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點進來估計是為了罵人的。
A股啥情況沒點逼數嗎?指望A股救國,小編腦子秀逗了嗎?指望A股你還不如指望男足呢!不對,還不如指望重新投胎呢!
大家稍安勿躁,喝杯茶,聽我慢慢分析。
眾所周知,當前國內經濟最大的問題是消費不振,這點從數據也能看出。
統計數據,11月份,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5%;PPI(生產價格指數)同比下降3%、環比下降0.3%;全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4.0%,環比下降0.3%。
有人說,CPI下降不是好事嗎?說明物價越來越便宜了。
在經濟學里,CPI下降可不值得慶祝,尤其是連續下降,甚至處于負值,更是值得警惕。
我們通常認為,CPI保持在2.5%左右,也就是溫和通脹是最健康的。
CPI、PPI、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步下降,說明宏觀經濟處于嚴重的需求不足、供應過剩、零下溫度的危機邊緣狀態。
形勢其實挺不樂觀。
在一個以消費為核心的市場經濟模型中,主要有兩方面因素影響消費規模,一是消費者本身需求萎縮;二是對未來的預期趨于保守。
第一種情況就是消費者沒錢了。這一因素我曾分析過很多次。由于剩余價值的存在,勞動者所得是買不回他們所生產的商品的。例如勞動者生產了1億元貨幣價值的商品,卻只拿回5000萬元的勞動報酬,剩下5000萬,除了2000萬投資成本,還有3000萬成了資本家的利潤。
勞動者所得5000萬絕大部分用于消費,加上那2000萬成本創造的需求,這樣總共是7000萬的市場需求,出現了3000萬的需求缺口,商品開始過剩。
如果資本家把所獲得的3000萬利潤全部用于再投資,那是可以填補這個缺口的,但現實中不會。資本家會把部分利潤以理財的形式留起來抵御風險,結果生產投入變少,勞動者能獲得的勞動報酬也變少,消費規模變小。
時間一長,財富越來越往少數人身上集中,需求缺口越來越大,商品過剩,經濟危機。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解決方式是通過稅收、福利、轉移支付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減少貧富差距。
當然,方法不是絕對有效,因為除了剩余價值導致的貧富差距,還有市場預期這個因素。
因為戰爭、疾病的存在,市場經濟模型并不穩定。當戰爭爆發、災難來臨,人類本能會尋求避險。資本對未來的預期趨于謹慎,會減少投資,凱恩斯謂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勞動者當心未來的不確定性,會減少消費,增加儲蓄。
如此一來,市場消費規模更小,需求缺口更大,于是有了需求不足、供應過剩、鼓勵儲蓄的市場現象。
今年上半年,央行曾公布,我國存款總額高達227萬億,創歷史新高,位居全球首位。這其中,居民存款占據了132.21萬億的份額,剩下的是企業和政府存款。
很多人把這理解成正面新聞,呃,實事求是地說,大家都把錢存銀行可不是什么好事。投資沒了,消費沒了,哪里還有需求?沒有需求又怎么會有經濟活力?
主流經濟學者會告訴你,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實施量化寬松政和購買債券等貨幣政策來解決。
1990年以后的日本是這么干的,2016年以后的歐元區也是這么干的。
他們幾乎不會告訴你,拉動股市是刺激消費的手段之一(因為他們已經用過這一招了)。
從市場心理學角度看,股市漲跌其實是情緒的產物,而市場預期就是情緒本身。消費者預期悲觀,不敢消費,是一種情緒;資本預期向壞,不敢投資,同樣是一種情緒。
那么股市是如何和市場產生聯系的?
股市的底層邏輯固然是實體經濟,但股市漲跌邏輯卻歸于市場情緒,也就是預期。
因此,股市與其說是經濟的晴雨表,不如說是市場情緒的晴雨表。
所以,股市和市場的關系是這樣的:市場情緒左右股市漲跌,而股市漲跌又反作用市場情緒。所謂的貨幣政策、企業經營狀況,都是通過市場情緒影響股市的。美元加息,美股照樣創新高,企業業績差,股票也未必就暴跌,都是因為情緒,因為預期。
而當下的中國市場,最缺的是什么?是生產能力嗎?是消費能力嗎?都不是,是信心!是正面的情緒!
情緒過于悲觀,不敢投資,不敢消費。
悲觀到何種程度?可以說是杯弓蛇影。任何事都可以成為唱空中國的理由。
有房地產企業暴雷,你看看,中國版失落的30年要開始了!
外國人不來中國旅游了,你看看,中國不行了!
最離譜的是印度的事。
大家都知道,最近印度股市很火,很多人借機唱多印度、唱空中國,網絡上充斥著印度遲早超過中國的論調。
一些人趁機帶節奏,說是皿煮、滋油給了印度活力。
跪舔的姿勢看得人想吐。請問今天的印度和二十年前的印度政體有何不同?難道一夜之間皿煮、滋油了?
不可否認,印度今天的經濟增速不錯,股市也強勁,但能否持續需要時間來檢驗。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3年,中國的GDP達到了17.7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的GDP僅為3.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這意味著,2023年,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印度的5.5倍。換句話說,印度要想趕上中國,就需要再增加4.5個印度。
這個差距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要追趕也不是一兩天能實現的。在工業化這條路上,中國遇到的困難印度全都躲不掉。
有人說印度面臨的國際環境好。這些人大概不清楚,美國曾長期站巴基斯坦,利用克什米爾問題遏制印度。
上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巴基斯坦和美國可親了,印巴成了蘇聯和美國較勁的地方,而美國選擇了巴基斯坦,印度成了牛夫人。
美國對印度的制裁和科技封鎖,一直到90年代蘇聯解體后才解除。
印度國際環境真正得到改善那是美國反恐戰爭以后的事了。
印度總人口和中國差不多,對比一下印度GDP和中國的過去,你會發現,3.2萬億美元,那是中國2007年左右的量級。2007年左右中國的外部環境不好嗎?世界工廠啊,全世界都指著你犧牲環境、拿出資源、加班加點提供工業產品,能不好嗎?
但往后呢?印度GDP想要追趕,甚至超越中國,就必須在工業上突破,中國面臨的挑戰它一個都回避不了,甚至更多,因為在它前面除了西方,還有中國。
如此明顯的問題,中文網卻避而不談,人人都覺得印度馬上要趕上中國了,是不是很可笑?其實更加可悲。
因為這種情緒已經對市場造成了影響,致使很多政策都達不到預期效果。
如果不對市場情緒加以扭轉,極有可能“失落”的預言自我實現。
過去,我們主要靠出口提振信心,而今,出口遇到瓶頸,理應發揮內需的作用,而股市就是重要突破口。
說到股市,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所有主要經濟體在推動經濟向前的同時,都會想方設法推動股市節節攀升,唯有中國除外。這可能跟過去中國經濟主要依賴出口而不依賴內需有關。
一個國家的股市蓬勃向上,消費肯定差不了,因為股市向上,意味著股民財富在增長。
財大氣粗幾乎是全人類共同的特點。
作為一名癌級股民,有種切身的體會,當自己在股市里掙到錢的時候,總愿意通過消費和家人分享喜悅,例如,吃頓大餐、買點禮物。
相反,當自己在股市虧錢的時候,總不由自主地變得摳摳搜搜。
股市向上的市場,絕對是蓬勃向上、消費旺盛的市場。
那么,怎樣才能讓股市活躍起來?
我們常說中國股市是政策市,其實,哪國又不是呢?所有牛市背后都有政策的影子。
印度股市目前對于散戶執行的是T+0交易機制,而機構投資者是T+3。
T+0更適合短線交易,T+3更適合長線持有,這就迫使機構必須要走價值投資之路。所以實行這樣的制度,印度散戶們怎么可能不買股票呢?對他們來說,通過買股票變得更有錢了,生活得更好了,信心是不是就來了?這算不算政策市?
當然,雖然我很羨慕它的股市,但真要說印度這條路能一直走下去,我還是打個問號。
印度牛市不能和美國類比,二者邏輯完全不同,美股有美元霸權支撐,印度更像一場貨幣盛宴,持續性不同。
說到美股,這不,又創新高了。
什么原因?真源于美國經濟宇宙最強嗎?當然不是!A股已經用事實證明,股市與經濟實力并不正相關。說白了,美股也是政策市!
真正導致美股長期走強的原因是上市公司股票回購。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自2009年以來,企業一直都是美股回購的主體。非金融企業通過股票回購買回了3.3萬億美元的股票,居民和機構(保險公司和養老金基金)同期分別出售了6720億美元和1.2萬億美元的股票,共同基金和ETF則購入了1.6萬億美元的股票。
2018年,是美國有史以來股票回購最多的一年,股票回購規模從2017年的527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7979億美元,增幅達51%。通過逐年不斷增加的股票回購,構成了美股買方的主體,支撐起了美股這十年的大牛市。
那么,大規模的股票回購的錢又是從哪來的呢?答案是借的。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公司債務空前增加,很大部分用來回購股票。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美股回購都是舉債完成的。
那美國企業為什么熱衷于回購?因為美國上市公司的分紅制度、稅務制度逼迫上市公司不得不回購自家股票。
可以說,美股回就是一種分紅、避稅手段,很多以前全額分紅的公司,現在把分紅改成了一半利潤分紅,一半利潤回購,或者全回購,為的就是減少利潤損失。這也成為美股長期走強的底層邏輯。
所以,哪家不是政策市?
有人或許會說,政策市始終給人不踏實的感覺,美股、印度遲早會跌下來。
呵呵,這有點類似嘲笑那些買彩票中了500萬的人:這貨遲早把錢敗光,還不如不中。
我都已經在為明天的房貸發愁了,還要擔心中了500萬后會迷失自我嗎?
2016年,A股結束一輪行情,有人說,我們需要慢牛,不需要瘋牛,可結果呢?8年過去了,慢牛沒看到,只看到死牛。
有人總說中國股民愛投機,外國股民是價值投資。如果持股不動就能持續增值,誰會選擇投機?正是因為沒有持續上漲的能力,這才教育出了一批投機的股民。
2008年到2022年,印度GDP從1.2萬億美元增加到3.39萬億美元,股市卻上漲8倍;
2008年到2022年,中國GDP從4.59萬億美元增加到17.96萬億美元,增長近4倍,但是股市還是3000點,原地踏步。誰能比中國股民更慘?
可能我們習慣了忽視股市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就像我們習慣了忽視中國足球對生活的影響一樣。
可是,股市終究不是足球。
先立后破、不破不立、破而再立。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今天,市場悲觀的當下,如果通過調整政策,而不是喊話,給A股帶來持續上漲的邏輯,想辦法把股市搞活躍,還股民一個十年以上的牛市,我想,對于擴大內需,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不妨得出這樣的“暴論”:只有A股能救中國!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