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頒獎日,本屆諾貝爾文學家的獲得者缺席,由其妻子和女兒代領大獎。而這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就是和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總書記斯大林,并稱“三巨頭”的英國首相丘吉爾1。
令丘吉爾獲得諾爾文學家的書,正是他在二戰剛結束后所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The Second World War)。
在書中,他結合自己二戰時期英國首相的親身經歷,引用大量政府文件和個人紀錄,記述了1930年代初到二戰結束期間的主要國際事件,尤其是英國的政治和軍事活動。這本書與法國首相戴高樂的《戰爭回憶錄》并稱為姐妹作。
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的典禮上,宣讀給丘吉爾的頒獎詞的瑞典學會會員席瓦茲說:
大政治家和大戰士難得也是大作家。我們想起凱撒、馬庫斯甚至拿破侖。……丘吉爾的政治和文學成就太大了,我們忍不住要將他刻畫成擁有西塞羅文才的愷撒大帝。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歷史領袖人物兩樣兼備又這么杰出,跟我們如此接近。
瑞典文學院院士利列斯特蘭德在頒獎儀式上高度評價丘吉爾的文學成就:
過去曾有幾位首相、外長,甚至還有兩位美國總統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如今又有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英語是人類思維的一種奇妙而靈活的手段,溫斯頓·丘吉爾爵士是一位舉世公認的英語大師。他的紀念碑式的傳記作品早已成為經典,他的有關當代歷史的著作流瀉出博大精深的學識,文體明晰,且不失幽默和大氣。然而對于溫斯頓爵士而言,英語還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工具,他的部分職責就是仰仗英語而完成的。在黑暗的歲月里,他的言語和與之相應的行動激起了全世界千百萬人們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利列斯特蘭德還借用丘吉爾著作中的一句話來描述丘吉爾本人:
在人類沖突的領域里,以前還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如此眾多的人都應該深深地感激一個人。
但其實丘吉爾在195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還有過幾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經歷,而有些反對者的質疑也是基于此,仿佛丘吉爾的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被硬塞獎項。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有幾個瑞典人推薦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二戰結束后幾年,他一再被提名,推薦他的幾乎全都是瑞典的作家和歷史學家。這些人當中有幾位是學院的院士,他們認為,在20世紀中葉,丘吉爾的名字比任何人都要響亮。盡管如此,受諾貝爾評選委員會之托,撰寫研究報告的學院院士還是用“細密的篩子”把丘吉爾篩掉了。
1946年,第一篇研究丘吉爾作品的報告,由年高德劭的學院前常任秘書霍爾斯陶穆執筆。這份報告認為,丘吉爾寫的《薩伏羅拉》一書毫無文學價值可言,那只不過是一本很薄的冒險小說,是丘吉爾年輕時代在印度時,因為無仗可打,靠寫作來打發時間的產物。
此外,在霍爾斯陶穆眼中,想評斷丘吉爾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只能根據那部關于他偉大祖先———打敗法王路易十四的馬波羅的傳記,但這只是為祖先歌功頌德,登上文學最高殿堂似乎有點不合適。
丘吉爾還有一部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著作《世界危機》(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也極受輿論推崇,然而霍爾斯陶穆并不認為它是一部歷史作品,更不能算是文學作品。他指出,以歷史學家身份參加競選而被認為夠資格獲獎的只有西奧多·蒙森一個人。接著,他在報告書中還引用學院里專攻歷史的同仁的看法,認為頒發諾貝爾這樣一項大獎,僅僅根據馬波羅的傳記是不合理的。
《世界危機》
1948年,瑞典文學院的安倫教授在他撰寫的第二份報告中,反駁了霍爾斯陶穆的觀點。安倫強調,丘吉爾寫的《世界危機》具有重大的文學價值。他指出,關于那次戰爭的歷史著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沒有一部像它那樣,深刻觸及那個時代真正的內涵。要得出這樣的印象,需要出類拔萃的藝術天分。在安倫眼中,丘吉爾是描述歷史的一個無與倫比的“畫家”。不過,他在結論中說,單靠丘吉爾的歷史著作還不足以證明他具備獲獎資格。如果用他在演講方面的成就來強化他的文學地位,丘吉爾則無疑是夠資格獲獎的———就演講方面的成就而言,在20世紀沒有誰能夠超過丘吉爾?!皼]有人比他更清楚如何以口才激起如此巨大的反響,或者感動如此多的人?!卑矀愒u論說,“這樣的話,丘吉爾夠資格獲獎,主要還是靠著他的演講;然而他的演說藝術和他的作品是息息相關的。”雖然這份報告對丘吉爾極為有利,可是丘吉爾獲得諾貝爾文學家還是拖到了6年后。
被質疑的諾貝爾獎,為丘吉爾打破的兩項慣例
在選擇諾貝爾獎得主時,瑞典文學院有時會作出令人吃驚的決定。大家都認為,瑞典文學院一直嚴守一項不成文的規定:不頒獎給任何在角逐諾貝爾獎期間在其本國政府里擔任職務的作家。丘吉爾已于1951年再度出任英國首相。這次,由于學院里幾個重量級人物的堅持,以及輿論的呼吁,瑞典文學院終于決定不考慮這個禁忌。丘吉爾在1945年就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他被提名和平獎大致也是這個時候。那幾年他剛在大選中被工黨擊敗。那期間他的身份僅是一名國會議員、在野黨領袖,以及一名不折不扣的職業作家。此時瑞典文學院實際上有充裕的時間從容不迫地頒獎給他。丘吉爾在下野6年中,專心致志地撰寫六卷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權威性記錄與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其最后一卷于1953年問世?;蛟S瑞典文學院決定要等這本回憶錄完全告一段落才肯頒獎給他。果然,在頒獎典禮上,委員會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列為獲獎作品。
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并不很激烈。瑞典筆會在會長威廉親王的領導下,曾于數年前推薦過幾位作家,而且都大獲全勝。不過,這次他推薦一位英國作家———福斯特卻沒有中標。在其余的25名競選者當中,包括美國的海明威、冰島的拉克斯內斯以及西班牙的希梅內斯;這3人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陸續獲獎。這些人對丘吉爾并未造成太大的威脅。10月15日,瑞典文學院終于投票將獎金頒給丘吉爾,理由是:“由于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捍衛人的崇高價值的杰出演講?!?/p>
瑞典文學院也一向遵守一項規定:在開票之前嚴守秘密。可是,由于這位新得獎人身份特殊,所以學院在開票前,通過外交渠道,詢問丘吉爾本人是否愿意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這位首相毫不猶豫地同意了。當瑞典駐倫敦大使哈格洛夫前往唐寧街10號,向丘吉爾證實學院的決議時,丘吉爾說,他十分珍視這項用以表揚他文學作品的“如此大的獎賞”。他將前往斯德哥爾摩,親自向諾貝爾委員會道謝,向瑞典文學院致敬,并去欣賞該市的美景。
遺憾的是,丘吉爾沒能親自去領獎。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獎頒獎日,所有的瑞典人和外賓都大失所望:這位政治家那時剛好在百慕大參加一次國際高峰會議,無法分身。會中討論斯大林去世以及歐洲共同防御的問題??他惷贤 で鸺獱柗蛉撕退钚〉呐畠含旣惔砬鸺獱柷巴鶇⒓拥涠Y。
典禮后,丘吉爾夫人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宴會上朗讀丈夫的答謝詞:
諾貝爾文學獎在我心目中是意外的殊榮,很遺憾我職責在身,不能親自來斯德哥爾摩,從你們敬愛的國王陛下手中領獎。你們容許我將此任務托付給吾妻,我感激不盡。我有幸列名的案卷代表20世紀世界文學的種種杰出成就。瑞典學會的判斷是整個文明世界公認為無私、可信又誠懇的。諸位決定將我收錄在內,我引以為榮,也承認有點害怕。但愿你們沒有錯。我覺得你我雙方都冒著相當的危險,我覺得自己不配得獎。不過諸位若不擔心,我也不再存疑。
文中注釋:
①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英文: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演說家、作家、記者,第61、63屆英國首相(1940年-1945年,1951年-1955年)。
希特勒在德國當政后,他提出聯蘇制德的主張,反對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后,重任海軍大臣,次年擔任首相,組建聯合內閣,領導英國人民對德作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立即發表聲明援助蘇聯。同時還極力爭取美國的援助,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1945年敗選辭職,1946年發表“鐵幕演說”,揭開冷戰的序幕。1951年重新當選首相,1955年退休。1965年,丘吉爾因病在倫敦逝世。
丘吉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以及英國重要的歷史學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曾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以及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他還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12萬多個),一度被新聞媒體評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