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8年2月朝鮮人民軍組建至1949年初,朝鮮人民軍共只編有3個師、1個團以及2個保安旅。
1948年12月底蘇聯紅軍完全撤離朝鮮后,金日成明顯感覺朝鮮人民軍兵力不足。
從1949年1月起,朝韓雙方部隊三八線附近糾紛不斷,朝鮮半島的形勢開始緊張起來。
1949年4月28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委派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以朝鮮勞動黨代表的名義訪問中國并向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轉交金日成的信,請求在必要時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師轉回朝鮮。
當時我軍有3個成建制的朝鮮師。
上圖武亭是八路軍時期炮兵的創始人,也是為數不多全程走完長征路的外國人,更是朝鮮早期的二號人物。
其實早在紅軍時期就有朝鮮人加入了我軍,原紅15軍團第75師參謀長楊林、原紅軍中央軍委炮兵團團長武亭都是朝鮮人。
到了抗戰時期,我軍中的朝鮮籍官兵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武亭擔任司令員的朝鮮義勇軍,第二部分是抗聯中的朝鮮籍官兵。
抗聯中的朝鮮籍官兵在抗戰勝利后大多在金日成的帶領下回到朝鮮,參加了朝鮮人民軍的創建,而武亭擔任司令員的朝鮮義勇軍原本也是計劃回朝鮮的,但是由于朝鮮境內的蘇聯紅軍不允許,朝鮮義勇軍除了武亭等少數干部回到了朝鮮外,大部分則被留在了東北地區。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鮮義勇軍根據東北局的指示被編為4個支隊,分別前往東北地區朝鮮族人聚集的地方開展工作,之后朝鮮義勇軍更是編入我軍參加了解放戰爭。
1910年8月,朝鮮進入日殖時期,一大批不甘受日本人統治的朝鮮人開始移居東北;而到了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后,日本人又推行“日人移朝,朝人移滿”的政策,將大批的朝鮮人移居東北。
抗戰時期,在東北的朝鮮人組建了兩支規模較大的部隊,分別是是朝鮮義勇軍和朝鮮抗日游擊隊。朝鮮抗日游擊隊的政委就是后來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
1936年3月,朝鮮抗日游擊隊幾經整編,最終更名為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金日成率部襲擊了朝鮮境內的日軍,從而遭到日軍的瘋狂報復,東北抗聯幾乎潰散,直至1940年才恢復元氣,并組建了三個方面軍和一個旅;楊靖宇和金日成分別是第一和第二方面軍司令,金日成也是唯一一位朝鮮籍軍長。
與東北抗日聯軍具有相似經歷的隊伍還有在太行地區的朝鮮義勇軍,1941年底,朝鮮義勇軍與華北青年聯合師會師,朝鮮獨立同盟就此成立,這便是后來東北解放軍中朝鮮師的前身。
朝鮮義勇軍的前身是1938年10月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批準成立的朝鮮義勇隊。
抗日戰爭爆發后,以中國為依托的韓國各派反日力量也匯入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洪流。他們中有以金九領導的韓國獨立黨為主組成的韓國臨時政府,有金若山領導的朝鮮民族革命黨等革命團體。
1938年,日軍攻陷南京后,以武漢三鎮為下一個目標,并展開徐州會戰。7月,在星子縣接受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培訓的朝鮮獨立軍隨校轉移至湖北江陵,訓練結束后進入漢口。
1938年10月10日,在朝鮮民族革命黨、朝鮮青年前衛同盟、朝鮮民族解放同盟、朝鮮革命者聯盟四黨派的共同努力下,經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批準,朝鮮義勇隊在漢口成立,金若山任總隊長。
朝鮮義勇隊最初的編制由2個區隊組成,第1區隊由隊長樸孝三指揮,在湖南、江西一帶活動;第2區隊由李益鳳指揮,在安徽、洛陽一帶活動。本部從漢口遷至廣西桂林水東門外東靈街1號,后遷至重慶鵝官堡。
剛創建時,朝鮮義勇隊的兵力僅有200余人,1940年2月達到314人。
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朝鮮義勇隊主要在國統區內活動,主要任務是抗日宣傳和壯大隊伍。同時也隨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戰。
1940年9月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韓國光復軍以后,很多人脫離了朝鮮義勇隊,朝鮮義勇隊減少到81人。
1942年4月,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第28次國務會議決議將朝鮮義勇隊編入韓國光復軍;同年5月,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第30次國務會議決議在光復軍增設副司令,以義勇隊總隊長金元鳳就任;5月18日,朝鮮義勇隊被編入光復軍第1支隊。
這種改編是由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進行的。
1940年,原在國民黨第五戰區活動的朝鮮義勇隊一部跨過黃河輾轉來到河北涉縣八路軍129師358旅駐地,兩天后,轉到129師師部工作。從此在太行山區有了一支幾百人的朝鮮抗日部隊。其領導人武亭是中國工農紅軍時代的炮兵團長。
1941年春,朝鮮義勇隊各支隊在洛陽進行為期三月的整訓整編后,在八路軍洛陽辦事處的引導下,分批北渡黃河,進入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
1941年6月,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在山西遼縣桐峪鎮上武村成立,支隊長樸孝三,副支隊長李益民,政治指導員金學武,下轄第1、第2、第3支隊及留守隊。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直接受八路軍統轄。
在太行山區的反日軍“掃蕩”戰斗中,朝鮮義勇軍和八路軍總部被日軍包圍,朝鮮義勇軍在樸孝三的率領下,奉命夜襲日軍,激戰五六個小時,掩護八路軍總部機關沖出敵人的包圍,并重創敵軍。在戰斗中,朝鮮義勇隊金昌華、石正等與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一道光榮犧牲。
1942年7月11日,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在太行山漳河畔召開代表大會,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到會祝賀。會議決議將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改組為朝鮮獨立同盟,將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擴大改組為朝鮮義勇軍。
金斗奉當選為朝鮮獨立同盟委員長,崔昌益、韓斌為副委員長;任命武亭為朝鮮義勇軍司令,樸一禹任政委,樸孝三任參謀長。
朝鮮義勇軍與朝鮮獨立同盟均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從此,朝鮮義勇軍就成了華北幾十萬朝鮮人的中堅力量和抗戰旗幟,成為朝鮮延安派的淵源所在。
隨著中國抗日斗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青年投奔朝鮮義勇軍。
據統計,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朝鮮義勇軍已擴編為七個支隊,發展到兩千多人,同年11月間達到三千余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彭老總簽署命令令武亭率朝鮮義勇軍迅速北上,配合蘇聯紅軍光復朝鮮;武亭奉命率領朝鮮義勇軍共三千余人挺進東北。
但武亭部還未正式加入戰場,8月15日日本便宣布無條件投降。
此時在我國的朝鮮義勇軍沉浸在勝利和歸國的喜悅當中,來自各個根據地的三千多位朝鮮義勇軍戰士來到了沈陽。然而,蘇聯卻只允許少許干部回國且只能以個人身份和無武裝的情況下入境,其他人只能繼續參與中國斗爭并等待回國。
最終,只有七十幾位干部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回國前夕,在新成立的北朝鮮行政局選舉中,武亭被選為了二號領導人,一號則是曹晚植。
武亭為人剛正并不擅長爭權奪利,所以在回國后深受金日成和樸憲永集團的排擠,1946年4月的選舉中,武亭被排擠出了上層,只能去往干部學校當炮兵教務長。
1948年,朝鮮人民軍成立,武亭出任炮兵司令。
朝鮮戰爭爆發后,武亭臨危受命接任了第二軍團軍團長。
我軍進軍東北之初,朝鮮義勇軍編有4個支隊,分別是第1、第3、第5、第7支隊,第1支隊的支隊長是崔仁、政委是方虎山;第3支隊的支隊長是金澤明、政委是吳基涉;第5支隊的支隊長是李一星、政委樸一禹;第7支隊的支隊長是崔明、政委樸勛日,編制上歸屬四野統一領導。
1948年4月,第1支隊擴編為獨立第4師;第3、7支隊合編為獨立第11師;第5支隊擴編為獨立第6師。
1948年11月,獨立第4師被改編為四野第166師;獨立第6師被改編為四野第156師;獨立第11師被改編為四野第164師。
東北解放后,第166師和第164師歸屬東北軍區建制被留在了東北,其中第166師駐沈陽,第164師駐長春,第156師則留在四野編制,隨四野南下參加了平津戰役及渡江戰役。
對于金日成關于將我軍中的朝鮮師移交朝鮮人民軍的請求,毛主席當即表示可將駐扎在東北的兩個朝鮮師的人員及所有裝備全部移交,而正在南下作戰的第156師待戰斗結束后再行移交。
1949年7月,駐扎東北的兩個朝鮮師離開東北前往朝鮮,臨行前抽調了兩個師內的所有中國籍官兵,并從其他師抽調朝鮮籍官兵補充了進去,兩個師的主官也改由朝鮮籍干部擔任,原166師政委方虎山(朝鮮籍)兼任166師師長一職;原164師副師長李德山(朝鮮籍)任164師師長兼政委。
到了1950年1月,在毛主席和周總理出訪蘇聯期間,金日成再次派來朝鮮人民軍作戰部部長金光俠來到中國。主要商討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剩余朝鮮族士兵攜帶全部裝備返回朝鮮事宜。
這個請求很快得到了中國的同意。
1950年2月,正在廣西剿匪作戰的43軍156師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以156師為基礎,匯合四野各軍和特種兵所屬朝鮮族指戰員編為一個師,原156師副師長全宇任師長,下轄3個步兵團以及炮兵團、工兵大隊、通訊中隊、偵察中隊、反坦克大隊、運輸大隊各一,另編1個補充團。
2月2日,這支部隊有了臨時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5師。
4月8日,獨立第15師自鄭州乘火車開赴朝鮮,快到丹東時,他們換上了朝鮮人民軍的制服。
回朝后,該師主力編為朝鮮人民軍第7師團,后改稱第12師團。
第7師團師團長全宇是在中國東北出生的朝鮮族人,1936年曾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留學。歸國后跑到延安,一直在朝鮮革命軍政學校任教。抗戰勝利后全宇隨朝鮮義勇軍重返東北,全程參與了解放軍在東北的歷次戰役。
至此,出于友誼,中國共向朝鮮移交了成建制的3個師的兵力。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向韓國的突然進攻,朝鮮戰爭由此爆發。
朝鮮人民軍僅用三天,便攻占了韓國首都漢城;不到兩個月,至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
原解放軍第164師的前身為朝鮮義勇軍第3支隊,它主要活動于北滿地區,副師長是金昌德少將。
1948年3月,以朝鮮義勇軍第3支隊改編的松江軍區獨立8團,和朝鮮義勇軍第7支隊改編的吉南軍分區72團及牡丹江軍區獨立3團為基礎,組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11師;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4師,轄第490、第491、第492團,該師8000多人,營以下指戰員都是朝鮮族。
回國之后,164師被整編為了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第5師團;原164師副師長金昌德少將任師團長。第5師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原第490團、第491團和492團分別改編為第10、第11、第12步兵聯隊。
戰爭爆發前,第5師團任務是沿東海岸進軍到浦項。
1950年6月25日凌晨4點,第5師團奉命向南攻擊,在注文津擊潰韓軍第8師一個聯隊,之后又在江陵、三陟、梅花里三戰三捷,大敗韓軍第8師主力,7月11日就抵達了慶尚北道。
7月12日,第5師團從慶尚北道明月里向東迂回至盈德郡,和號稱白骨部隊的韓軍精銳——第3師展開激戰,韓軍第3師有美軍飛機和軍艦炮擊掩護,火力異常兇猛,到7月19日,第5師團攻克盈德。但由于傷亡過大,足足休整了半個月,全軍從開戰前的1.1萬人銳減到6000人。
8月3日,第5師團恢復了南進攻勢,接連攻克鎮堡、青松郡、江口洞、長沙洞,但由于美軍飛機晝夜不停轟炸,部隊糧彈具缺,到8月17日不得不再次停止了攻勢。留在已經攻占的慶尚北道地區招募兵源,籌集糧食、彈藥。
9月2日,第5師團獲得足夠新兵補充后奉命移防浦項,在遭到擁有美軍海空炮火支援的韓軍第3師阻擊后,雙方交戰激烈,終于在半個月后攻克了浦項。這一戰,也令第5師團損失重大,拿下浦項后只剩下了6000多人。
隨即第5師團遭到韓第3師和首都師、美第2師的瘋狂反撲,戰斗異常慘烈。
然而此時,麥克阿瑟已經在仁川登陸,第5師團也只剩下了3000多人;9月23日,第5師團被迫撤出浦項,沿原路越過三八線。
撤退途中曾于10月27日在通川殲滅追擊的韓軍首都師一個聯隊,迫使韓軍遁入三八線以南數日。
11月6日。第5師團在高原郡與志愿軍會師。短暫休整后協同9兵團參加了長津湖戰斗,12月2日與27軍一道收復元山。
1950年12月底,第5師團編入朝鮮人民軍第4軍團,參加了后續的三次、四次、五次戰斗。
原解放軍第166師的戰斗力很是強悍,它的前身是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
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由通化、柳河、清原3個朝鮮族中隊和集安、桓仁兩個朝鮮族大隊合編,后易名為李紅光支隊。
該支隊成立后,即在通化一帶擔任保衛地方和剿匪任務,主要在南滿 進行游擊戰爭。
1948年4月,李紅光支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師,下轄 3個團,歸遼東軍區建制;11月,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轄第496、第497、第498 團,改歸東北軍區指揮。
這個師干部戰士絕大多數為朝鮮族,戰斗力很是強悍,后來返回朝鮮被改編成了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第6師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第13、14、15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
原師長劉子儀調走后,由政委方虎山接任師團長。
開戰前,第6師團秘密進駐開城附近,方虎山提前修復了京義線通往開城的鐵軌。
戰爭爆發后,方虎山指揮一個聯隊從正面進攻,另一個聯隊坐火車直插開城市區,僅一天就拿下了開城,殲滅韓軍一個聯隊。
隨后,第6師團從金浦出發攻擊永登浦,戰斗持續了一周時間,方虎山大敗守衛永登浦一線的韓軍第2師,從左翼進入漢城休整。
在漢城休整一周后,7月11日,第6師團開始了一段戰爭傳奇,從漢城轉向西,再向南,抓住韓軍一窩蜂往釜山跑的機會,連克西海岸的仁川、群山、金堤、全州、光州,之后兵鋒突然向東,攻克了木浦、順天、河東,到7月25日迂回至釜山南面的晉州,大有抄美韓軍主力后路的意圖。
由于方虎山沒能參加過四野幾次著名的攻勢,對作戰大兵團迂回的戰術領會不夠深,在迂回時行動不堅決,將寶貴時間浪費在攻打港口上,錯過了提前結束朝戰的機會。
但方虎山這一大迂回也著實把釜山防御圈實際指揮者沃克嚇了一跳,沃克緊急調動美24師29團攔截。不料,方虎山指揮第6師團誘敵深入,派一個大隊將美29團誘至晉州西面的山區,可擔任誘敵任務的部隊退得太快,結果只引來29團3營,方虎山一聲令下,3營僅半天就被全殲,美軍被打死500人,被俘100人。
兩天后,方虎山故技重施,誘美2師第5團入晉州鳳鳴谷,但第5團提前發現了方虎山的意圖,緊急撤退,第6師團只殲滅了第5團兩個營。
之后,方虎山向馬山進軍,頂著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于8月2日攻克馬山,擊潰了美25師27團。
方虎山的部隊最遠打到釜山附近的鎮海,極大地動搖了釜山防御圈。
可惜的是,突入釜山防御圈的部隊太少,沃克再調美25師、騎1師和海軍陸戰旅圍攻馬山,雙方一直激戰到9月中旬,第6師團第13聯隊損失慘重,聯隊長壯烈犧牲,雙方仍不分勝負。
美軍仁川登陸后,方虎山虛晃一槍,先在短短幾天內打光了守軍所有彈藥,讓25師誤以為人民軍依然要死守晉州。之后沒有向西突圍,而是分批從北面強渡洛東江,經聞慶、忠州、漢江、楊口、金化、高山、谷山、陽德、高原、永興、興南退入江界休整。
路過楊口時,方虎山還在京釜公路上鋪設地雷,遲滯美軍坦克先遣部隊3天時間。
由于方虎山的出色指揮,第6師團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成功地從最南端的馬山全身而退,途中還俘虜了許多韓軍小股部隊,抵達江界依然還有七千多人,被授予近衛師團稱號。
休整兩個月后,第6師團強渡臨津江,協同50軍攻入漢城。
第五次戰役時,第6師團會同志愿軍27軍從正面突擊韓軍第3軍防線,攻占韓軍防線縱深制高點加里峰,使韓軍全線動搖。
1951年9月,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方虎山指揮第6師團死守931高地,對陣美軍第2師三個團、法國營和韓軍一個師,美軍每天向931高地發射4萬發榴彈炮炮彈,而方虎山充分利用反斜面陣地和迫擊炮大量殺傷美軍,并動用工兵炸山,滾落地巖石堵塞了公路,迫使美軍無法調動坦克參戰。
激戰三周,美軍依舊未能拿下陣地,此地被美軍稱為傷心嶺。
秋季攻勢后,第6師團撤到后方休整,1952年夏季調到西海岸承擔反登陸任務,1953年金城戰役前調到開城,配合志愿軍猛攻韓軍。
后來,以第6師團為基礎與朝鮮人民軍其他部隊殘部合編為朝鮮人民軍第5軍團。
1950年7月26日至8月29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7支部隊“近衛”的榮譽稱號。
7支部隊中,光是從中國回來的部隊就有四支,即第4師團(由原47軍下屬朝鮮族官兵建立的獨立團)、第5師團、第6師團和第12師團。此外,第6師團師團長方虎山于11月15日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稱號,而獲此榮譽稱號的包括方虎山僅三人。
方虎山是朝鮮人民軍中最出色的戰術家之一,其變幻莫測的計謀、神出鬼沒的機動、出其不意的攻擊、堅強靈活的防御都令他的敵人贊嘆不已。在朝鮮戰爭中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獲得如此多的贊譽。
1936年6月,日本已經占領整個東北又開始向華北進犯。中共滿洲省委委派朝鮮籍方虎山前往蘇聯的莫斯科學習。
1939年9月底,方虎山和其他九名學員一起歷經艱辛從莫斯科到達延安。不久后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干部訓練隊東北干部訓練班里學習,當方虎山就要畢業的時候,東北抗日聯軍大部覆滅,地下組織也遭受嚴重破壞,于是中央解散了“東干班”,八路軍總政治部把學員們分配到延安地區的各個作戰部隊里。
1942年初,方虎山到延安海外研究班學習。研究班的三十多名學員按照國籍分成朝鮮、緬甸、泰國和華僑等小組。方虎山等朝鮮組成員著重研究朝鮮革命問題。
1945年8月下旬,方虎山等人編入朝鮮義勇軍奔赴東北。
方虎山任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政委,崔仁任支隊長。
1945年11月初,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和通化支隊在臨江、撫松、靖宇、長白等縣展開了大規模的剿匪戰斗,共消滅2000余名土匪。
1946年2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發布命令,將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改稱李紅光支隊(李紅光是朝鮮人民的著名抗日英雄),隸屬遼東軍區通化地區保安司令部,支隊司令員由原新四軍3師干部金雄擔任,方虎山仍然是政委,
該支隊奉命與楊靖宇支隊一起,肅清盤踞在柳河、新嶺、輯安、通化、臨江、撫松一帶山岳和密林中的土匪。
到1946年7月為止基本肅清了通化地區的大股土匪,為保衛長白山根據地掃清了一大障礙。
1946年春節,通化戰俘營的日本戰犯在國民黨特務的挑動下發生暴亂。方虎山領導下的朝鮮義勇軍三個中隊和中共通化支隊立刻前往鎮壓,兩小時內平定局勢,打死500多人,活捉3000人以上。
方虎山的部下讓這些戰犯在零下三十度的嚴寒下穿著單衣來到通化城頭,跪下后用刺刀挨個挑死,尸體全部踹下城去,塞進未解凍的冰河鑿開的冰窟窿里。
這3000多個曾經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鬼子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1946年12月17日——1947年4月3日,國民黨連續四次進攻臨江,這就是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在戰役前夕,李紅光支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4師(轄10、11、12三個團),方虎山任師政委,崔仁任師長。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獨立4師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66師,直屬于東北軍區,擔任沈陽市的衛戍任務。方虎山仍任師政委,而師長崔仁不久調回朝鮮,師長一職由原撫順衛戍副司令劉子儀接任。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決定166師的朝鮮官兵全部回國。返回朝鮮前,師長劉子儀調出,由方虎山任師長兼政委。
1949年7月20日,方虎山和副師長洪林率領166師向朝鮮進發。進入朝鮮以后,166師被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6師團,方虎山被任命為少將師團長。
朝鮮停戰談判簽字后不久,方虎山就任軍事大學總長。
樸一禹早年在中國東北參加革命,是中國共產黨"七大"的代表。后來又成為朝鮮義勇軍的副司令,回國后擔任過北朝鮮五道行政局的委員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任內務相、授大將軍銜;特別是就任中朝聯合司令部副政委以后,相當于一線人民軍的總政委,爬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面對朝鮮政局變換,金日成逐漸大權在握的情況,樸一禹卻不知收斂,自封為從中國回國的朝鮮革命者的代表,拉幫結派,隱隱有與金日成分庭抗禮之勢。
1954年朝鮮內閣改選,樸一禹丟掉了內務相這個頗有實力的職位后非常不滿,他私下積極地活動那些原來跟他一起在中國工作過的干部,而方虎山正好因為受了無端的批評抱有不滿,所以很快就被樸一禹拉到自己一邊。
但是樸一禹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來自中國的干部大多不理會他的拉攏。而有的人更直接向朝鮮領導層告發,說他是反黨分子。
1955年4月的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樸一禹和方虎山作為“反黨宗派分子”被開除出黨。
可憐一代名將,因為卷入黨爭,徹底斷送了其政治生命。
原解放軍156師屬于第四野戰軍43軍156師,前身為朝鮮義勇軍第5支隊,它在吉林朝鮮族聚居地區建立革命政權、進行土地改革和清剿土匪中逐漸壯大。
1946年1月朝鮮義勇軍第5支隊合并延邊警備1團、2團改建為朝鮮義勇軍第 15、第16團,后15團改編為吉林軍區3團,與獨立6團、和吉南軍分區獨立71團合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6師。師長鄧克明,政委鐘人仿。
后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156師,全師由漢族團和二個朝鮮族團組創;轄第 466、第 467、第468團。
返回朝鮮后,156師先是被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第7師團,后被整編為朝鮮人民軍第12師團,師長為原156師副師長全宇。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后,朝鮮人民軍第7師團在獨立坦克團的配合下,進攻防御洪川的韓軍第6師第8團,由于韓軍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對人民軍的T-34中型坦克完全沒辦法,因此到25日晚,第7師團順利突破了韓軍的防線,并成為當日推進距離最遠的人民軍部隊。
這時,進攻江原道省會春川的朝鮮人民軍第2師團遇到了一些麻煩,防御這一地區的韓軍第6師在師長金鐘五上校的指揮下,在戰前就做好了迎擊準備,加上這一地段地形復雜,人民軍第2師團在進攻過程中遭到韓軍第6師重創,遲遲打不開江原道南進通道。
急于攻占春川的人民軍統帥部不想著讓第7師團去包抄韓軍第6師后路,卻讓他們接替第2師團正面進攻韓軍的防線。這下正中了敵人的下懷,韓軍第6師依托地形節節抵抗,到第三天才撤出春川。
人民軍第七師團在仰攻春川山區時遭到不小的損失,至7月3日才拿下春川,7月6日攻克橫城,7月10日攻克原州,打開了中部戰線南進通道,然而為時已晚。
此戰,第7師團損失非常慘重,亦未能按計劃攻占朝鮮中部的要沖原州,全宇被撤去師長職務,部隊也改稱朝鮮人民軍第12師團,由抗聯老戰士崔春國繼任師團長。
崔春國在還不滿18歲的時候就參加了金日成指揮的抗日游擊隊,先后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的連指導員和團長。
崔春國率12師團攻占原州后不顧美軍飛機的轟炸,以每天70里的速度繼續追擊殘敵,一直追到號稱“朝鮮精神文化之都”的安東郡城下。
此時安東城內韓軍首都師和第8師殘部正在掩護老百姓撤退,秩序相當混亂,第12師團第2聯隊趁亂控制了安東大橋。美韓軍得知大橋失守,不顧一切地用飛機和艦炮進行轟炸,一些還沒撤退的韓軍也成了犧牲品。
安東的戰況一度非常激烈,連第12師團長崔春國少將在戰斗中也不幸被美軍艦炮火力擊中身亡。
最終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決定固守洛東江防線,便令韓軍撤退,人民軍這才得以攻占安東。雖然部隊損失不小,第12師團還是被人民軍統帥部授予“安東師”的榮譽稱號,師團長則由原解放軍第166師師長崔仁接任。
1950年8月,朝鮮人民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第12師團奉命與第5師團一道進攻東海岸城市浦項,當第5師團在慶尚北道攻城掠地時,第12師團秘密東進。
當時負責防守浦項的美騎1師奉命馳援大田,浦項只有新建的韓軍24師把守,9月2日拂曉,12師團突襲浦項,僅兩個小時就拿下全城,韓軍中有許多從學校里抓來的學生軍,并被韓軍當作炮灰布置在作戰第一線。在人民軍的宣傳攻勢下,被拉壯丁的學生軍紛紛投降加入人民軍,這是南下作戰一路上第12師團唯一一次得到的兵員補充。
12師團隨后將城防交給第5師團,繼續南下,往慶州方向進軍,9月17日攻克慶州,一路打到大邱,在釜山防御圈內打進了一個釘子。
沃克極度恐慌,調集重兵反撲慶州,每天都要對慶州守軍發起七次進攻。第12師團堅守了6天,美軍沒有前進一步。
在美韓軍的瘋狂反撲下,第12師團的兵力已經所剩無幾,收編的韓國學生軍已經全部陣亡,平均每個中隊只剩下十幾人。
7月23日,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后路有被切斷的危險,被迫全線撤退。12師團首先往北向浦項附近的飛鶴山撤退,在飛鶴山和美韓軍周旋了大半個月;十月初,美韓軍主力大部北進,南方空虛,第12師團才悄悄下了飛鶴山,渡過洛東江,沿安東、小白山、榮州、陽德一線撤退。
因目標太大,12師團30聯隊奉命留在妙香山打游擊。11月初,在志愿軍40軍的策應下,其他兩個聯隊才抵達新義州休整,此時兩個聯隊只剩下1200余人,部隊里40軍的老戰士見到老部隊后紛紛放聲痛哭。
1951年初,朝鮮人民軍以12師團抵達新義州的兩個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47師團,1952年春駐防鐵原。
留在妙香山打游擊的30聯隊參加了二次戰役,在寧遠協同39、40軍痛擊美軍,隨后以30聯隊為基礎重建了第12師團,參加了四、五次戰役。
1951年4月第五次戰役打響后,第12師團編入了人民軍第5軍團,對陣處于東線的韓軍第3軍團。
8月,第12師奉命死守983高地。
983高地對人民軍而言很是重要,可以控制西側的公路,俯瞰大愚山以西和血染嶺高地以南的所有美軍陣地。
范佛里特指揮美軍美2師的7個炮兵營,3個坦克連,外加韓軍3個團,以每天4萬余發炮彈的高強密度向983高地傾瀉彈藥。
第12師修建了大量塹壕和坑道,再利用山上樹林的木頭,把這些坑道加固到美軍的炸彈和重炮根本炸不穿為止。
雙方血戰多日,983高地多次來回易手,美軍始終啃不動這塊山頭,損失極為慘重。
直到美軍第1陸戰師和第2師同時向北發起進攻時,第12師才放棄了940高地和983高地。
因為士兵的獻血染紅了這塊高地,隨軍采訪的記者又將此地稱為血染嶺。
1952年4月,被編入人民軍第5軍團的12師,被調防到了西海岸繼續作戰。
據后來的不完全統計,我軍中大概有4萬余朝鮮籍官兵先后回到了朝鮮,返朝參戰的這些朝鮮族官兵中,30%在戰斗中犧牲,被俘的有20%,余下的30%進入朝鮮其他部隊后定居朝鮮,另有20%自戰爭結束后陸續返回中國定居。
(作者:孔猛 選自公共號:息陬孔猛,如侵權請私信本人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