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反映著自然界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萌發、生長的狀態。驚蟄節氣開始,陽氣慢慢上升,氣溫回暖,雨水增多,萬物充滿生機。
“驚”指“驚醒”;“蟄”,指“藏伏”,昆蟲入冬藏伏土中。意思是,天上的春雷驚醒蟄蟲,意味著萬福開始復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也是找個意思。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意思是,從驚蟄之日起,桃花之類的花朵陸續開始綻放,春天的萬千美態顯露出來;二候的時候,黃鸝最早感受到春天的氣息,不停地鳴叫;三候到了,人們看到鳩漸漸多了起來,鷹卻變少了,認為老鷹都化作了鳩。
其實,在驚蟄這個時節,也有很多的習俗。民間有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吃梨等許多習俗。
打小人:驅趕霉運
平地一聲起驚雷,驚醒了冬眠中的蛇蟲鼠蟻,人們會在這一天手持清香、艾草等物熏屋內各處,用特有的香味驅蟲、消除霉味。時間久了,演變成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
蒙鼓皮:順應天時
驚蟄是雷聲引起,古人認為這一天是雷神手持天錘,不停捶打天鼓所致,所以這一天人們也有祭祀雷神的習俗。《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所以能看出,不但百蟲要與四季更迭相契合,人們的生產生活也要順應天時,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祭白虎:化解是非
傳說,白虎是口舌之神,在這一天它也會出來覓食,為了避免白虎傷人,人們用紙繪制白老虎進行祭拜,在老虎的嘴上墨殤生豬肉、豬血,使其充滿油水,不能開口傷人,后來演化成不能張口說人是非,所以有了化解是非的習俗。
吃梨:遠離疾病
在傳統觀念中,吃梨寓意著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其實,這個時節,吃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驚蟄前后,氣候較為干燥,容易引發咳嗽。吃梨能滋補脾氣,令五臟平和,以增強體質,所以這個時候吃梨,體現了人們的養生觀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