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城村位于河北省館陶縣北部,這個普通的鄉村,在歷史上卻是一個存在時間長達近700年的古縣治所,其中以清陽城村為治所的時間約為530年。
河北南部的館陶縣清陽城村
有意思的是,由這個古縣改置、復置、改名而“衍生”出來的縣名有3個之多,目前有1個名字仍在使用,另外2個名字卻是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名得來。
這個縣名為“清淵縣”。
2005年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記載:
清淵縣,古縣名。西漢置,治今河北省館陶縣北清陽城。兩漢屬魏郡,三國魏、晉、北朝屬陽平郡?!顿Y治通鑒》:西晉永嘉元年(307年)“茍晞擊汲桑于東武陽,大破之。桑退保清淵”,即此。北魏移治今山東省冠縣北清水鎮。隋先后屬貝州、清河郡。唐初廢。
而清乾隆版以及民國版《館陶縣志》在“古跡”中也分別有記載:
清陽城,在縣西十里,漢馮異追銅馬賊于此??记嚓枺瑹o城,在馬頭渡正西八里。
清淵故城,在縣西北十三里,漢置縣,屬魏郡,俗曰“清陽城”。漢馮異追銅馬賊于此。
清陽城村,清淵古城
至于“清淵”一名的來歷,酈道元《水經注》云:
……其水(指淇水,過廣宗故城后稱清河)又東過清淵縣故城西,又歷縣之西北為清淵,故縣有清淵之名矣……
清淵縣一般認為是在西漢初年高祖時期所置,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
后趙建平元年(330年)清淵縣改名為臨清縣,并且移治到今河北臨西縣城附近
清康熙12年(1673年)《臨清州志·建置》“沿革”載:
……后趙,建平元年改清泉縣為臨清縣,隸建興郡,州名始此;元魏,復置清淵縣,孝文初又析縣西地置臨清縣……
在這個記載中,“清泉縣”可以認為就是清淵縣,其原因后文來表。
后趙建平元年,在位于今天河北威縣東南部的廣宗故城置建興郡,同時把原本隸陽平郡的清淵縣改為建興郡管轄,并且把治所遷到今天的河北臨西縣城附近,因城臨近上游為淇河的“清河”,而改名為“臨清縣”。
在上述記載中,臨清縣在北魏孝文帝初又置臨清縣,但后趙所置臨清縣何時消失的卻并未交待清楚。
北魏時的清淵縣
關于后趙與北魏所置臨清縣的區別,在民國版《臨清縣志》也有表述:
在今縣治西三十五里倉集鎮東南,土人稱為舊縣集,魏太和二十一年置,又葉氏《續山東考古錄》郡縣圖考定為石趙之臨清城。
《水經注》云:“置臨清縣于水東,自石趙始”,是臨清之名始于石趙,而縣城則在水東,北魏復置清淵縣,至太和二十一年又別置臨清縣于水西,即今之倉集舊縣城,與石趙之臨清并非一地,今其地洼下特甚,有寺俗名“月洼寺”,沿有遺跡可考。
民國《臨清縣志》中對清代地理學家葉圭綬判斷北魏臨清故城又是后趙臨清故城的結論持否定意見,并且還把兩個朝代的故城分別給予了“水東臨清”、“水西臨清”的定義。這個結論甚至還影響到了現代的地理及文史愛好者,他們還曾對“水東”“水西”進行過認真的考證。
其實,如果民國版《臨清縣志》的編撰者如果仔細、慎重斟酌該志中所引用的《水經注》的那句話:“置臨清縣于水東,自石趙始”,會發現葉圭綬所說的是正確的,即后趙和后魏臨清縣治,就是同一地點。
臨清縣置于水東,“自石趙始”,這個始不僅是臨清之名自石趙始,并且臨清縣治所之地也是自“石趙始”。臨清縣治在石趙置于“水東“之后,到之后“臨清縣”省掉消失,然后又在后魏復置臨清縣,治所仍是石趙時臨清縣治。
清康熙《臨清州志》輿圖中有后魏舊城
《水經注》成于后魏晚期,此時臨清已由清淵西部析置而出,因治所仍在后趙時原臨清縣治,所以也就有“自趙石始”一語,假如后魏臨清縣治為新設,也就不必說“自趙石始”了。
整個過程用語言表述下來是這樣的:
后趙建平元年將置于西漢初年的清淵縣治所徙到“水東”,因臨清河,改縣名為臨清縣。后魏初,臨清縣又改回清淵縣,清淵縣治所徙到今天山東省冠縣清水鎮,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又把清淵縣西四十里地析置為臨清縣,縣治仍設在后趙時的臨清縣治所。
臨清縣治到金天會五年(1127年)徙至衛河東岸的曹仁鎮(今臨清市舊縣村),在“后魏舊城”時長約630年。由于影響深遠,明朝《東昌府志》、清康熙《臨清州志》的輿圖中均有這一舊城標注。
明朝《東昌府志》中臨清州輿圖中的后魏舊城
因避唐高祖李淵諱而得來的清泉縣、清水縣,不過這兩個名字有虛有實
先來看清乾隆50年《臨清直隸州志》的“歷代沿革表”的記載:
漢,冀州部,魏郡,清淵縣;
東漢,冀州部,魏郡,清淵縣;
晉,司州部,陽平郡,清泉縣;
后趙,司州部,建興郡,臨清縣;
元魏,司州部,陽平郡,清淵縣;
北齊,司州部,陽平郡,清泉縣;
隋,冀州部,清河郡,臨清縣,清泉縣,沙邱縣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臨清縣的沿革改變十分頻繁,特別是在清淵縣和清泉縣之間更是如此,不過如果您把“清泉縣”看成是“清淵縣”的話,會發現它變化并不是那么復雜了。
的確,“清泉縣”就是一個在事實上并不存在,但是在歷史文獻中卻出現的名字,以至于后人編修志書時,引用了這樣的記載,就發生了這個狀況。
仔細看上述的記載,會發現出現“清泉縣”的朝代,是在晉朝和隋朝之間。這就是出現“清泉縣”的答案,因為這個“清泉縣”的記載是來自于唐朝官修的《晉書》(房玄齡等撰)、《隋書》(魏征等撰),為避唐高祖李淵的諱,在書中均把“清淵縣”載為“清泉縣”。而《魏書》則是由北齊魏收所撰,彼時唐朝還未出現,因此上述記載參考了《魏書》,在元魏時仍然還是“清淵縣”。
說完“清泉縣”,再來看看“清水縣”。
清淵縣于后魏時期由臨清復置,治所也徙到了今天山東冠縣清水鎮。唐朝初年為了避李淵諱,改名為“清水縣”,貞觀初年此縣被廢,其地入冠縣。
清水縣從改名到被撤銷,時間很短,因此很多志書上并未記載,僅在明、清的《山東通志》“冠縣”條有一句話“……貞觀元年毛州廢,省清水縣入……”,但卻沒有交待這個“清水縣”的來歷,所以讓很多人摸不到頭腦。
清水縣被廢后,成為清水鎮,在宋朝《元豐九域志》《金史》中均有記載。
北宋、金朝的清水鎮
清淵縣、臨清縣、清水縣3縣的變遷
漢初,置清淵縣;
后趙,建平元年(330年)清淵縣改為臨清縣,移治到今河北臨西縣城附近;
后魏初,臨清縣復為清淵縣,治所徙到今天山東省冠縣清水鎮。
以后魏于397年得到清淵縣地而復置該縣計算,清淵縣消失近70年。
后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清淵縣西部地復置臨清縣,臨清縣消失100年左右;
唐初,清淵縣改為清水縣,貞觀初廢入冠縣。
以清水鎮為治所的清淵縣存世約220年,而清水縣存世不到10年。
3縣變遷示意圖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