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甘肅第一次大規模綠化的主持者
春暖花開,青草遍地。忽然,在一夜之間,工作室大院里的花,猛地爆發了。春天是植樹的時節。北方的天氣,要比南方的節氣慢一點。南方三月初就開始植樹了,北方差不多要到清明前后。春天不僅意味著春暖花開,也意味著要植樹造林了。
中華先民兩三千年前,就開始了植樹,《詩經》中提到桃杏,板栗桑樹等等,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了。在此之前,應該還有,但沒有留下記載。秦漢時期,甘肅地方政府就重視樹木保護,到晚清,甘肅植樹造林更是到了一個高峰。甘肅有組織植樹第一人,出現在兩千年前,是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人物。
不過,甘肅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植樹,則是左宗棠。他任陜甘總督期間,非常重視綠化,對改善西北生態環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縣人。年輕的左宗棠志向遠大: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是左宗棠當時心情的寫照。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九月初六,左宗棠奉旨調督陜甘。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出兵平叛。
甘肅是左宗棠進軍新疆的跳板和橋頭堡。從歷朝歷代對西域用兵來看,新疆的戰事實際上就是后勤戰,左宗棠說:“籌餉難于籌兵,籌糧難于籌餉,籌運又難于籌糧。”所以經營甘肅是擊敗阿古柏侵略軍的根本保證。
左宗棠全力經營西北,改善了陜甘的困難面貌。他興辦教育,整修驛道,引進西方先進設備、推廣牛痘種植措施,盡自己的最大力量造福甘肅人民。西北各地地廣人稀,交通是制約西北各地發展的瓶頸,左宗棠駐甘期間主持擴建、修葺了蘭州城池,整修陜、甘、新三省大驛道,沿途修建橋梁,填平路基,僅在蘭州境內就修建木、石橋6座。尤其是注重植樹造林。
他一路西進,一路命令將士植樹造林保護樹木。其實,他在《楚軍營制》就有這樣的規定:“長伕人等不得在外砍柴,但屋邊、廟邊、祠堂邊、墳邊、園內竹木以及果木樹,概不準砍……倘有不遵,一經查出,重者即行正法,輕者從重懲辦。并仰營官、哨官隨時訪查,隨時教戒。”
在干旱的西北植樹造林,難度非常大。山坡上植樹,要澆灌三次水樹才能成活,而且不能用苦水,這樣植樹的難度就更大了。人們說植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都難,可見西北植樹不易。漢唐之際,西北的植被尚很茂盛。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到明清時期,植被已遭到嚴重破壞,氣候干燥,生態環境很差,每逢刮風下雨,不是黃土彌漫,就是水土搬家,新修的路面就會遭到毀壞。
早年精心研究過西北歷史和地理,對農學亦有專門的研究的左公,知道楊柳樹易栽活,也耐旱,生長又快,決心參考前代的經驗,在陜甘新大道兩旁種植樹木。
左宗棠命令軍隊及地方民眾在筑路的同時,在大道兩旁宜林地帶和近城路邊,都要栽上一至兩行或四至五行柳樹、楊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路邊栽樹的好處很多,可以固定路基,以防止洪水沖刷,保證行軍和官客商旅來往的安全和順利,還可以給行旅的客人蔽蔭。
在左宗棠嚴厲督促下,從潼關以西通往天山南北的交通驛道上,因地制宜,栽種楊樹和柳樹。當時,左宗棠所部大約12萬人,據說規定每人植樹10棵。于是,沿著古絲路由潼關到酒泉乃至天山南北一線形成了一條綠色的長龍,總數多達上百萬株,百姓受益匪淺,至今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人們依然能看見“左公柳”、“左公楊”。到1880年時,陜西長武到甘肅會寧600多里的路旁,就栽種成活了26.4萬多株。另外會寧縣境內有2.1萬株,定西縣境內約有10.60萬株,皋蘭縣境內約有4.50萬株,臨洮縣境內約有1.3萬株,環縣境內約有1.8萬株,永登縣境內約有7.8萬株,大通縣境內約有4.5萬株。甘肅河東地區涇川、固原、環縣以內(包括永登、大通),共栽種柳樹四十七萬六千一百株,隴中其他地方約40萬棵。其中,平慶涇固道魏光燾統率的楚軍中路軍各營尤為突出,連魏光燾所居住的官署內,也種活了1000多株樹。據估算,左宗棠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種的樹,總數應該在150萬—200萬棵之間。為紀念左公,人們將這些樹,稱之為左公柳,左公楊。
植樹不易,保護樹木就尤為重要。有人演繹說,左宗棠保護樹木,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據傳,左宗棠在定西安營時,一天飯后,出門散步,突然發現一棵樹的皮全被剝光,經調查方知是毛驢所啃。左宗棠即令地方官將四方群眾召集起來,在會上向群眾講明種樹的好處,要求大家多栽樹,愛護樹木。后當場令部下將毀樹的毛驢牽來斬首,并說:日后再若有驢毀壞樹木,驢和驢主與這條驢同罪,格殺勿論。一時左宗棠斬驢護樹,傳為佳話,各地的民眾養成了植樹愛樹的優良風氣。類似的故事,在酒泉也有流傳。
有一位家在榆中的朋友回憶:他的老家在榆中縣車道嶺村西蘭公路旁。聽老人講,左宗棠對種植的楊樹和柳樹非常重視,要求每個士兵種10棵樹并保質保量成活,士兵們都從山泉里挑水澆灌樹木。老百姓的牲畜要是啃死了樹,就殺死牲畜并罰主人栽活同樣的樹。老百姓從來不破壞樹木。直到民國后期沒有人管了,先是國民黨的駐軍砍燒柴,后來膽大的老百姓晚上偷著砍,最后就把那些樹砍得差不多了。
民國時期小說家張恨水到西北考察,寫過一首《竹枝詞》:大恩要謝左宗棠,種下垂柳綠兩行。剝下樹皮和草煮,又充飯菜又充湯。說的是逢大旱之年左公柳成為許多人的救命樹。如今甘肅全省的左公柳僅剩百余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