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厚重的榮譽之一,諾貝爾獎備受敬重。其醫學獎獎章上銘刻著拉丁文,意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含義深邃而雋永。
剛剛(北京時間 2023 年 10 月 2 日),全球矚目的202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它頒給了匈牙利生物化學家Katalin Karikó和美國免疫學家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
普通中國人肯定搞不懂專業詞匯“核苷堿基”,但要說新冠疫情中挽救了無數人的mRNA疫苗,大家就知道了。上述兩位諾獎得主的發現,對2020年德國百歐恩泰公司(BioNTech)在新冠疫情中研發出全球第一款mRNA疫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毫不夸張地說,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對史上第一支mRNA疫苗研發的獎賞,而有一家中國企業,堪稱mRNA疫苗開發的重要推動者和參與者----它就是最早和百歐恩泰達成mRNA新冠疫苗戰略合作的復星。
有意思的是,這家企業和諾貝爾獎的緣份,還不止mRNA疫苗研發這一次。復星旗下桂林南藥研發的“青蒿琥酯”,就是在我國著名科學家、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基礎上研發而成的,迄今為止已在全球救治了近5600萬重癥瘧疾患者,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兒童。
Nubmers never lie.一連串沉甸甸的數據,蘊含了太多東西。復星與諾貝爾醫學獎的奇緣,說明了三點:這家企業有眼光、有生態、有擔當。
【眼光:比輝瑞更早鎖定mRNA疫苗】
先從時間線梳理復星和mRNA疫苗的緣分:這是一個精準的醫學判斷,也是一次光速的高效執行,更是一次大寫的急赴國難。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武漢形勢嚴峻,復星在啟動全球抗疫行動、為國內緊急運送抗疫特資的同時,就以前沿眼光和準確的判斷,瞄準了mRNA疫苗研發。早在1月29日,復星醫藥便和德國百歐恩泰公司就mRNA新冠疫苗研發進行溝通,2月中旬確立合作關系,直接參與疫苗研發。3月13日,復星醫藥與百歐恩泰公司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研發mRNA新冠疫苗,三天后共同對外宣布,比百歐恩泰公司和輝瑞的合作還要早。
依據復星醫藥和百歐恩泰2020年3月達成的戰略合作協議,復星醫藥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獨家開發、商業化基于其專有的 mRNA 技術平臺研發的、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產品。在全球聯合研發過程中,復星醫藥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作完成了多個mRNA候選疫苗的動物試驗,并在臨床研究、藥理數據、藥物警戒等多個方面與德方進行了深度合作。mRNA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包含了中國科研團隊的智慧,也是中德科研合作的典范項目之一。
2021年8月23日,百歐恩泰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了COMIRNATY?(mRNA新冠疫苗,中文商品名:復必泰?)的生物制品許可證申請(BLA),用于在16歲及以上的人群中使用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這是首款獲得FDA正式批準的新冠疫苗,也是全球首個正式獲批的擁有完整三期數據的新冠疫苗。
自2021年初起,復必泰疫苗陸續在我國港澳臺上市,為港澳臺同胞構筑免疫屏障。截至2023年5月底,復必泰疫苗已在港澳臺地區累計接種超過4000萬劑,護佑了無數人的健康和生命。
必須強調的是,復星鎖定研發mRNA新冠疫苗,比全球第一大醫藥巨頭美國輝瑞更早。這體現了復星在醫藥健康領域30年的專業積累和卓越的判斷力,也體現了復星醫藥這家中國領先的醫藥創新巨頭對前沿醫學科技的密切追蹤、長期投入的決心,以及對創新的堅持探索。可以說,這是偶然中的必然。
【生態:產業群讓青蒿素“上高速”】
再從醫藥創新成果如何快速落地,來剖析復星和青蒿素的緣分。
在非洲,瘧疾與結核、艾滋并列為三大傳染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兩分鐘,世界上就有一名兒童因瘧疾而死亡。青蒿素的發現讓制藥人找到了新的抗瘧武器,也給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帶去了健康希望。
眾所周知,青蒿素的發現和研制,是人類防治瘧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繼喹啉類抗瘧藥后的一次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也因此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并于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但許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中國廣西不僅盛產青蒿草,且位于廣西桂林的復星醫藥成員企業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復星桂林南藥”)對全球瘧疾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青蒿素發明基礎上,復星桂林南藥于1977年成功研發了青蒿琥酯,解決了青蒿素的水溶性問題,將治瘧療效提高了7倍,成為中國第一新藥。
復星接力屠呦呦團隊,在推動青蒿素類創新藥國際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復星醫藥看到了這款新藥的國際戰略價值,通過對桂林南藥改制重組,開啟了青蒿琥酯系列產品的持續創新和國際化之路。復星醫藥的目標是把高品質的、可負擔的抗瘧藥帶給非洲人民,與非洲人民攜手共建一個無瘧疾世界。
在WHO專家的指導下,2010年,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通過了WHO預認證。2011年初,世界衛生組織修訂《瘧疾治療指南》,將成人和兒童重癥瘧疾治療的一線用藥由奎寧改為注射用青蒿琥酯。
今天,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已成為國際治療重癥瘧疾的“金標準”,是WHO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優選用藥。截至2022年末,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已救治了全球超過5,600萬重癥瘧疾患者,其中大部分為5歲以下非洲兒童。
一直以來,全球醫藥界有個公認的“老大難”,那就是往往最前沿的創新研發成果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落地造福患者。因為產-學-研是一個復雜過程和系統工程,需要投入資源、需要協同發力,才能產生最佳的綜合效果。
資料顯示,自1992年創立以來,復星就持續深耕醫藥大健康板塊,瞄準醫療前沿領域,推動創新研發工作。30多年來,通過自主研發、合作開發、許可引進、深度孵化等方式,持續推動創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和轉化落地。
所以,復星強大的生態系統,可以讓最前沿醫學創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落地、釋放最大的能量。
【擔當:醫藥“硬科技”講述中國故事】
眾所周知,中國當下處于歷史轉折關頭,舉國追捧“硬科技”。
所謂硬科技,并非特指硬件之硬,而是指基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之上,經過長期研究積累形成的,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明確的應用場景,能代表世界科技發展最先進水平、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
以信息產業為例,華為作為中國IT高科技企業的代表,長期受到國人贊譽,“遙遙領先”成了最近全網最大的熱門梗。可以說,其長期深耕IT硬科技帶來的超級紅利和品牌勢能,是真實存在的。
無論信息科技、醫學科技,本質上都是科技。中國最高決策層早就有過精辟論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前沿醫藥科學同樣也是硬科技,而復星就是杰出代表,這么多無可辯駁的事實和數據,舍它其誰?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復星長期聚焦醫學前沿技術,結成了累累碩果,體現了社會擔當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從青蒿素到新冠疫苗,這其實是從企業角度在講好“中國故事”。
冷眼旁觀,我來替復星總結一下:聚焦研發醫藥“硬科技”的決心不變,產業群讓創新成果“上高速”不變,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交往貢獻不變。
【結束語】
這些年,大國崛起、和平崛起先后成為全民熱門話題。所謂“崛起”,戰爭時期靠軍事,和平時期靠經濟----我認為,在全球化、地球村的今天,有好產品、有價值觀、有社會責任的超級企業對國家形象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美國有蘋果、特斯拉、OpenAI、輝瑞,那么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在也有華為、比亞迪、百度、復星。所以,我為華為的”遙遙領先”、比亞迪的“中國汽車在一起”、百度的“文心一言”喝彩,也要為復星的兩次諾獎奇緣喝彩。作為“醫藥創新”的杰出代表,它有資格獲得應有的社會評價。
這是國運所至,也是時代的要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