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足夠吸引力的電影市場觀眾不僅可以選擇不滿意,還可以選擇不入場。
文/龐宏波
人為什么沒了?
經(jīng)過了所謂“史上最強”暑期檔,整個產(chǎn)業(yè)對于國慶檔的期待頗高。
從表面上看,今年國慶檔有著很強的競爭力。無論是導演陣容、主演陣容還是影片類型,都賣相十足。但是國慶檔檔期票房和2017年大體相似,和巔峰時期的44億相比減少了近四成票房。此外國慶檔面臨最大的下滑是”人沒了”。相比2019年到2021年平均1.04億觀影人次,今年國慶檔僅有6510萬觀影人次,下跌了三分之一。
盡管有高就有低,暑期檔的火熱需要給市場和觀眾喘息的空間。但是國慶檔鉚足了勁卻“嚇跑”觀眾,這個問題本身就依然值得探討。
關于今年國慶檔最想表達的是某種程度上產(chǎn)業(yè)對觀眾存在一種自上而下的“高估”。這種“高估”造就了觀眾的流失,內(nèi)容的平庸、營銷的“沉默”和觀眾期待的不匹配集體形成了觀眾的出逃。
今年國慶檔預售時間集體推遲到9月26日,至于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不得而知。但這樣的“大膽嘗試”對于國慶檔熱度起不來其實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暑期檔之后觀眾自然處于一個觀影“疲勞期”。想要重新把觀眾短時間內(nèi)拉回影院,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但預售晚、周期短再加上營銷不足,必然從前期無法調(diào)動觀眾的積極性。后期口碑出爐,缺乏足夠的爆點,觀眾則徹底“出逃”。
其次,今年暑期檔雖然類型豐富、導演陣容和主演陣容都在線,但是影片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堅如磐石》僅僅是一部“半成品”;主旋律雖然質(zhì)量上有保證,但是觀眾熱情卻背道而馳。《前任4》和《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作為類型片,好壞參半,無法徹底在檔期內(nèi)跑出來。
從內(nèi)容端,實際上對觀眾一直以來都“低估”觀眾的決策力,“高估”觀眾的購買力。但是經(jīng)過了過去三年,缺乏足夠吸引力的電影市場觀眾不僅可以選擇不滿意,還可以選擇不入場。
1
—“半成”的《堅如磐石》上限注定不高—
觀眾無法囫圇吞棗式地徹底接受閹割版的《堅如磐石》。
一句“錢外還有錢,官上還有官”的確讓普通觀眾產(chǎn)生了無限的遐想。但是電影并沒有將這種遐想一一落地,反而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變成了一個“半成品”。觀眾們深知目前的版本是主創(chuàng)盡了最大努力保留下來的版本,而國慶檔期冠軍可能也是觀眾能給予這部電影最大的票房支持。換句話說,“半成品”的《堅如磐石》上限已經(jīng)到頂了,想要讓更多觀眾接受一部閹割版的電影是不現(xiàn)實的。
《堅如磐石》最大的爆點在于“題材”,關于掃黑不僅僅能夠推動國產(chǎn)電影在題材上的拓寬和進步,實際上也能充分帶動觀眾注意力。但是這個最大的爆點卻因為審查的原因變得割裂,盡管觀眾能從《堅如磐石》里看到電影的現(xiàn)實指向,但是需要大量的“自我解讀”卻沒有一個統(tǒng)一口徑。
所以,《堅如磐石》最大的爆點對應著它最大的缺點:不完整。
所以,金星批評《堅如磐石》,首先是題材流量化和畫面賽博化。且不論這種批評是否得當,的確普通觀眾被《堅如磐石》的“題材”吸引,但是電影半遮半掩,最終讓題材淪為了一種“流量”。雖然這個錯誤不在于片方,但同樣這個錯誤也不在于觀眾,觀眾沒有理由徹底去接受一部“不完整”的電影。
其次,《堅如磐石》最大的賣點在于“尺度”。除了國產(chǎn)電影罕見的題材“尺度”,這部電影在制作上的“尺度”也話題滿滿。無論是火鍋里撈手機還是“消失的舌頭”以及黎志田“殺女婿”,都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極度暴力的“爽感”。但當“消失的舌頭”是因為發(fā)燒燒壞了聲帶、當黎志田“殺女婿”砸五下變成了砸三下。“爽”是爽了,但力度不夠。
所以,《堅如磐石》最大的賣點對應著它最大的難點:不徹底。
從第一次亮相到最終上映這部電影隔了數(shù)年,如今大眾看到的《堅如磐石》并非這部電影的“全貌”。無論是業(yè)內(nèi)還是普通觀眾,都能感知到電影內(nèi)容的強行“割裂”。可不管怎么說,《堅如磐石》如今呈現(xiàn)出來的樣貌就是一部“半成品”,由于刪減的原因電影在不少情節(jié)上缺漏較多。對于觀眾來說,自然明白這一局面是一種必然,但并不意味著觀眾一定要接受這種“必然”。
正如在電影的一些營銷物料下面,也有不少觀眾評價“老拿審查當擋箭牌,好像所有精華都是被剪掉的那部分”。就電影呈現(xiàn)的樣貌而言,《堅如磐石》并不是沒有缺點,這個缺點甚至和“刪減原因”無關,在一些人物處理上存在一定的瑕疵。例如周冬雨和雷佳音的情感線違和,尤其是那句“這就叫愛情”讓影院變成了喜劇片觀影場。這句臺詞的設定讓觀眾數(shù)次發(fā)笑,總不能全部歸結(jié)為電影因為刪減導致的“魔鬼剪輯”吧?
在影像風格和題材上,電影的確在當下的產(chǎn)業(yè)環(huán)境里非常突出。作為70歲的老導演,張藝謀依然在類型上繼續(xù)突破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人物和敘事上,因為種種原因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指望一部“半成品”《堅如磐石》成為《滿江紅》式的爆款是不現(xiàn)實的。
2
—主旋律被觀眾“偏見”,還是對觀眾有“偏見”?—
觀影情緒的過分“飽和”,首先做出改變的是創(chuàng)作端而不是消費端。
今年國慶檔《志愿軍》雖然口碑表現(xiàn)尚可,但是票房體量已經(jīng)遠遠無法同前幾年國慶檔主旋律相提并論。因此,認為《志愿軍》遭受了“偏見”,希望觀眾正視這部主旋律及格之作。
但實際上,這種“偏見”的前提是過分“飽和”。從2019年到2021年,《我和我的》系列連續(xù)三年“坐莊”國慶檔,在這三年時間里還有《攀登者》、《中國機長》、《長津湖》等多部國產(chǎn)主旋律影片。到了2022年,《萬里歸途》和《平凡英雄》兩部影片聯(lián)手拿下檔期76.3%的票房。
這意味著這四年時間,觀眾在國慶檔幾乎沒有了擇片權利。到了第五年,主流影片里終于有了選擇空間,那么《志愿軍》被冷落難道一味怪罪于觀眾的偏見嗎?
另外《志愿軍》又開啟了一個新的三部曲,這意味著未來兩年國慶檔可能已經(jīng)又被“預定”。國產(chǎn)主旋律在國慶檔不僅僅是占據(jù)一個名額,還因為電影本身的特殊性在排片方面有很大的“基本盤”。
所以,在長達四年甚至七年,幾乎同一類型在同一時間段反復投喂觀眾,那么所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必然的。對于《志愿軍》來說誠然不公,可對于觀眾來說難道就公平嗎?
主旋律和商業(yè)類型片的結(jié)合,實際上之前已經(jīng)初見成效。可是當“大背景小人物”成為主線,當群像成為主流,這種主旋律創(chuàng)作又重新退回到了“統(tǒng)一模板”。就拿《志愿軍1》來說,這和兩部《長津湖》在營銷賣點和風格上有著太高的相似度,觀眾短時間內(nèi)重新接受的難度必然很高。
但作為三部曲,如果《志愿軍》不是完全按照線性排列,今年國慶檔率先將“外交談判”放在第一部,一是沖刷了觀眾同類題材疲勞度,二是順應了當前的觀眾情緒潮流,那么結(jié)果可能就截然不同,當然目前《志愿軍》的局面自然不能怪罪于主創(chuàng),所以還是希望上級對主旋律能夠“松綁”,起碼在大方向和內(nèi)容不變的情況下,剪輯能夠有更大的空間。
3
—類型片:做個商品挺難的—
最可惜的在于《前任4》和《好像也沒熱血沸騰》兩部影片市場表現(xiàn)不佳。
有《前任3》的“體面”,《前任4》算是為數(shù)不多市場有絕對高期待的商業(yè)片。在國慶檔開始之前,《前任4》各項數(shù)據(jù)都遙遙領先。上映首日,《前任4》實現(xiàn)“大滿貫”。單日票房、觀影人次、上座率、預售四項拿下日冠。但單日冠軍僅僅坐了一天就被《堅如磐石》反超,而關于電影的預測票房也一路走低,目前預測其內(nèi)地票房難破10億。
《前任》系列向來不是以質(zhì)量口碑取勝,《前任3》徹底扭轉(zhuǎn)了這個IP的發(fā)展路線,拿下超19億票房靠的是“吃芒果”和“唱體面”。但是靠著“爆梗”實際上無法維系一個系列電影的開發(fā)。當主演變更、情緒失靈,電影自然回到一個正常的市場體量。
作為為數(shù)不多靠“愛情”維系的系列IP,《前任4》目前的票房成績實際上并不差。但是如果還要強行“續(xù)命”,那么以電影目前的口碑和開發(fā)邏輯很難有大的改觀。
但除了主旋律和國產(chǎn)重工業(yè)大片,實際上整個產(chǎn)業(yè)急需各個類型的系列片組成一個“頭部集群”。這些頭部影片散落在各個檔期,實際上才能串聯(lián)起整個市場。但《前任3》的“高起點”并沒有換來《前任4》的“長線”,那么未來這個系列片如何維系變得撲朔迷離。本就處于市場邊緣的國產(chǎn)愛情片,未來還能否產(chǎn)出爆款內(nèi)容同樣值得擔憂。
同樣,《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作為一部喜劇片也基本上打了“啞炮”。電影翻拍自西班牙票房冠軍《籃球冠軍》,所以電影有一個非常堅實的內(nèi)容基底。而魏翔+邢文雄延續(xù)了《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在喜劇類型上有口碑保證。而且作為國慶檔唯一一部開啟了超前點映的影片,電影也獲得了足夠的長線空間。
但目前,《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累計票房僅僅破億,最終也是2億出頭的總票房。那么這部影片的市場冷遇究竟是為什么?
歸根到底,在于《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的類型化能力不足。電影里的確貢獻了幾個不錯的橋段,例如給大白洗澡堪稱全片最佳。但是除此之外,電影將“溫情”處理成了“煽情”。而且將太多筆墨放在了教練身上。
原版的教練是西班牙職業(yè)籃球甲級聯(lián)賽中的第二教練,因為酒駕所以在坐牢和社區(qū)服務“二選一”,人物動機上扎實。改編的時候,作為一部大學校隊的教練因為“想贏”,在遇到困難和對方教練打架實際上是把“想贏”處理成了“怕輸”,人物動機上就無法讓觀眾信服。
電影放大了“笑”的部分,但是溫情部分處理得并不高級。尤其是后半段,電影過分煽情讓電影徹底走向了“小品式”創(chuàng)作。
翻拍片在國內(nèi)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偏見”,但是對于中國電影對外交流這可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條路。不否認《超能一家人》“麻花口碑”對《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產(chǎn)生了“連坐效應”,但本質(zhì)上在于這部影片改編上缺乏“克制”,導致電影的口碑出現(xiàn)兩級。
手握一副“好牌”的國慶檔打出倒退的牌局,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匹配觀眾的需求。強行讓觀眾“接受”,實際上是對觀眾的“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