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千古中秋詩詞第一名,我估計你想到的肯定是蘇軾這首“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然則,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情況有二。
一是你讀過的中秋詩詞實在太少,正好教科書里學過這首,老師還逼著你背,否則考試時可能會失分。幸而詞也不長,十遍八遍也就會了,然后,記了幾十年,差不多刻到了基因里。
二是有些朋友可能看過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里那句著名論斷: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俱廢。
老胡這略帶夸張的贊美,估計會把不少先行者氣得在地里翻身,而讓很多后來者不以為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蘇軾此詞,真的很棒。
而我今天之所以提到這茬,也只是拿蘇軾作個工具人,畢竟,今天是元旦,不是中秋。
元旦,屬于王安石。
如果古代有網絡,蘇軾中秋常霸各類熱搜榜,那么,王安石的《元日》,則會在每年的年頭刷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古今歷法有別,元旦一詞早有,古指正月第一天。自民初引入西元紀年,則將元旦定了新歷年第一天,舊歷大年初一,改稱為春節。
王安石此詩之所以受人喜愛,無非兩字——喜慶。
爆竹噼噼啪啪,春風溫暖入戶,陽光溫柔明亮,百姓互相祝福。這些常見的意象,看似信手拈來,實際是繞不開的經典。
王安石用短短二十八個字,就把中國的除舊迎新的傳統年味摹寫得淋漓盡致,讀之讓人歡欣鼓舞,頓覺元氣滿滿,啥不開心的都丟在了去年,一起迎接新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