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在三分之二的地方都陷入人口負增長的大背景下,人口競爭從來沒有變得像今天這般激烈。
最近,放出大招的是重慶。
日前,重慶官方公布了《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2024—2027年)》,其中立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flag:
2024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30萬人以上(其中,市外來渝5萬人以上)
2025—2027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年均40萬人以上(其中,市外來渝年均6萬人以上);
4年累計促進150萬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
2023年,重慶常住人口減少超20萬,在目前公布數據的主要城市中,拿下了一個尷尬的“人口減量第一城”的頭銜。
這個計劃的公布,可以說是重慶為此給出的一個“強烈”回應,打翻身仗的雄心呼之欲出。
聯系更長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一行動可謂必然。它對應是這座內陸唯一直轄市,藏不住的“野心”。
01
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城”,重慶其實不缺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重慶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時間里,人口增量達320萬。這一增量,無論從省份看,還是從城市看,都是非常不錯的。
比如,以城市論,可以躋身全國前十;以省份論,排名全國第11位,超過了河北、湖南、湖北等人口大省,基本上和四川相當。
但是,重慶人口結構中有兩個因素值得注意。
一是,老齡化嚴重。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重慶老齡化率已達21.87%,居全國第五位、西部地區第一位;65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總數17.08%,居全國第二位、西部地區第一位。
二是,勞動力資源素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同樣是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重慶市大學文憑人口占比為15.4%,在31省市中排名第15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另外三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居全國前三,幾乎都是重慶的2倍以上。
在這個指標上,重慶的直轄市地位,顯然并未充分體現出來。
另外,2023年,重慶常住人口出現了首次負增長,且超過20萬,不僅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就連以省為單位來看,也僅次于河南、山東、湖南、河北、甘肅,居全國第六。
這意味著重慶人口的規模化優勢也在遭遇挑戰。
同時,相對于大省省會城市,作為內陸直轄市的重慶,在人口資源上天然面臨著一個短板——腹地空間不足。
所以,對重慶來說,加大馬力“搶人”,搶“大學生”,勢在必行。
02
說到“搶大學生”,很多人可能覺得重慶這一招似乎“過時”了。
畢竟,前幾年各地掀起的“搶人大戰”,最初就是從“搶大學生”開始的。
比如,優先對大學畢業生免除落戶門檻。發展到今天,多數地方基本上已經實現對所有人“零門檻”落戶了。
這么看來,重慶是不是后知后覺了?
其實,并不是。
首先,在大城市中,重慶此前的落戶門檻本來就相對不高——對有所有人都是。
其次,重慶“搶大學生”,走的其實是一條差異化路線——先“搶大學”,再“搶大學生”。
早在2017年,重慶就立下“小目標”——到2022年,累計引進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在渝布局。
經過5年多的“瘋狂引智”,應該說重慶完成了既定目標。
去年的數據顯示,重慶已累計與108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啟動建設高端研發機構39家,初步形成高端科技創新資源集聚。
一組數據對比更直觀:
2017年末,重慶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共148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
全年技術市場簽訂成交合同2129項,成交金額121.7億元。
2023年末,重慶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222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
全年技術市場簽訂成交合同11281項,成交金額865.1億元。
同時,重慶的大學生數量也在顯著增加。
2017年末,重慶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65所,研究生招生2.24萬人,在校生5.83萬人。
普通高校本??普猩?2.15萬人,在校生74.69萬人,畢業生19.64萬人。
2023年末,重慶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72所,研究生招生3.62萬人,在校生11.19萬人——研究生招生和在校人數,均基本上較2017年翻番。
普通高校本??普猩?4.85萬人,在校生110.02萬人,畢業生29.94萬人——在校大學生較2017年猛增了35萬以上,正式躋身“百萬大學生城市”之列。
03
正是得益于之前在“搶大學”以及大學生上的成果,現在重慶主打增加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有了更好的基礎。
這其實和之前武漢的“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是異曲同工——當在校大學生足夠多了,提高留存率就變得更加重要。
此次計劃明確,2024-2027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年均40萬人以上,其中,市外來渝年均6萬人以上,也即還是以本地留存為主,這其實非常符合重慶實際情況。
從具體措施看,確實是真金白銀:
對市內外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到重慶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緊缺崗位就業并參保1年以上的,按每人6000元標準給予就業補貼;
首次來渝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可免費入住青年人才驛站,最長不超過14天;
首次在渝創辦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高校畢業生,正常經營并帶動就業,可享受最高每戶8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
甚至,靈活就業群體也納入了招引對象:支持新職業和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每年創造靈活就業崗位5萬個以上。
當然,這對財政狀況并不充裕的重慶來說,是一種考驗。
但“搶大學生”,可以看作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投資。特別對于要實現產業升級的城市來說,這種投資其實基礎性的。
04
如果說高調“搶大學”,“搶大學生”是一條城市軟件升級的明線,那么重慶幾乎同時開啟的,還有一條著力推進產業升級,也即硬件升級的“暗線”。
作為老工業城市,制造業一直是重慶的立身之本。但是,在新的產業浪潮下,重慶也一度面臨規模增長乏力、轉型動能不足的難題。
2017年底,重慶提出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重點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等12個領域打造高端產業集群。
時隔6年,重慶于2023年又再度提出,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其中包括:
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
升級打造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3大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
創新打造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輕合金材料、輕紡、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6大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聚焦未來產業和高成長性產業培育壯大18個“新星”產業集群。
2023年,在第二產業增加值排名上,重慶反超上海、蘇州,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也是前十強城市中,唯一的內陸城市。
不得不說,重慶在產業升級上的勢頭,與過去幾年持續在人力資源上的投入,形成了呼應。
05
作為內陸直轄市,重慶在全國版圖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言而喻的。
在1997年恢復直轄之初,重慶的一個重要使命是要承擔起帶領三峽庫區脫貧的重任。
但現在,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和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重慶所承擔的使命,其實也在“升級”。
不管是打造國家戰略產業備份基地,還是建設內陸高水平開放門戶樞紐,這些都要求重慶要完成包括人才、科創資源、產業結構等軟硬件的全面升級。
或者也可以說,重慶要具備與直轄市和其所承擔的新責任、新功能相匹配的各項高端資源和實力。
另外,還有三個細節,也具有很強的信號意義。
一是,近幾年,重慶領事館數量正在重回“輝煌”,實際開館數量大有劍指領館第三城的架勢。
二是,在跨區域都市圈紛紛面臨“瘦身”的大背景下,重慶卻成功將四川廣安納入都市圈范圍。
與之類似,中心城市擴張普遍受限,重慶卻依然“意外”地實現了主城都市區的擴容,將主城21個區升級到21區+1縣。
三是,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遭遇不確定性,甚至一些基礎設施已被叫停的當下,重慶第二機場建設并未有止步跡象。
將這些信息綜合在一起來看,不得不說,內陸唯一直轄市,正在打開新的想象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