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有色金屬資源的有效供應,對廣東、國家工業化進程影響很大。”數十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工校友邱冠周深耕有色金屬資源的礦物加工技術,“這門技術只有掌握在中國人手里,才能讓國家不被‘卡脖子’?!?/p>
1972年至1976年,邱冠周在廣東礦冶學院求學。這為他畢生奮斗的礦物加工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從那時起,他就堅定了信念:“國家怎么提倡,我就怎么辦,跟著國家戰略走。”
圖 | 廣東礦冶學院
20世紀70年代,礦冶產業成為廣東省的主要產業之一,當時,制造坦克等需要硬度大、抗腐蝕的鈦金屬。廣工的前身廣東工學院響應號召,從千年商都廣州昂首北行,搬至相對偏遠落后的廣東韶關,易名為廣東礦冶學院。
改的是校名,更是行動。為集中力量辦好當時國家急需的大事,學校主攻合金、稀有金屬冶煉等專業,努力克服物資匱乏、設施簡陋等多重困難,力爭盡快出成果。學校聯合企業開發出鋁材的自然發色項目,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在韶關辦學期間,廣工兩次奪得國家科研獎項,更磨礪了“國家發展需要什么,廣東發展需要什么,廣工就努力貢獻什么”的價值底色。為解決香港百萬同胞飲水難問題,廣東工學院時任校長麥蘊瑜帶領近200名師生,奔赴東深供水工程前線。師生們勇當技術攻堅先鋒,與上萬名工程建設者在一年內建成了全長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圖 | 廣工師生自編自導自演情景劇《青春印豐碑》,把東深供水工程
“我們廣工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很多畢業生以‘深藏功與名’的沉穩和擔當,在基層默默貢獻、持續深耕數十年,創造出很多一鳴驚人的成果?!睆V工黨委書記胡欽太舉廣工畢業生、知名水利工程師駱小筑為例,1962年,駱小筑從學校水利工程專業畢業后入職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水電部門,一扎根就是18年。她參與的多項工程建設成果都填補了當地的“空白”,還帶隊奪得水利樞紐工程設計金質獎等多項榮譽。
駱小筑等廣工畢業生就像一塊塊磚,祖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奉獻。忠誠國家、服務人民、踏實作為,廣工“又紅又專”的血脈基因在一屆屆師生中傳承發揚。今年6月,學校1560余名畢業生應征入伍、參加西部計劃等。
本科辦學65年來,廣工培育了50萬名專門人才,其中92%在廣東工作,80%投身于制造業及相關行業。很多人已成長為科技拓路人、行業帶頭人、產業領軍人等。
今年,廣工本科招生計劃數為10150名,理工科占比超過72%,這兩個領跑全省本科院校的數字,彰顯了廣工力撐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擔當作為。
作為人口大省、產業高地,長期以來,廣東省工科院校數量不足。自1958年起,廣工就堅持以工為主,為國家尤其是廣東工業建設大規模培養本科層次工科人才。2004年以來,廣工每年招生規模均在1萬人左右,助推廣東省將人口規模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
“服務國家所急、廣東所需,堅持市場導向、校企合作,是廣工‘產業基因’的要義。”廣工黨委副書記、校長邱學青說,本科辦學65年來,廣工雖數次搬遷、幾度易名,卻在很多高校變更為綜合性大學的辦學熱潮中保持了戰略定力。學校專業設置沒有貪大求全,而是堅守以工為主的特色,大規模培養人才。廣工的辦學史,就映照著廣東工業發展史。
20世紀50年代,廣東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生產急需工業人才,廣工開始本科辦學,大規模培養人才。僅在1958至1972年間,廣工就向社會輸送了電工、機工等1萬余名緊缺的專業人才。
近年來,廣東“制造”加速向“智造”躍升。廣工搶抓天時地利,用市場“火眼金睛”甄別產業真需求,緊隨產業脈動優化調整專業。學校所有專業都努力做實“與產業融合”的理念,學校“產業基因”的樹苗在與產業轉型升級的相融相促中枝繁葉茂。其中機械電子工程等廣工多個傳統優勢專業,就與華為、騰訊等鏈主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度合作,應需而變育人才、同創共長沖新高。
圖 | 廣工研究生在聯合培養基地接受儀器設備實操訓練
機械與電子如何擦出新“火花”,為集成電路產業照亮育才之路?珠三角蓬勃發展的集成電路產業,急需更多先進封裝人才。廣工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與知名企業共建創新班,推動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強化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畢業生廣受業界頭部企業青睞。
廣工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緊圍繞廣東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所向,依托傳統優勢專業,做優做強高端電子制造、綠色材料化工等工科學科群。同時,廣工深化新工科改革,并依托豐厚的工科基礎和“產業基因”,高水平發展理科、融合醫科及新建專業。自2018年以來,廣工新增14個專業,其中有8個新工科專業,還優化或停招了12個專業?,F已形成了新專業“錦上添花”、傳統專業“老樹新花”、學科交叉“遍地開花”的專業發展新格局。
專業建設不但要精準對接區域產業,更要高質量、沖一流。廣工每個學院都選定“領頭羊”專業,工程認證、一流專業建設“兩手抓、兩手硬”。自動化等21個“領頭羊”專業,通過建設智能制造生產線、優化教學項目等“軟硬兼施”,不但通過工程認證,還帶動學院其他專業以學生為中心,提升育人質量。
一流專業也屢創佳績。廣工給每個一流專業投入100萬元,一流專業帶動學院其他專業優化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兩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學?,F有87個本科專業、37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我們團隊成員來自集成電路、信息工程等多個學院,這讓我們在相互激發中取長補短,拓展思維?!蓖ㄟ^與團隊成員的交流學習,廣工2021級研究生鄭基煒在設計芯片時強化了系統思維,基于芯片內部和外部交互的場景做設計。他已參與研發并流片了多種架構芯片。前不久,在第七屆(2023年)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鄭基煒等廣工學生斬獲一等獎。
集成電路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晶。廣工與半導體知名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學校8個學院的28個工科專業都與集成電路產業緊密相關。廣工以“跨學科、跨專業,企業深度參與”為重點, 組建高端電子制造學科群“集團軍”。8個學院的28個工科專業橫向打破專業壁壘,以“2+2”“3+1”學制,探索跨學科多專業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縱向打通校企協同育人渠道,以IC班、匠心班等特色班為載體,構建芯片“EDA—設計—制造—測試—應用”全產業鏈人才培養體系,縮短人才從培養階段到投入科研與產業一線的周期。
圖 | 學生參加集成電路技能競賽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制造環節面臨較多險阻,多地投入巨資的多條產線缺乏工程技術人員。廣工重點出擊,每年可為集成電路制造領域培育100多名人才。近5年,學校已在集成電路設計、封測等領域培養了近2000名碩士、近百名博士,規模、質量位居全省前列,力撐廣東“強芯工程”。目前,廣工集成電路學院入選廣東省首批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并入選首批國家現代產業學院。
近年來,廣東高起點培育發展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等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急需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廣工聚焦“高精尖缺”,勇擔“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雙重使命,創新實施本碩貫通培養的“千苗計劃”,在每個年級選拔千余名優秀本科生提前進入研究生導師團隊,提前修讀研究生階段部分課程,強化研究生層次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大四時,鄭基煒就進入學校高速高精度模數轉換器芯片實驗室,跟著郭春炳等導師研究集成電路,這為他研究生階段深耕集成電路打下了基礎。
如何為廣東做大做強制造業這份“家當”,培育更多具備“產業底色”“雙創基因”的工科研究生?廣工不但擴大工科研究生教育規模,還力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學科交叉。校企以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及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四共四通”,培養“來即能戰”的卓越工程師。
“學校科研導向、企業需求、多階遞進的校企融合培養體系,幫助我們在解決真問題中歷練真本領。”肖淑華在廣工完成了本、碩、博的學業,參與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著力破解混凝土鋼筋銹蝕導致結構壽命短等現實問題。廣工引導研究生們把論文寫在產品上、將項目做在企業里。學校聯合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打造2個全國示范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聯合基地、66個省級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與21家基地、省實驗室等招收聯培研究生。
65年來,廣工培養了4萬余名研究生。學校通過研究生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和國際化人才培養計劃,培育出一大批國家級別青年人才。育木成林,碩果累累,廣工已勇奪5項“互聯網+”國賽金獎、4項“挑戰杯”國賽特等獎,捧得5屆“挑戰杯”國賽“優勝杯”。
六十五載育才創智,強國之志薪火相傳。在強國建設的時代征程中,廣工正奮力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創新型大學,努力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立新功。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文字|杜清 李成瑤 黃愛華 劉贊 衷華
封面設計|李星宇 王淼瑩 彭韻貽
編輯|于睿麥岱衍 袁立群
運營團隊|學生新聞中心
責編| 王宇涵
初審|李成瑤
審核| 杜清
終審| 張育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