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第3個禮拜五為“世界睡眠日”,而不少人確實深受睡眠問題所苦;據公開資料指出,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0.7%,每10人有超過1人受失眠問題所苦。不少民眾以為“有睡著”就等于“有睡好”,事實上兩者并不全然有關。
睡眠周期大致上可區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REM)與“快速動眼期”(REM),其中又可再將非快速動眼期分為入睡期、淺睡期與熟睡期等3大期別。身體從清醒進入淺睡期、熟睡期,并于熟睡期時進行身體機能的調整,如調整生長因子、荷爾蒙分泌,以及腦部的排毒,確保腦組織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質的補充,最后進入快速動眼期(REM)進行腦部的記憶重整,蓄積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不只工作壓力會影響睡眠品質? 醫:符合“這4點”才能叫做一夜好眠
事實上,影響睡眠的因素相當多,如工作壓力、家庭責任,甚至是疾病都可能造成睡眠品質不佳。長期的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的風險(如高血壓、糖尿病),也可能導致肥胖、抑郁、認知功能下降與免疫力下降,對身體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
另外,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ndation)之定義,良好的睡眠品質應該包含以下四點:
一、睡眠時長至少七小時以上
二、躺下后30 分鐘內要進入睡眠
三、夜間起來不超過一次,每次不超過五分鐘
四、起床后不會感到疲憊
睡眠品質不佳該如何改善? 就寢前請主動做出“6大改變”
盡管已有嚴謹定義,但仍有不少人判斷自己睡得好或不好,都是以“感覺”來判斷,認為起床覺得累了、或是常常中斷睡眠,就覺得自己的睡眠狀況較差。或許民眾難以全面掌控或改變干擾睡眠的因素,但主動建立以下6種良好睡眠習慣,確實有助于睡眠品質的提升:
1. 睡滿7個小時。成年人每日至少有7小時睡眠,也就是在起床時間前的7.5-8小時就寢,才有辦法予以自己充足的睡眠時間。規劃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能強化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
2. 營造好眠環境。睡前的“儀式感”不可少,例如安裝遮光效果好的窗簾,戴上耳塞、打開風扇、將手機調成靜音等,為自己營造涼爽、安靜、黑暗的外在睡眠環境,有助于增加深層睡眠時間,提升睡眠品質。另外,透過泡澡、伸展、熱敷、寫日記等練習,也有助于身心的放鬆與平靜。建議可以設定鬧鐘,保留睡眠前一個小時進行讓身心平衡的睡前儀式。
3. 注意飲食選擇。越靠近睡眠時間,越需要避開消化困難或份量太大的飲食,也建議避免攝取會干擾睡眠的香煙(尼古丁)與咖啡因(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酒精雖容易讓人入睡,卻會干擾長期睡眠品質,并不建議飲用。
4. 限制白天睡眠。白天睡眠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理想的午休小憩建議安排介于20-30分之間,若白天的睡眠時間過長,會干擾夜間入睡與睡眠品質。
5. 規律運動習慣。規律的運動有助于強化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并改善深層睡眠。惟應避免于睡前進行激烈的運動,而破壞睡前所需要的平靜與放松。
6. 做好壓力管理。主動管理壓力,在睡前讓擔心與憂慮安頓下來,有助于維持好眠的發生。可以從練習或試著從最基礎的方式開始,例如整理思緒與感受,并設定優先順序,為自己做任務安排等等。盛行已久的“冥想”活動也有助于抒緩焦慮,是可以主動練習并有助于睡眠的放鬆技巧。
若采取上述改變后,失眠問題仍不見好轉,建議尋求心理科醫師的診斷,避免睡眠問題影響生活品質。另外,民眾可視自身狀況穿戴智慧裝置,或借助“睡眠檢測”了解自身的睡眠狀態、更客觀地檢視睡眠品質,“睡著等于睡好”也將不再是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