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首詩,很多人都熟,哪怕沒背過,也曉得背景,知道一樹梨花壓海棠的香艷故事。
《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詩中用典甚多,明者如《鶯鶯傳》主角為張生,暗者如趙飛燕的恩主漢成帝,經常跟張放一起微服出行,同被稱為張公子——后幾句的典故不再細述,反正也明顯顯、暗戳戳地與張姓相諧,都是以之調笑八十五歲還好色如后生的張先。
(劇照)
此詩有趣之處,還不在當時。畢竟,在他們圈子里,也就是大家開開玩笑而已,可到了后世,大名鼎鼎的紀曉嵐在他的《紀評蘇詩》中,對此頗不以為然:
游戲之筆,不以詩論。詩話以其能切張姓,盛推之。然則案有《萬姓統譜》一部,即人人為作者矣。
稍一探查,可知《萬姓統譜》的主旨:
亦稱《古今萬姓統譜》,是明代萬歷年間凌迪知撰姓氏學著作,140卷……分列各姓著名人物,從古代至萬歷年止,記述人物生平事跡,實則合譜牒傳記共成一書。因其收羅廣博,既可為姓氏學專著,又可作為查閱歷史人名的工具書,所以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老紀啊老紀,你這是犯了以己度人的毛病啊!
買本工具書,就有想用哪姓的典故就能用哪個?
或許有人可以做到,尤其是你多才多藝的紀大學士——可你得知道,世上絕大多數人,哪怕給他腦袋里裝幾塊詩詞芯片,也未必寫得出像樣的詩詞啊。
但他這種觀點,應該并非孤例,而是當時所論不少。因此,與老紀同朝為官著名史學家趙翼,針對此類現象,另有一番說詞:
他認為,蘇軾精通諸子諸史,“故隨所遇,輒有典故以供其援引,此非臨時檢書者所能辦也。如……《嘲張子野買妾》……安得有如許切合典故,供其引證?自非博極群書,足供驅使,豈能左右逢源若是?想見坡公讀書,真有過目不忘之資,安得不嘆為天人也?”
兩相比較,聯系自身,誰又敢說自己多讀幾本書,便能寫出書?
由是可知紀曉嵐想當然耳,而趙翼無疑為持平之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