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再現被自殺
波音質量問題"吹哨人"約翰.巴尼特在即將出庭作證前夕,被發現死在自己的車中,警方調查結果毫無意外——自殺身亡。
是的,哪怕巴尼特此前一再強調“如果我出了什么意外,我肯定不是自殺的”,警方還是認定他自殺。
也對,連億萬富翁愛潑斯坦都“毫不留戀”地自殺了,你一個小小波音工程師還有別的選擇?安心去吧你。
巴尼特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簡單介紹一下。
巴尼特是前波音公司資深員工,曾在波音干了32年,2010開始,他在波音北查爾斯頓工廠擔任質量經理,當時該工廠正負責制造波音787夢想飛機。2017年,巴尼特因“健康原因”退休。
顯然,這次“分手”并不愉快。退休后的巴尼特對波音公司展開了長期的法律訴訟,他說波音公司因他向上級指出問題而詆毀他的品格,并迫使他提前退休,但波音公司否認。
一怒之下,巴尼特把自己作為質量經理掌握的內幕抖了出來。
他對媒體說,787“夢幻”客機的氧氣系統存在嚴重缺陷,可能導致多達四分之一的氧氣面罩無法在需要時正常工作。但波音卻為趕工故意忽視他提出的質疑,還默許組裝工人使用不合格的零部件以加快工期。
不僅如此,他還準備把這些話帶到法庭上。
事發前一天,剛接受了委托律師一整天的詢問,計劃3月9日繼續提供證詞,包括詳細說明“波音如何在飛機上偷工減料”“故意安裝不合格的部件”“供氧系統有明顯缺陷”等等……
這,,夠死幾回了吧。要知道,在美國,你可以說地球是平的,上帝是黑人,人有無數個性別,但你不能與大財團對著干。
比如你想查清中東美軍的賬,比如你想弄清楚蘿莉島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那結局只有被“自殺”。各種花式死法,背后打七槍自殺,注射過量胰島素自殺,把自己吊在樹上再朝自己開槍自殺,用毛巾勒斷脖子自殺,等等。
大概出于對這種“傳統”的了解,巴尼特才對外宣稱“自己不會自殺”,以為這樣能讓對方黔驢技窮(讓人聯想到某個姓馬的世界首富)。
可是,他顯然低估了對方的無恥。
這事的恐怖之處在于,全世界都知道這老哥不是自殺,但是沒掀起任何波瀾。衣冠楚楚的政客沒出來為巴尼特鳴冤,一向自詡不畏強權的西方媒體也沒有深挖的勇氣,連互聯網熱搜都掛不了半天。
這無疑是起丑聞。有網友說,如果一件丑聞,當它發生之時,中國的財經媒體沒有對該事件做出報道,中國的法律人沒有對此事做出評價,中國的公眾人物沒有對這事件發表評論,沒有反思,那它一定是美國的丑聞。例如此前的蘿莉島名單,這次的被自殺事件。
看人真準。
當然,觀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這起丑聞有多離譜,而是丑聞背后的故事。
02四處漏風的波音
進入2024年,波音公司,這家號稱美利堅長子的百年老店開始搖搖欲墜、四處漏風。
1月5日美國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9型客機飛行時機艙應急艙門脫落。
1月13日,日本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機的駕駛艙玻璃出現明顯裂痕。
1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從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年會返回美國時,其乘坐的波音737客機在起飛前發生氧氣泄漏故障。
1月18日,美國阿特拉斯航空公司一架波音貨運飛機在邁阿密國際機場起飛后發動機出現故障。
3月4日,美聯航一架從休斯敦起飛的波音737-900型客機起飛后,左側一個引擎不斷噴出火花。
3月7日,美聯航一架從舊金山飛往日本的波音777-200型客機起飛后,左側主起落架的一個輪子脫落。
短短兩個多月,發生十余起因質量問題引發的險情。
最近一次是3月11日,拉塔姆航空公司一架從澳大利亞悉尼飛往新西蘭奧克蘭的波音787-9客機出現技術問題,在飛行途中突然急速下降,“劇烈俯沖”導致乘客撞上機艙頂,造成至少50人受傷,另有機組人員受傷。
為什么會這樣?照這個趨勢,接下來......
波音公司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而且創造過很多輝煌。它是美國重要的軍火供應商,生產了眾多知名戰機,例如B-52、B-29、B-1轟炸機和B-747等。它在民用飛機市場更是所向披靡,民航市場占有率達50%,其中波音737系列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飛機。
波音被譽為“美利堅長子”不無道理。它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10萬個,這些崗位遍及全美國50個州。除了提供直接就業,波音還有近兩萬家供應商,它們絕大多數來自美國。
有機構估算過,由此而產生的龐大產業鏈,為美國提供了2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圍繞這些崗位衍生的就業崗位多達1000萬個,創造了近500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對美國GDP的貢獻比重高達5.2%!
同時,波音也是美國最大出口商,每年為美國承擔千億美金級別的順差。在美國一片赤字的外貿清單上,波音公司無疑是美利堅最后的遮羞布。
因此美國也流行一句話,一家波音公司抵得上100家蘋果公司。
這么一個龐然大物,自然受到美國政府的特殊關照,再加上幾乎所有政客都收到過來自波音公司的政治現金,所以波音公司幾乎可以在美利堅橫著走。
但是,橫著走時間長了容易崴腳。
03“旋轉門”發威
一方面,波音公司內部監管機制變得僵化,監管形同虛設,搞不定問題搞定人成了常態,質量問題愈演愈烈。
波音質量問題不是今天才爆發的。
2018年10月29日,一架印尼獅航集團的波音737MAX8型飛機起飛不久后,傳感器出現故障,導致MCAS做出錯誤判斷,誤以為飛機處于仰角狀態,從而開始持續下壓機頭,直接導致飛機失去控制,突然向下俯沖。
這個過程中,駕駛飛機的兩名飛行員手忙腳亂的翻飛機手冊,但找不到任何關于MCAS系統的信息。最終,飛機直接墜入大海,導致包括181名乘客和8名空乘在內的所有人遇難,無一幸免。
之所以會有這么離譜的事情發生,僅僅是因為波音公司想省錢。
它給飛機安裝了一套并不成熟的MCAS系統,這個所謂的MCAS系統,據說能夠在特定情況下調整飛機的俯仰角度,以確保飛行平穩。一旦飛機的俯仰角度超過正常水平,MCAS系統將自動介入,控制飛機下壓機頭,以防止失速。
波音公司盲目自信,認為這套系統已經很成熟了,既沒有告知用戶,也沒有對飛行員進行培訓(培訓要錢啊)。
結果,意外真的來臨的時候,機上飛行員完全懵逼。
這么一個破爛設計,是如何過關的?適航證怎么拿到的?監管在哪里?出了事之后,怎么還能繼續飛?
現實總會給傲慢的人以血淋淋的教訓。
2019年3月10日,悲劇再次發生。埃塞俄亞航空的波音737MAX8型飛機在執行飛行任務中墜毀,造成機上149名乘客和8名空乘全部遇難,原因與2018年那起空難驚人地相似。
這還沒完,2024年1月,一架波音737MAX9型客機從美國俄勒岡州起飛,在飛行途中,飛機左側中后部的應急艙門直接掉了。
毫無疑問,美國聯邦航空局監管體系存在巨大問題,美國聯邦航空局作為主要的監管機構之一,在事前審查和驗證波音公司的設計方面未能盡責。
眾所周知,美國有“旋轉門”,在政府干久了退休后可以到企業兼職,在任上不好收錢,卸任了可以到企業拿高薪,充當企業說客。
想想看,前一天還是你的領導,第二天搖身一變成了企業代表來找你要支持,是不是很夢幻?而且大概率你以后也會和他一樣,是不是更酸爽?
有人說美國沒有受賄,確實,明面上送錢、收錢的確實少,但不妨礙企業通過“旋轉門”把想辦的事辦成。
根據“公開秘密”數據,航空運輸行業在2023年的游說資金總額達到102922106美元,共有1018名說客在上下奔波,其中65.03%是曾經的政府雇員,排名第一的游說企業正是波音。
美國航空系統的“旋轉門”基本上把政府監管部門和波音公司利益捆綁在了一起。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時間久了就會草菅人命。
當然,監管是一方面,最主要還是波音公司內部出了問題,衰落肉眼可見。
04“脫實向虛”致死
波音公司真正的轉折點是2010年。
這一年,波音最大的競爭對手空客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新機型——空客A320neo。相較于原本的A320,A320neo使用了更大型且更有效率的發動機,能讓其減少15%左右的油耗。油耗低了,航空公司的利潤自然高,于是,各大航空公司趨之如騖。A320neo推出一年,就收獲了1000多架的訂單。
面對空客公司的圍追堵截,波音公司只能硬著頭皮上,上馬波音737-MAX系列。
為什么說“硬著頭皮”?因為08年以后的波音公司早已不復當年之勇。或者說,08年以后的美國制造早已今非昔比。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美國“脫實向虛”已經很難逆轉,造成這種原因不是中國制造的崛起,而是美國畸形的金融發展策略。
今天,我們看到美股節節攀升覺得很羨慕,可是對美國制造而言卻是災難。
因為美股埋葬了美國制造的創造能力。
如果你稍微對美股做些了解就會發現,美股之所以能開啟長牛,是因為美國金融政策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票。股權、期權激勵等薪酬管理制度,才是美國開啟漫長牛市的關鍵。
美國多數上市公司都會規定,高管收入和公司股價直接掛鉤。只有讓公司股價連續上漲,高管的“業績股”才能變現。職位越高,股票激勵的結構越重,到了董事長的級別,薪酬中有60%以上,來自股票激勵。
這一制度設計之初,是為了鼓勵上市公司高管通過搞好業績助推股價,再通過股權獲得回報。
可實操中卻變味了,大量上市公司不是把錢投到研發里,而是直接回購自家公司股票注銷,通過回購助推股價,然后再獲得股權激勵。
想想看,如果回購股票就能拿到高薪,獲得高分紅,誰還愿意冒險搞研發?
結果,上市公司所有的金錢和資源,都跑去維護股價,助推美股節節攀升。這一操作在競爭小的時候沒問題,一旦出現強勢競爭者,失去研發投入的企業又怎么經得起爆錘?
以波音公司為例,自2013年以來,波音單單回購股票就花了500億美元,加上各種分紅,花出去近千億美元。
2020年,受疫情影響,波音公司出現虧損,沒錢回購和分紅了,結果人家直接發行500億美元債券,借錢回購股票并分紅。
為此,每年要付差不多25億美元的利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怎么搞研發?當然是能省則省。
為了和空客競爭上馬737-MAX,需要換上更大的發動機。但是,換發動機無異于重新設計飛機,花費巨大。問題是波音哪來的錢?錢都買股票了。
于是波音公司決定將大發動機前置,結果導致飛機重心不穩。為了解決重心不穩的問題,波音公司又搞出一套MCAS系統。
但是,這套半吊子系統壓根沒能解決問題,還帶來了新的問題。按下葫蘆起了瓢,哪怕監管部門放水,勉強放行,也紙包不住火,最終事故不斷,被迫全球停飛。
一停飛,波音公司負債更重,再加上還要想方設法維持股價,研發投入更少,質量問題自然接踵而至。
這便是“脫實向虛”的惡果。
05尾聲
波音公司頻繁暴雷后,我在網上看過很多分析,有說波音公司本身問題的,也有認為是美國制造業鏈條出問題的,但鮮有人提及“脫實向虛”這個根本原因。
其實,波音公司就是美國制造的縮影。比較日本制造和美國制造,我們發現,兩者的衰落邏輯截然不同。日本是觀念保守導致的自殘式猝死,而美國則是脫實向虛帶來的類似毒品亢奮過后的頹廢。
無論哪種情況,想要扭轉都很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作為堅信制造業立國的后來者,理應從兩者身上吸取教訓,切不可重蹈覆轍。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