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啟蟄,品物皆春。3月20日,恰逢“春分”,2024年淮安(深圳)科創產業投資說明會召開,“運河之都”踏著春日的節拍,再次來到深圳拜訪新老朋友、宣傳推介淮安。
會上共簽約項目46個,協議引資額602.1億元,其中工業項目43個、50億元以上項目5個。來淮興業,不僅能夠嘗淮揚美食、品今世緣美酒、賞運河兩岸美景,更能在科創賽道找到意氣相投的“同路人”、創新創業的“合伙人”,共同迎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時代春光。
今年的全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成為全國全社會的重要命題,“因地制宜”則為這條“雙新”之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路徑。對于淮安而言,良好的生態本底和顯著的區位優勢造就這座“運河之都”的獨特魅力,是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重要支撐,也是回答好“因地制宜”這一時代之問的關鍵所在。
運河之畔,“綠色高地、樞紐新城”正充分融合“雙新”命題,呈現出愈發鮮活的模樣?!?+3”先進制造業集群盡顯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淮安特色;得益于交通優勢,中天鋼簾線項目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動能”匯聚這座“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站在“新三樣”的發展風口,總投資超100億元淮安阿特斯新能源產業園為春天里的淮安增加一抹新綠……此刻的淮安,迎著春光,“新”意蓬發,魅力無限。
逐“綠”而行 向“新”而生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落實“因地制宜”?對于淮安而言,首先要深刻洞悉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
淮安在十四五規劃中確立的“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發展目標,便清晰闡明了這座“運河之都”的時代定位。淮安地處江蘇“美麗中軸”和“綠心地帶”,有著優越的生態本底,且在地理位置上,北接連云港市,東毗鹽城市,南連揚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鄰宿遷市,素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美譽,同時也是聲名遠播的“偉人故里”“美食之都”“文化名城”。
眼下,千年運河之畔,淮安的綠色新動能迸發。在生態治理上,淮安加速推進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造就古今輝映的生態畫廊;在能源體系上,建立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持續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在產業結構上,電子信息、食品等含綠量高的產業產值均突破千億元大關;在企業布局上,積極探索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科學布局一批“綠島”;此外,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躋身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和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成為淮安綠色制造體系的重要亮點。
“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淮安有著生動的實踐。
去年3月,總投資超百億元、年產高性能玻璃纖維80萬噸的中國巨石淮安漣水玻璃纖維零碳智能制造基地開工,打響淮安2023年向“綠”而行的“當頭炮”。全球每3支風電葉片中就有1支運用到了巨石的玻纖產品,而這座全球唯一的零碳工廠全部采用綠電生產,配套建設風力發電工程,充分開發可再生能源。
為什么巨石玻纖向淮安投下信任的一票?一方面,淮安有著豐富的“碳足跡”管理經驗,另一方面,這里有著充沛的風光電綠能資源。
去年,淮安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數量蘇北第一;生態質量指數連續三年全省第一,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93.4%、蘇北第一。正如淮安市委書記史志軍所言,“對淮安來說,生態是最大的資源,綠色是最大的底色。”
而在淮安“7+3”先進制造業布局中,以天合光能、捷泰、阿特斯為代表的“新三樣”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有到優,逐漸發展成為全市優勢特色產業。去年,淮安“新三樣”規上企業產值同比增長51.9%。投資超百億元的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已部分竣工投產,去年開票均已超70億元。“十四五”期間,淮安市將成為全省光伏電池集聚發展的重要生產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淮安在產業綠色化進程中,既有“量”的擴增,又關注“質”的飛躍。例如,南高齒(淮安)高速齒輪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風電主齒輪箱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了進口替代,成為淮安向“綠”又向“新”的生動縮影。
樞紐新城 匯“新”聚能
如果說淮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大資源優勢在于生態,那么最大空間優勢便是區位。
當下,淮安正將交通樞紐建設作為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徐宿淮鹽、連淮揚鎮、寧淮城際三條高鐵將在淮安交匯貫通;沂淮、沿淮、淮泰鐵路建設提上日程;江蘇第四座航空貨運樞紐——淮安航空貨運樞紐,打通了江蘇東部航空樞紐和西部門戶樞紐的空中運輸走廊,夯實其長三角北部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地位;“123出行交通圈”“123快貨物流圈”加速成型……一座流量超大、名副其實的“樞紐新城”已成生動現實。
與此同時,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在淮疊加輻射?;窗彩情L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交匯節點城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在淮安呈現“豐字型”匯聚,是江蘇省級戰略“1+3”重點功能區中江淮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沿海經濟帶的縱深腹地;特別是江蘇省委、省政府明確了淮安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建立了淮安臺資集聚示范區省級聯席會議、寧淮掛鉤合作、淮昆臺資產業協作等機制,為淮安匯集創新資源、做強科創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交融四方、通達八面的區位特點正推動淮安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強磁場”。如今,中天鋼鐵(淮安)作為淮安打造“全球鋼簾線之都”的重要“籌碼”,正在全力建設全球首家金屬材料深加工“燈塔工廠”。而該項目之所以落戶淮安,物流成本和產業配套是關鍵,內河運輸成本節約了80%。
除了光伏行業龍頭企業——天合光能以外,更多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數年間,全球第一大線路板生產基地——慶鼎精密電子、全國最大的LED外延片及芯片生產基地——澳洋順昌光電、全球風電齒輪傳動領域領軍企業——南高齒、國家級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中天鋼鐵、中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比亞迪等產業龍頭企業紛紛落戶淮安。
值得一提的是,向淮安投下信任票的比亞迪集團、鵬鼎控股、新宙邦科技、曼恩斯特科技、順海制造嘉立創科技、旭達智能制造等眾多頭部企業和知名科創企業正是來自深圳。
一批批創新型企業跨越山海,來淮追夢,共同在此筑就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淮安高質量發展“能快則快”。去年淮安的19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10項增速排名全省前三,其中GDP增長7.8%、全省第二,規上工業投資增長24.4%、全省第一,12項工作被國家有關部委推廣或列入全國試點,呈現出經濟快速增長、預期持續增強、士氣不斷高漲的發展態勢。
眼下,淮安在建百億級產業項目達12個、其中9個首期竣工投產,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信任淮安、投資淮安、加碼淮安,實現了城市復興夢與企業發展夢的雙向奔赴、互促共贏。
“綠色高地、樞紐新城”不僅在于生態本底和區位優勢,而更聚焦于其中的“高”與“新”。伴隨著淮安一步步將生態和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這座“新”意盎然的“運河之都”正真正蝶變為“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
多元發力 “新”光迸發
春回大地,新綠萌發。2月28日上午,總投資超過百億的淮安阿特斯新能源產業園項目在淮安漣水縣開工,為淮安“新三樣”產業攀高逐新再添澎湃動能,也將成為蘇北光伏產業的一顆璀璨明珠。
為何阿特斯這樣創新型的龍頭企業會選擇淮安?優質的營商環境是關鍵,也是淮安在“綠色高地”“樞紐新城”之外的又一張“王牌”。
“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的理念是淮安給予企業的“定心丸”。淮安阿特斯新能源產業園在今年1月29日成功簽約后,只用了1個月時間,便完成了項目開工前的各項手續辦理,再次刷新了重特大項目建設的“淮安速度”。而此前,天合光能單晶硅片項目,也僅歷時4個月便從開工走向生產。近兩年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淮安大力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大大縮短了項目施工時效,現在工業項目拿地后平均3天內“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率列全省第二位。
如今在淮安,理解、尊重、愛護、支持企業家和創新人才已成全社會的廣泛共識?;窗策B續四年召開全市重大項目建設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邀請企業家坐主席臺、站C位;并將每年7月5日定為“淮安企業家日”,廣泛吸納企業參與制定普惠型涉企政策,“一企一策”支持困難企業和重點企業,著力打通企業發展中的堵點卡點難點問題,真正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去年淮安市民營企業營商環境評價滿意度全省第三。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便是創新,而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窗矁炠|的營商服務體系吸引阿特斯、天合光能這樣的創新型龍頭企業紛至沓來,也進一步帶動全產業鏈向著更高創新能級邁進。
除了引入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型鏈主企業,淮安另一項“法寶”便是以產學研一體化推動創新布局強基蓄勢。
這里有著豐富的創新創業平臺載體?;窗矒碛袊壹壗涢_區、高新區等8個國字號開放平臺、6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3個國家級孵化器、8個國家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另有7個省級開發園區、16個省級特色園區。
淮安系統打造“一核一廊三區多點”的創新布局,重點打造淮安科教產業園“創新之核”。去年,淮安新引進全國重點實驗室2家、省部級實驗室3家,在淮設立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交大蘇北研究院、中關村硬創空間、東南大學國家技術轉移淮安分中心、南京理工大學盱眙產學研合作基地等綜合平臺高效運轉,總投資80億元的“智慧產業谷”已有南京大學、蘭州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鋼鐵研究總院華東分院等12家科研機構落戶。
而在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融合”的過程中,人才與資金同樣至關重要。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淮安在招引創新人才下足功夫。如今,淮安市擁有專業技術人才超42萬,本科院校3所、中高職院校21所,與鵬鼎等龍頭企業合作設立了20多個產業學院、300多個現代產業專業點。去年,淮安引進培育高層次領軍人才153名、團隊37個,分別增加47名和13個,13人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取得歷史性突破,駐淮高校畢業生留淮人數增長19.4%。與此同時,超1億元的市級人才專項資金、“淮上英才計劃”“333產業人才集聚行動”“920淮安人才日”等系列人才計劃活動,還在全方位激發著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金融活水灌溉創新沃土。去年,全市“淮科貸”授信904筆47.63億元,同比增長23.8%;為企業辦理“蘇科貸”152筆7.46億元,同比增長57.38%。總規模8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10億元的天使投資基金、10億元的人才創投基金傾力護航企業做大做強。
伴隨“四鏈融合”的不斷推進,這座“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創新活力得到深度激發。去年,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2.02%,新獲批國家高新企業312戶、為歷年最多,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31.9%、提升2.8個百分點。有效發明專利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均增長26.6%,增幅均居全省第四,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5.4%。如此蓬勃的創新生態便是“7+3”先進制造業集群攀高比強的底氣所在。
不僅如此,更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正在陸續被打通,創新要素得以充分流通。此刻,“壯麗東南第一州”映著明媚春光顯得愈發璀璨,“國家創新型城市”也有了更多呼應時代的“新”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