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許多傳統的生產和生活工具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其中一些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工具,仍然在某些地區被人們沿用,織布機,就是其中一種。曾經,每當農閑時節,村里的婦女們就會聚在一起,坐在織布機前,手握梭子,腳踩踏板,忙碌地織著布。這些布料,不僅用于家庭日常穿著,還是婚嫁嫁妝的重要物品。
農村傳統織布工藝和技巧非常復雜,工序很多,有幾十道工序。首先,需要選擇優質的原材料,如棉花、絲綢等,然后,經過紡線、漿紗、上機等工序,才能開始織布。圖中這位大媽她織的布是機器紡好的棉線,粗細均勻。
織布先要放竹筒,要根據織的花樣來放,然后把線拿在手里來回掛到事先準備好的兩頭木棍上,直至掛到四五百根才能結束,把掛好的線子再穿綜(靈寶話叫穿繩),接下來過絞,把經線分成上下兩層,以方便梭子穿過,再接下來印機子,就是用竹刷子把線子刷平整,纏繞在織布機的輪上,纏繞時還要夾放蘆葦桿,最后就根據織布的花樣放梭子,織條紋布可能只用一個梭子做緯線來織,織方格圖案時要用幾個梭子。
兩位大媽,一位84歲,一位74歲,她們一輩子住在河南省靈寶的山區,一直堅守著傳統的粗布制作老手藝。家里的日子雖然不富裕,但她們心態平和,有著山里人質樸善良的品格。她們說,以前農村出生的女孩,基本都會紡花織布,這是她們必須學會的女工。
兩位老人精神矍鑠,耳不聾眼不花,不戴眼鏡都能看清密密麻麻的繩眼,她們靈活地穿綜、過絞,手法十分嫻熟,織布的手藝她們早已諳熟于心。
年過八旬的大媽一直是村里的巧手,她正在給線子夾蘆葦桿。大媽用的線子不是紡的棉線,而是舊毛線,舊毛線由四股組成,她分成兩股合在一起用來織床單。她說村子里有不少人這么做,也算是舊物利用。
大媽用竹刷子細心地刷著線子,使綜繩能夠順利通過。
“現在這種活年輕人都不會干了,要失傳了!”今天忙著織床單,大媽也顧不上做午飯,開水泡饃湊合一頓,吃飽了繼續干。
如今,傳統織布工藝正在逐漸消失,我們應該珍惜并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不斷探索和創新,將這些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更加實用和美觀的產品,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攝影/花雪紅 編輯/蘇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