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的發展約始于原始社會末期。相傳周代以前長度單位的名稱,經過《漢書·律歷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進。所謂“度長短者,不失毫厘”,正是刻畫出了古時對測量精度的追求。
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約》在巴黎正式簽署,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通過了利用真空中的光速作為“米”的新定義,“米”成為國際單位制中第一個以基本物理常數定義的單位。同年,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推薦將頻率穩定的激光輻射波長作為復現米定義的標準。
米m
自從1983年新米定義實施以來,建立在633nm碘分子飽和吸收穩頻原理上的He-Ne激光器以及其他不同原理實現頻率(波長)穩定的633nm He-Ne激光器作為長度基準或標準裝置被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實踐中,成為當今世界上應用面最廣、作用最突出,同時也是最具實用性的復現新米定義、保持長度量值統一的具有量子化屬性的長度基準或標準裝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