒有記錯,阿娟當時已經獲得了全國速攀冠軍)。
回來的路上,攀巖隊的前輩們說:嘉歆,你看上去很像我在那些攀巖比賽的視頻中看到的女子選手的體型。很瘦,手長腳長。我當時非常驚訝,從小到大因為太瘦了,家里人和朋友都感覺我是弱不禁風的樣子,走路又經常同手同腳(肢體不協調),且從小擅長摔跤,小時候經常從樓梯摔下來或者滾下來,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有某方面的運動天賦。這段打雞血的話,十幾年后回想起來,也可能是讓我能一下子喜歡上且堅持攀巖的原因吧。
后來的一個月,我就逐漸學習了打保護,打繩結,體驗到了戶外的下降,另外也有跟探險協會的朋友一起去戶外訓練(跑山,徒步,野外騎行)。一下子,我從一個死宅和運動白癡,變成了一個攀巖和戶外運動的有潛力的新人。
每天都嘗試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因此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
另外,我在攀巖上也進步很快,一個月之內就可以簡單路線爬到頂,不同的路線我也很勇于去嘗試。在攀巖的頭三個月,我跟著社團組織的去海島上攀巖的活動,第一次體驗到野外攀巖的快樂。人生中第一次的野外攀巖,就是在懸崖邊上,下面是海水和漩渦,只有努力向上爬,才能上去。上面保護的人,也沒有能力拉我上去……
當時有個地方需要橫向平移很多次,我嘗試了5-6次還是沒辦法過去,每一次失敗都會有個擺蕩,因為一直都過不去,我力量也幾乎用完了,會有點害怕。因為下面就是湍急的水流,海浪拍打著巖壁的聲音。
后來終于在不知道嘗試了多少次之后,爬上去了。
對我來說,這是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的歷練。
也太刺激了吧!
我逐漸愛上了這項運動。
也因為在攀巖社團中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感覺到非常有意思。
當然,當時除了攀巖,我也會經常跟探險協會(他們也大部分會參與攀巖訓練)的朋友去露營,戶外徒步,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防空洞里或是無人島上的懸崖邊,在暴風雨中露營,早上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被水包圍了。這些經歷都讓我的大學生活非常豐富多彩。
由于在攀巖墻的訓練,我還習得了爬墻技能,晚回宿舍都可以不用打擾宿管。
因為爬得還不錯,也很喜歡呆在攀巖社,順理成章地在第二年當上了攀巖社團的秘書長,承擔一些管理社團的職責,包括招新,組織比賽以及帶隊去外面交流。此時,我性格外向且話嘮的性格(aka社交牛逼癥,人稱搭訕小天后)在招新時派上用場。
同學要不要體驗一下攀巖?
攀巖,可以減肥,健身還可以克服畏高哦,要不要試試?
手臂沒力嗎?沒關系,我們攀巖主要用腳,加入社團,技巧教給你。
害怕嗎?沒關系,我們這些保護設備都非常專業且貴,會好好保護你的。
所以,對我來說,攀巖不僅僅是一個可以讓我發現自己特長的運動,它還是一個讓我逐漸把我的領導才能,溝通能力和責任感誘發出來的神奇魔法。
講真,有一段經歷,我之前好像也沒有跟太多人說過,就是我在剛開始攀巖沒多久之后,就跟異地的初戀男友分手了,雖然是我提出的,但那段時間還是經常以淚洗面,直到有一天,我在巖壁上通過了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條路線。在到達5層樓高的樓頂的剎那,有一股心流涌上來:我突然就想明白了,攀巖太爽了,我在那一瞬間愛上了ta!
我想這是攀巖帶給我的第一個人生轉折:讓我開始變得自信,走出了封閉自我的情緒密室。
第二個攀巖帶給我的很大的改變,是我開始參與到運動競技當中。
最開始參加學校內的比賽,先是在自己學校比賽獲獎,后來有機會去澳門,廣州,韶關去和其他的同學和巖友切磋。其實參賽基本都是以交流為主,競技是第二,比如我記得當時也會去澳門參加澳門大學組織的比賽,這樣也可以順便去澳門玩兒,和巖友一起玩,和吃到好吃的葡餐。
因為平時大學生之間一起玩,跟我一起爬的女生水平都差不多,不過當時是2005-2007年,攀巖的女生非常非常少。路線也不會很難,old school的路線不會很多動態,飛來飛去,發現指力,巖感和耐力比較好的喲,還比較有競爭力。
在第一屆廣東攀巖錦標賽中獲得女子院校組的難度第一,速度第二。以及在各種大小比賽中獲得還不錯的名次之后,在07年,我們的指導老師王子恒老師決定讓我代表中山大學去四川成都參加第七屆大學生攀巖錦標賽。也是在那一次比賽中,我又很幸運地拿到了女子甲B組(非專業組)女子難度賽第一名。
如果說,讀大學期間,有什么可以作為老了之后想當年的談資的一段經歷,那這段代表學校出賽的經歷絕對是拿得出手的。其實在比賽期間,我情緒也是不太穩定的,而且因為不能吃辣+水土不服,天天都是拉完肚子再去上場比賽,但是我總是安慰自己,嗯,減重之后肯定爬得就更輕松了!
初賽和復賽的線路都比較簡單,有若干女子選手都登頂了。所以最后誰會獲獎還不好說,但是我有個奇怪的特點,就是上場不太怯場,且因為壓力反而有點小興奮。這種微微high的狀態反而幫助我更好地去發揮水平。
在來參賽之前,我對自己的名次是完全沒有預期的,我們當時并沒有專業教練,也沒有系統訓練,就是自己平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瞎練練,瞎爬爬。
所以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我可能有個優勢就是我比較會讀線,在攀爬前有提早解讀線路,并且合理分配好自己的休息點。
在攀巖的過程中,因為除了你接下來要抓的點和做的動作,你也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的,所以就會非常專注!
左扭扭,右扭扭,在結束點的時候做了一個不太遠的dyno的動作,我完成了決賽的路線,也是我的組別唯一登頂的選手。
拿到第一肯定是開心的,但是可能后來逐漸放棄攀巖,也是跟這個第一名不無關系。
獲獎的時候,我是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因為已經是業務組別大學生的最高水平,所以再發展下去就是考慮是否要參加專業組別的比賽,到我大四的暑假,當時超極限的超哥特別支持我,想建議我注冊成為專業運動員,我當時已經獲得研究生保研資格,準備去上海讀研。思考再三,我認為攀巖對我來說,還是just for fun的運動,比賽是偶然,獲獎也是偶然,我沒有想過要進入專業領域。所以那時候就放棄了這個機會。
現在回想一下,我當時的水平最多也就是能爬個5.11ab難度(放在現在,很多朋友系統練習個一年已經達到或者超過這個水平),但是因為攀巖在幾乎20年前畢竟是非常小眾的運動,只是入行早,女生玩的人少,所以就有了明顯的優勢。
讓我更加能感受到攀爬的樂趣的,其實是野外攀巖。第一次的野外先鋒保護體驗,是在某一年的暑假,去了陽朔2周。當時還需要坐夜班臥鋪大巴車去陽朔。我的朋友硫酸魚帶我去的,去到也遇到了阿亮(如今的Flash攀巖館老板),后來硫酸回去上班,我就跟著阿亮一起爬。阿亮也是廣州人,比我早攀巖半年,但是因為非常熱愛,且天賦異稟,也經常來學校指導我們,給我們比賽定線,所以一直也算是我們的教練。我們那個年代前輩老帶新是傳統,一般不收錢,后來阿亮教練開始越來越專業,也帶出了很多真全國青少年組冠軍,乃至國家隊成員。
阿亮帶我和其他一些朋友一起去陽朔打卡各個巖場,酒瓶山,雞蛋山,同門山等。猶記得在同門山一條5.10a的線路,我在先鋒攀的過程中整個人頭向下倒著沖墜了一下,后來下來的時候阿亮很嚴肅地跟我分析了可能是我操作不夠嚴謹的部分。那也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哇,攀巖還是要非常非常注意每一個細節,不小心可能就會受傷或者真的會掛掉,因為以前我真的很菜,連個八字結都打不好,但是生命攸關的事情。必須學習對自己和同伴負責任。
也是那次陽朔之旅,讓我第一次戶外先鋒完成了5.10b的線路。對我自己來說,也是讓我更熱愛戶外的體驗。
后來的十多年,我不斷地去到不同的野外攀巖,除了幾乎每年都要去陽朔攀巖打卡(陽朔已經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我們還去了貴州六盤水,云南石鼓,老君山,杭州南高峰,香港東龍島,以及去到泰國甲米和美國的多個野外巖場。
我喜歡野外攀巖的原因,是因為每一條野外的路線,每一個人攀爬時的方法都千差萬別,如果說室內人工路線是一個有比較固定答案的選擇題,那野外路線就是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題。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去爬,每一條題都是新的。甚至你可以用完全沒有人用過的動作和巖壁的點來攀爬。
野外攀巖,就很像我在創辦友心人的感受,也很像我的工作和生活,總是在解決沒有答案甚至沒有人做過的題目。雖然有一定的風險和面對未知,但攀爬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索自我的旅程。
可能看到這里,你都感覺,哇,攀巖真的好棒,你真的很喜歡這個運動。但最后的這個部分,我要跟你們分享的,就是我長達10年的放棄攀巖的過程。
08年在上海讀研究生之后,雖然我還是會有在上海攀巖(主要是去當時在虹口足球場的恒毅攀巖館),但是因為失去了和中大的小伙伴們的鏈接,攀巖經常變成了我一個人獨自去參與的運動。最開始也會約到一些朋友,或者拉上室友一起耍,但后來發現大家都很難堅持。攀巖從最開始一周2次,變成了一周一次,甚至有時候會一個月也沒去。去參加當時的巖蜥(上海當時最大的攀巖民間團體)比賽的時候,也會意識到自己和當時上海巖友的差距。作為一位月攀選手,我發現我很難再在比賽中拿到名次,也很難跟大家建立很深的聯系。雖然我還是會很enjoy帶人去體驗攀巖,但是那種和同伴一起進步的感覺就沒有了~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快樂攀巖讓我再也很難進步,也越發把攀巖當成了眾多的業余愛好之一。畢業之后,第一份工作非常忙,經常周末加班,所以1~2個月沒有攀巖,就變成常態。攀巖偏偏就是那種要進步很慢,但是退步來得特別快的運動。一段時間不爬,每次重新爬,都像是從0開始一樣。
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大攀巖協會有一群小伙伴逐漸形成了一個畢業了還繼續認真攀巖的小團體,我當時的男朋友,就是小團體的核心成員。
讀大學時信奉攀巖是一個人的運動的他,絕不受環境影響,無論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他都在攀巖的路上一路精進,當然走著走著,就有一群跟他志同道合的黑練硬核巖友走到一起。
以至于從中大畢業之后,工作之后,大家依然會每年相約一起去一個地方攀巖。這段長久的巖友誼持續了10多年,有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我也會跟他們一起去陽朔,一起喝酒吃夜宵,但是在攀爬水平上,已經拉開質的差距。
比較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如果像我一樣,如果十幾年都原地踏步,可能就已經徹底放棄攀巖了,但是像我一樣,身邊的人都變成了高手,自己依然是十年前的初學者水平,依然偶爾出現在巖館和攀巖場的人,似乎就只有我一個。
作為一個自詡奇怪的人,我并不覺得這樣有何不妥。直到大概是15-16年,我在全職創業,經營友心人的期間,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糟糕,整夜整夜睡不著啊,開始變得脾氣反復無常,也有一些時候面對壓力會崩潰的狀態。
我當然也嘗試了許多的辦法,但現在回想起那一段時間,堅持下班去攀巖,以及重新定立了戶外攀巖的目標,似乎是把我從那種沼澤一般的情緒狀態拉出來的法寶。
這個在大學的時候,帶我走出情緒泥潭的老朋友,在我人生30歲遇到一個大坎過不去的時候,又再一次狠狠地拉了我一把。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17年4月,我曾經在云南黎明老君山,攀爬了一條叫做靈魂覺醒的路線,那時候的我身心狀態都不太好,爬的時候快日落了,我的先生(就是那個一直堅持黑練的男朋友)在給我打保護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巖壁上傳來一陣暴哭。我在一個地方力竭了,爬不上去,每一個動作我都知道怎么做,但是我就是做不出來,在同一個地方掉了好幾次。
這真的是像極了我一塌糊涂的人生啊,當時我一邊哭,一邊想。
背后是即將下山的太陽,我先生說,如果不行就下來吧,我說不要,我不要下來啊!55555~然后像一個漏氣的娃娃,稍微休息了5分鐘,打了一會兒氣,我又繼續向上爬一點,爬一點。最后還是完成了這條路線。
下來的時候我抱著他又哭了一下,當時感覺真的是精疲力盡了,但是,我很開心我沒有放棄。
那一趟靈魂覺醒的攀巖之旅結束不久之后,我懷孕了,也決定暫停友心人的全職運營,搬家到了重慶,開始作為一個川渝新移民,一個媽媽,一個家庭主婦的新生活。
生小孩之后,在家人朋友的關照之下,我的狀態越發地變好了。生完BB之后,我開始慢慢地重新攀巖,最開始拖著我多了20多斤贅肉的身體,感覺爬起來,好像吊了一個沙包一樣沉重。
如果出差,我會就近找一個巖館爬一下,
疫情期間,我開始重新拉引體,并且開了一個視頻號,記錄自己作為一個“攀巖廢柴主婦的復出之路”,從發出第一個在家隔離期間拉引體訓練的視頻開始,過去三年,我一直持續記錄自己攀巖的歷程。
如果你有時間,你可以在視頻號搜索我的名字Keledoll,你會看到數十個視頻,從只能攀爬簡單路線,動作累贅,到逐漸恢復到能攀爬一些V2-V3抱石路線,甚至可以靈活做出跳躍動作,我的攀巖肌肉和巖館也逐漸回來了?如果你沒有那么多時間,也不算特別感興趣攀巖,你可以看一個我今年在美國攀爬一個很高的抱石巖壁的路線,從一個長長的裂縫中,我爬出來了,在8-9米高的大石頭上,我站起來了!(就擺拍了幾秒鐘,趕緊下撤,哈哈哈)
那并不是很難的路線,但是堅持完成,需要一點點勇氣,一點點耐性,一點點堅持不放棄。
從2005年的那個春天到現在,攀巖已經斷斷續續陪伴了我將近18年。
這個逐漸從小眾走向了大眾的運動,改變了我的身體,改變了我的心智,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改變了我的生活半徑。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遇到我最愛的人——我的先生孫旭,一個純粹的熱愛這個運動和愛我的男人,一群真正帶我體驗到攀巖的快樂和嚴謹的良師益友(中大攀巖協會的指導老師王老師和那么多年一起玩的小伙伴們,以及像阿亮,阿成,陳志文教練,超哥這樣的老前輩),以及那些因為攀巖所以結緣可能萍水相逢或是現在還一起爬的好朋友們。
如果說,攀巖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這些和我一起攀巖的好朋友們,就讓我的人生與眾不同的原因。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有機會一起攀巖啊!
下一期聊天室再見。
Best,
Yours K
@重慶家中
Photo: Keaton Sun & Lanfour
Climber: Keledoll
Venue: Red Rock @Las Vega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