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韓國總統辦公室通報,美國同意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向其位于中國的工廠提供設備,無需其它許可。
這則消息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韓國人遠沒有影視劇里那么硬氣。韓國企業能不能向位于中國的工廠提供設備,居然要向美國請示,等待許可,而且還要由韓國總統辦公室通報,可以想象韓國在美韓關系中的地位。
所以前段時間尹錫悅抱怨中方對韓國的態度不夠尊敬,經常無視韓國,很不爽,提出要和中國“平起平坐”時,中國網友表示懵逼。
和你平起平坐,那不是差輩了嗎?
現在看來,網友的擔心不無道理。
二是再次證明教員在總結抗美援朝經驗時說過的那句話:“美帝國主義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當初禁的時候,國內罵聲一片,認為這是耍流氓,破壞貿易規則。
也有人惶惶不可終日,“國產手機5年后可能全部停產”,言下之意趕緊跪,祈求原諒。
事實證明,“罵”和“跪”都無濟于事,修煉內功才是關鍵。這不就來了嗎?中國科技的崛起,逼得美國不得不改變策略。畢竟人可以吹牛,但不能不吃飯。
當然,這里所謂的“無限期”豁免,都知道是假的,和瑞士“永久”中立差不多,認真你就輸了。美國一貫是下雨天收傘、晴天賣傘,條件允許,肯定還會取消豁免,這種事這幾年見得太多了。咱把他當天氣預報員就行,他若賣傘,便是晴天。
什么晴天?當然是制造業的晴天。
美國現在的戰略能力是平庸的,基辛格之后好像沒有戰略大師了,做決策的人最后都被證明是臭棋簍子,時常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軍事、經濟、科技,都是如此。為了遏制中國產業升級,讓中國人老老實實地安于低端制造業的定位,美國自封盟主,搞了個芯片聯盟戰略,推出《芯片法案》。
策略很簡單,在中國沒有完全突破的先進制程芯片、光刻膠、光刻機領域,采取全面制裁,恫嚇、報復,迫使中國企業退縮。
當中國取得成熟制程芯片突破的時候,聯盟就針對性進行科技傾銷,比如28納米芯片和存儲芯片。
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國科技崛起,一些企業被迫放棄自研。譬如OPPO自研芯片公司ZEKU解散,就是美國槍打出頭鳥科技恫嚇的結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中國企業都頂不住壓力。例如三星和海力士的直接競爭對手長江存儲。相比華為,長江存儲的名氣不算大,但在業內也是絕對的王者。
2022年12月,美國政府將長江存儲列入“實體清單”,開始全面打壓。當時好多人都覺得,完了完了,這下鐵定要熄火了。三星和海力士有了粑粑的關愛,也松了口氣。
可是,它們并沒有高興多久,很快長江存儲就實現了突破。
著名市場研究與戰略咨詢公司Yole group曾對長江存儲的232層顆粒做過分析,他們發現,長江存儲的工藝并不先進,但設計理念腦洞大開,其中232層顆粒采用了“雙層設計”,即一層128layer,一層125layer,總共253層layer,去掉部分冗余之后變成了232層layer。
如果不理解,想想抗日時期,八路軍把土制手雷綁在一起當爆破炸彈用就明白了。
“雙層設計”的好處是,大幅降低了對先進刻蝕機臺的依賴。但缺點也很明顯,良品率下降,成本也會被拉起來。
中國科技公司的厲害之處在于,經常把一些業內可能會認為成本過高的方案通過各種方法,優化到量產階段。就像“土八路”用手榴彈照樣炸碉堡一樣。
長江存儲正是如此!你不賣給我先進設備,我用“過時”設備,另辟蹊徑,同樣突圍。
不要小看這些創新,當下只是追趕,一旦國產設備的性能上來了,這些方案很可能又帶來新的“遙遙領先”。
哪怕當下,長江存儲也打了三星和海力士一個措手不及,迫使它們向粑粑求援。
根據三星電子8月17日發布的半年度報告,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銷售額總計17.808萬億韓元,與去年上半年相比,大幅下降41.5%,減少了12.654萬億韓元(約653億人民幣)。
在中國芯片需求擴張的背景下,三星卻節節敗退,足以說明中國科技企業的兇殘。
總結這么多年的制裁套路發現,昂撒人似乎有路徑依賴癥。制裁、赦免,按揭式后退制裁,按揭式后退赦免,壓根也不總結,為什么制裁沒用?
其實自從華為Mate 60 PRO出來之后,中國制造業格局已經變了。或者說變化早已出現,只是現在開始質變,中國已經能夠坦然地面對美國的科技制裁。
這很好理解,過去,中國被卡脖子會很難受,是因為工業基礎還很弱,人才積累、技術積累不夠。如今,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已經形成,海量的需求足以容納足夠多的企業競爭,培養蠱王,再加上嗷嗷待哺和不斷輸出的工科人才,以及足夠的原始技術積累,單向的外部制裁根本沒用!
這里為什么強調單向的?因為美國制裁中國,并不代表中國會閉門造車。中國企業會想方設法和外界交流,中國科研人員也會緊跟世界前沿。科研更在乎方向選擇,當方向明確的時候,追趕者更容易找到突破口,這就是后發優勢。
所以近些年,很多被制裁的領域,頂多耽誤一年兩年,很快就會被中國本土研發突破。奇怪的是,美國并未就此種現象做出戰略調整,還指望中國像德國日本一樣,受不了壓力俯首稱臣。
我想主要還是傲慢心理作怪,不愿意承認中國的強大,更不愿意與中國分享霸主地位。
當然,中國科技突破在某些人眼里是不值一提的。這幾年,伴隨中國制造追趕腳步的是網絡上各種質疑聲,一些人沿著以下邏輯踩中國制造:
中國沒有的,沒能力造不出來;中國造出來了,看看相關部件是不是進口的;相關部件都是國產的,看看相關部件加工有沒有用到進口設備;設備都是國產的,那就按照上述流程重新走一遍;設備也是純純的國產的,那就看看相關技術是不是國外的;相關技術都是國內的,那就看看相關人員有沒有出國留學;相關人員都是國內培養的,那就使用終極大招,現代科學都是西方國家的。
總之,中國技術就是不行。
在中國制造快速補鈣的過程中,一些人因長期缺鈣出現不可逆的骨質疏松。
為什么強調補鈣?因為在中國制造業格局發生改變的當下,中國的應對策略理應發生改變。骨頭不硬,恐怕實行不下去。
每次西方改變嘴臉,向中國示好的時候,總有一群人迫不及待地宣稱“以和為貴”“禮儀之邦”,要接受人家的善意。
例如這次。
但在制造業問題上,真沒多少妥協的空間。因為背后是利潤,是就業。
以后什么三星、SK海力士,不能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了,想再進來可以,需要經過我們的審查、核準才能進行。有些東西中國自己可以研發生產的,不稀罕了,自己留著吧。
如果他們在大陸擴大產能,可以和美國一樣出于國家安全考慮,讓他們用中國本土設備,技術工藝不得保留隱瞞,甚至要上交數據。
就算這些企業再次成功進入中國,我們也絕不能讓買辦思想死灰復燃,不能停止研發、生產,要繼續完善關鍵商品的產業鏈。
美國的遏制戰略很清晰,就是雨天收傘、晴天賣傘,如果我們一點反制措施沒有,它們想禁就禁,想放就放,那怎么對得起本土科技公司吃過的土?
有的人說,中國一旦掌握了某項技術,一定會把這個技術砍成白菜價,自己的工人沒得賺,還惹惱了一大堆人,何必呢?又或者杠精附體,動不動“和月薪三千的我有什么關系呢?”
這些觀點是錯誤的。前不久國產核磁共振儀進入醫院的新聞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原本進口要3000萬的核磁共振儀,現在國產只要293萬,直接折骨折,你說說看,一個病患去檢查看病,能省多少錢?
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的工資水平很難有大的改變,不過還是那一個月幾千塊錢,但是如果這個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縮小到原來的10%,是不是我們的生活成本就小很多?
在其他領域同樣如此,例如國產大飛機普及后,機票就會降價,只要工業水平不斷突破,生活成本就會越來越低。
所以吧,工業突破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物價不變,工資越來越高是好的,工資沒變,物價越來越便宜也是好的。
當然外國工人確實不開心了,但這和中國人又有什么關系呢?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