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港的集裝箱剛落地,很多人都以為中國吃了虧。但你如果只看那艘船的航跡,可能會誤會這場博弈的方向。
真正被打穿的,不是中國商品的利潤空間,而是美國對供應鏈的想象力。
關稅只是手段,但鏈路才是底層。
5月6日,首批適用于美國新一輪關稅的中國船抵達洛杉磯港。部分商品被加征高達145%的關稅,看似是一次高調“懲罰”,但從貨單結構看:相當比例的發貨企業早已完成供應路徑調整,不少訂單采用RCEP框架下的合規重構路徑實現了關稅優化。主體變了、路徑變了,規則也隨之改變。
這不是鉆空子,是產業鏈對全球貿易規則的合法應用。
尤其在RCEP協定下,品目改變和累積規則允許多國生產要素的整合,只要符合溯源條件,就可以享受不同于原產地國的關稅待遇。比如,中國出口商可通過在馬來西亞完成部分工藝改造,從而在RCEP項下重新界定原產地。這正是規則所允許的鏈路重構。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指出,如果企業在過程中存在原產地申報不實、規避行為,可能面臨通關調查甚至處罰。因此,當前供應鏈繞行動作,更多集中在“流程合規化+主體國際化”雙重重構,而非以往的“擦邊轉單”。
Flexport CEO瑞安·彼得森近日表示,部分零售商選擇將商品儲存在中國本地倉庫,暫不發運至美國,以規避高額關稅。“不是他們不想賣,而是現在發貨的代價太高。” 這折射出企業在短期內的應對焦慮:鏈路尚未完全重構,但原有路徑已不再可持續。
與此同時,一場更深層的脫鉤正在發生:跨境結算方式的重構,正在淡化美元的主導權。
“2025 年第一季度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達 6.05 萬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顯著。尤其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人民幣在貿易中的使用頻率快速上升。越來越多的中東、非洲、東南亞企業主動接受人民幣、迪拉姆或本幣計價,以規避匯兌成本與金融制裁風險。
這并非替代美元,而是在重塑美元無法覆蓋的結算空間。你收稅、我換幣;你設限、我轉鏈。
中方沒有高調反擊,但數字寫在賬本里。202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 “進出口總值占比超過 50%”,其中多數交易不再依賴傳統SWIFT系統,而采用本幣直清或第三方金融平臺處理。美國想用一紙關稅框住貿易節奏,卻發現連指令信號都傳不進來。更棘手的是,美國沒有備用鏈條。
摩根大通曾在2023年的報告中預警,美國短期內缺乏替代中國制造體系的能力,但目前暫無更新結論可供佐證。即便如此,現實中的數據已說明問題: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披露,港口吞吐量同比下降35%;5月預計80艘抵港船舶中,已有20%被取消,6月航次更減少13個。港口冷清,是供應鏈“斷根”的第一現場。
而光伏產業,是被打穿最明顯的一環。美國想推動本土清潔能源轉型,卻無法擺脫對中國電池組件的依賴。2025年3月,美國能源署發布報告稱,95%以上的關鍵原材料仍依賴中國產線,哪怕部分組裝轉移至越南,核心硅片與電池依舊來自中國。這意味著,“脫中”可能只存在于發言稿,而不存在于實物清單。
所以你看到的不是中國被打斷,而是美國找不到替代者。
他想用舊賬去征收當代制造的“過路費”,卻發現自己早就不是過路中心了。你制裁TikTok,它帶貨鏈條直接轉向東南亞;你打Shein,它早就在葡語國家和沙特建倉擴網。平臺沒走,只是把美國市場降級為“非首發區”。
而最讓人后知后覺的,是定價權的轉移。
現在你去亞馬遜下單一款電子配件,會發現價格開始上漲,發貨周期被延長,甚至有賣家干脆提示“暫不發往美區”。不是賣家不想發,而是發了不劃算。平臺沒封你,是鏈條把你“屏蔽”了。
你可以不斷提高關稅,但你已經影響不了鏈路方向。你加的是費,我們控的是鏈;你封的是貨,我們改的是規。
所以這一輪看似強勢的政策,打到最后,你發現沒人叫痛——因為鏈條早就躲開了痛點。
美國說全球化終結,但終結的恰恰是他主導的全球化;他說制造必須回流,但回不了的是“制造背后的供應鏈”;他預想加稅就能逼談判,但談判桌已經搬到別處去了。
這不能說誰贏了,只是美國用老地圖,找不到現代供應鏈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