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屆東北振興戰略視野下的設計與教育學術年會暨第二屆中國千山田黃學術研討會于遼寧科技大學結束。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十余位,專門探討了千山田黃石的“根源、產地、命名、發展”等。
據介紹,當天的會議由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傳承發展中心副主任、玉文化學者、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傳播委員會原會長趙偉光主持,遼寧科技大學千山田黃藝術研究院陳剛院長致開幕詞。趙偉光首先肯定了遼寧科技大學舉辦千山田黃學術研討會的重要意義,進而深入詮釋研討會的主題。
據了解,千山田黃凍石是遼寧科技大學在新石種研究中被發現,進而邁出了進軍中國第五大名石的堅定步伐。近幾年來,千山田黃探索已具初形。隨著研究的深化,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為本屆研討的主題。專家學者以東北振興這一視角,在石中窺見歷史,求圖“田黃探源”、詮釋“以石興產 、以產興業”,踐行高校科研成果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理念。
陳剛院長介紹,在千山田黃這一既古老又嶄新的石種誕生之際,我們試圖以距今38億年前的地球之根—鞍山巖石到海城小孤山仙人洞文化玉器開始燎原的點點星光,遙感“南海八千路,遼東第一山”的千山何以能產生千山田黃的根源。
千山,東依鴨綠江,西俯遼河,南臨渤黃海,北接長白山,山巒起伏,溝谷綿延,宛如千朵蓮花競秀,群峰拔地,萬笏朝天,訴說著千山本身這一“活化石”的萬物有靈,相伴而生的千山原始文明。從舊石器時代起步,歷經風雨晨昏,開創了中國遠古文明的輝煌。舊石器時代成形的石龜、生殖神像、原始符號群以及新石器時代千山巖雕畫更清晰地記錄了人類早期對日月星辰的圖騰崇拜,這種被考古學家稱為“天書”被鑿刻在石頭上的圖案,穿越數千年歷史時空,以一種永恒的神秘色彩鐫刻在千山石文化的發展史上。匯聚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玉器萬年史詩畫卷。探尋歷史,立足當下,連接未來,秉持著文化自信的初心,將連綿不絕、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展現在世界面前。
會議指出,千山石概念提出的背景是:遼寧科技大學陳剛教授將發現的一種新石種上報給中國玉文化研究會,2019年,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匯同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組成專家組,來到千山實地調研考證,采用先進的大型檢測儀器對現場采集到的新石種標本進行檢測鑒定。并于同年1月召開第一屆中國千山田黃石學術會議,首次將該石種命名為中國千山黃凍石。(出產于田間稱田黃凍石,出產于溪間稱溪黃凍石)。千山田黃凍石是繼壽山田黃之后又一添補中國稀有高端玉石細分品類的特有軟寶石,躋身中國第五大名石。
幾年來,隨著陳剛團隊研究的逐步深入,千山田黃凍石、遼寧老坑艾葉綠石、千山粉凍石、千山封門青石、千山燈光凍石、千山福黃石等幾十種粘土礦物質玉的陸續被發現、確認與應用,千山出產雕刻石三大類有一百多個品種,“千山黃凍石”概念已不能履蓋上述石種,不利于新石種的進一步拓展。因此,陳剛教授在本屆學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千山石”的概念。即產于“千山山脈” 的各種粘土礦物質玉統稱為“千山石”。此建議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專家們認為,千山石是遼寧乃至東北的獨特資源稟賦,如能以千山石為核心形成新的產業,將是遼寧一項特色產業,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態,大家將凝聚共識,齊心協力將千山石打造成為中國笫五大名石,建議政府聚力構建百億級的千山石全產業鏈,為東北振興、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這次研討會上,還界定了千山黃凍石與千山田黃凍石二者的區分。千山黃凍石,是指出產于原生礦,顏色為黃色的粘土礦物質玉;而千山田黃凍石是指產于遼寧省鞍山市境內,千山溪河及附近的稻田、坡積層中的次生獨石,因黃色且主要產于田中而得名。千山田黃凍石是千山石中最珍貴的品種,因成礦于17.7億年前,因此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田黃石",顏色有黃色、紅色、白色、黑色、綠色和灰色等。以黃色為主,質地致密細膩,微透明﹣半透明,珍珠光澤或蠟狀光澤;田黃的主要礦物組成為粘土礦物質玉,層狀硅酸鹽礦物。礦物,以斜綠泥石為主要礦物成分是多礦集合體。千山田黃凍石為千山黃凍石原生礦經過自然搬運、埋藏而形成,具有明顯的次生特點,有卵狀、石皮、紅格、黑格和蘿卜絲紋等特征。具備“細 、結 、溫 、潤 、膩 、凝 、靈、雅、奇”九德標準。
在此次學術研討會上,千山田黃與壽山田黃的異同,也成為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從成礦年代看,千山田黃成礦年代,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成礦時代為中生代,約1.5億年,一種認為為遠古代約18億年,近年來,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通過科學測定,認定千山田黃,平均年齡17.7億,屬于遠古代。從成因上來看,同處于我國東部環太平洋中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巖帶中,在成因上同屬于火山期后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型型粘土礦床。是在中、低溫熱液交代一一蝕變或選擇性交代作用形成的。與火山活動與地熱活動有成因上的關系。從分布來看,千山田黃主要產區,位于鞍山境內千山山脈,以次生獨石散布于距千山風景區約20公里的山間沖溝及其河道兩側的農田及殘積、沉積層內,屬洪沖級礦產。壽山田黃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附近的稻田及坡積層中。千山田黃與壽山田黃實形、實質、石色、石皮、蘿卜紋紅筋等六個方面,外觀上差異不大。
北京大學王時麒教授認為“遼寧科技大學陳剛教授發現的千山黃凍石與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千山田黃凍石的解讀,其核心是文化解讀,其基礎知識是地礦知識,其核心價值則是文化價值。我們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全面復興,千山田黃凍石必將擁有更為重要的市場經濟價值和更為廣闊的收藏群體。(王蘭、沈璐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