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IFT-3發射,圖源/SpaceX
說明:鑒于國有航天央企獲取特許資源的特殊地位,分析不適用于航天央企;本文討論的對象為民營為主的商業航天企業群體。
3月14日,星艦IFT-3發射后,關于“是成功是失敗”;“中國為啥沒有SpaceX”;“我們的差距究竟有多大”等等問題的討論……一如既往、沒有意外的不可言喻,能講出來的答案千篇一律、味同嚼蠟,顧左右而言其他。
今天,沒有高屋建瓴和鴻篇巨制,只從最表面來說一些非常具體和現實的,但也許更能服務于落地。希望中國航天更好是唯一發心。
提問:星艦(Starship)在中國能出現嗎?
注:本文為上篇,先從大環境說起,下篇會從企業說起。因此,不要擔心從立意上覺得中國出不來星艦就抱怨環境不行。
扣題回答:不能!除非獲得特批
首先,研制的重點在于制造,或者試制,星艦在中國就無法造出來。
馬斯克的星艦研制耗時10年。從發動機開始,得克薩斯州的星艦基地建設開啟了全箭大規模工程開發,而星艦(研制)基地是星艦開發的核心配套,重要性不亞于全流量補燃發動機。
在這里還有個要點:SpaceX買下了這塊地!
在中國,買下這塊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論這塊地有多大。為什么不可能,這里只說可言喻之處。
博卡奇卡SpaceX星艦基地
在中國,要找塊兒地干星艦這東西,你要找的就是一塊工業性質的產業用地。
產業用地需要政府來根據本地產業規劃來統一調度,需要對你所做事情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洞察,才能決定是不是可以讓你用這塊地,且不論能不能“轉讓”給企業。
地方政府通常(絕大多數時候)會如何來理解和洞察?先看三個方面:
- 是不是戰略新興行業。
- 投資強度、產值、稅收。
- 不能有污染和安全隱患。
上述三點,有兩點決定了星艦在中國連制造的場地都沒有。也只是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條件1才開始滿足。
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中國能出現星艦連一點點可能性都沒有,屬于想都不要想。
星艦基地沒有10年根本無法產生產值,更不要提稅收,還涉及各種環保組織的抗議或者“舉報”,這對我國的地方政府來說無一不是災難。
星艦基地從“拿地”到今天,基建規模有限,這種投資強度放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是不達標的。
時至今日,SpaceX除了“貢獻”了幾次“發射失利”,無稅收可言。基地內大部分臨時建筑也無法滿足我國的工業建筑規范或地方市容市貌標準。
過去11個月SpaceX發射了三發星艦
所以,星艦之于中國,即使從當下來看都是無本之木:難以匹配產業用地。
前期是個研制過程,不是產業化過程。
當我們從上到下想要這個產業的時候,想要的只是這個結果,我們卻無法給予這個過程。
星艦能研制出來也發射不了!
星艦的規模之大,決定了要么像土(Chang)星(Zheng)五號一樣,花費天文數字,目標是“一把成”。
但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講究可行性和效率的國家,沒有這么干的了。
要么走另外一條路,就是像spaceX這樣通過目標組合多次迭代來分布開發。分布就意味著前幾步本身就不是奔著“成功”來設定的,換言之,不會“入軌”。
有目共睹,星艦走上了第二條路。
星艦研制之路伴隨多次曲折
在中國當前的發射管理背景下,火箭要發射,是必須要奔著成功入軌去的。即使如此,萬一沒能入軌,沉重的“歸零”(時間、成本、聲譽等)能把一個企業壓垮。
因為失利會上升到影響了中國航天形象之高度,不可否認的,還有層層責任制在嚴重影響科學辦事,失利會給中國的SpaceX追趕者們帶來超過肉眼可見的失利代價。
因此,如果你壓根就沒奔著入軌的目標去,還提申請,說:“我想先飛飛試試。”
那么:“啪啪”
星艦的研制過程、試驗安排、測試規程太"隨意",根本無法滿足中國的相關標準規范。
在國內照此操作,寸步難移。走不到發射環節,基本就會因為各種違規操作導致項目流產或者破產。這是現實,大家都心知肚明,行業內稱這個現實的做法為“嚴謹細實....”。
不夸張的說,馬斯克如果在中國這么搞,他就毫無疑問是“阿貓阿狗”,不懂航天(這么高大上高科技的行業),胡來!
言歸正傳,經典的歸經典,該規范的要規范,干航天一定有規則,在任何一個極端都沒可能實現優化。
這里的落腳點是:我們如何給創新一個空間,在不上來就要顛覆的前提下,給創新一個足夠的空間。
如果我們真的如此迫切的話,如果我們真的特別需要spaceX,如果我們在太空領域真的差距可觀。
中國的錢等不了這么久。
如果誰要說:“國家可以等啊,地方政府可以等啊!”請看數據說話。
在商業航天發展最關鍵的起步階段,數據統計一下,累計投資里面來自于國資或者準國資的占比是否能達到5%?如果從投資機構(GP)的角度看,是否能占1%?
所以中國商業航天走到今天,還是依靠市場化的錢解決了前期最艱難的階段。不過,這些錢的退出通道被“堵死了”。
一級市場已死,二級市場已經不是個融資的市場,科創板也似乎已經忘記了初心。
而大洋彼岸投SpaceX的錢,“陪伴”了21年,肉眼可見陪伴30年也沒問題。為什么?
企業的健康發展當然是前提,高效的一級市場和預期穩定的二級市場是這些錢陪伴的底氣,高效參與,高效退出,只要選準行業和企業,沒有其它不可抗力或神秘因素。
20年前采訪馬斯克的視頻紀錄
如果我們的創新發展要依賴各種“批準”,我們恐怕要降低對于中國出現SpaceX的預期。
科技創新有兩個特點:
- 規劃不出來,是涌現出來的。
- 前期沒效果,甚至充滿爭議。
SpaceX之所以能夠出來,是因為它有一個全過程要素都商業化的環境,進而可以通過金融產品來把預期商業化,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
如果有讀者駁斥,說其實SpaceX是得益于NASA的支持、美國空軍的支持云云,這里將涉及到一個很大的話題,今天不展開來說。
簡單來講,不要非此即彼,SpaceX的發展離不開美國(準確地說:美元;不少中國人和中國機構也投資了SpaceX),資本市場也離不開NASA和美空軍。
但如果說誰是決定性的,還是SpaceX自己或者馬斯克,只要不把決定因素和促進因素混為一談,道理都容易說清楚。
20年前《航空周刊》封面文章《微小的SpaceX能撼動波音嗎?》
談這些是因為這幾天星艦的第三飛是舉國關注的熱點,而熱點能反映社會關切和期盼。
只是,我們談SpaceX的時候,最后發現這遠不只是一個行業、一家企業的情況。太空/航天目前如此重大,我們會優先關切這個領域的變化。
回看我們自己,在重大領域的問題更加明顯、矛盾更加突出,解決更加乏術。
或許靈丹妙藥只有一個:特批!
在集中力量辦大事上,我國有著優良的歷史傳統和諸多成功案例。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在創新領域罕(mei)有集中力量辦成的大事,在商業領域亦難以出現集中力量能辦成的大事,因為市場的投票機制是價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這一次的太空變革,底層有強大的市場的力量和商業邏輯。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國家意志主導帶來的spaceX的建設,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即使富裕如美國,都無法承受太空基建如果沒有商業價值所會形成的巨大包袱。
星鏈(Starlink)能存在下去的唯一可能就是商業成功,軍用回報只是錦上添花,絕非主流。而商業成功,需要市場化的機制來優勝劣汰,不能依靠規劃計劃,規劃計劃的后果可能是難以承受的。
星艦遙四即將登場
最后,扯個閑篇兒:請不要把“星艦”叫做“星舟”了。
人民群眾早就關注到了這個領域的變化,并率先取了名字:“星艦”。這個名字充分體現了Starship的內涵,包括其“進攻性”,被全社會廣為接受。
如果為了各種莫名其妙的考慮,篡改大家的創意,最后取個行政性正確的名字,何必呢!
參考及引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3545202723521946&wfr=spider&for=pc;
SpaceX官網、百度百科、wiki百科及網絡公開資料。
大包GC、SpaceX小工網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章為作者觀點,為分享有價值的觀點發布,并經過排版編輯。
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難以確認原始出處,請作者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