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長,你為什么不去天津糖廠呢?”。
1949年7月,身在北京的毛主席,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給毛主席做了11年飯的炊事員李開文。
當(dāng)?shù)弥铋_文是來向他告別的,毛主席很詫異,李開文雖只是個小小炊事員,但他卻是在1929年就參加革命的老紅軍,以他的資歷,完全可以留下來。
等聽到組織曾讓他去天津糖廠當(dāng)副廠長時,毛主席就更不解了,這個職位很不錯的呀,他為什么非要回老家呢?
見毛主席有疑問,李開文嘿嘿一笑:“天津糖廠的糖再甜,也沒有家鄉(xiāng)的水甜!”。
一句話,就讓毛主席恍然大悟,原來,他這是想家了啊。
李開文還告訴毛主席,他現(xiàn)在認(rèn)識1206個字了,比起以往,長進(jìn)了不少,但他心里卻十分清楚,自己絕不是當(dāng)廠長的料,因為天津的這個糖廠,有一千多號人,比一個團(tuán)的人還多。
對于李開文的決定,毛主席表示尊重,囑咐他回去大別山,一定要常給他寫信,而且時刻要記得,自己是從中央出來的!
告別毛主席,李開文就馬不停蹄的往家鄉(xiāng)趕,他很急,非常急,自從1932年秋天,跟著紅軍離開大別山,已經(jīng)過去整整17年啦,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兒是否還活著。
踏進(jìn)大別山,看著熟悉又陌生的山路,他感覺自己的腳步,都輕盈了不少,可等他進(jìn)了村子,卻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的家不見了,只剩下一座簡陋不堪的茅草棚。
推門而入,他看到了一個頭發(fā)花白,滿臉溝壑的老人,雖時隔多年,但他依舊一眼就認(rèn)出,這是自己的弟弟李開香。
然而,弟弟卻沒認(rèn)出他,還問他找誰,李開文見狀, 哽咽道:“我是開文,你不認(rèn)得了?”。
聞言,李開香仔仔細(xì)細(xì)打量了他大半晌,驚喜的抱住李開文,開心道:“真的是你,你真的回來啦!”。
兄弟二人相擁而泣,良久才分開,李開香問弟弟:“咱原來的家呢?我老婆孩子哪里去了?”。
聽哥哥提起嫂子,李開文嘆息一聲:“嫂子等了你10年,以為你不在了,她改嫁了!”。
這話如同晴天霹靂,讓李開文呆立當(dāng)場,弟弟接下來的話,更讓他心痛。
原來,在他跟著紅軍離開后,白色恐怖便席卷而來,那些人進(jìn)村子后,只要當(dāng)過紅軍的人家,房子都被燒了,不僅如此,還四處追殺紅軍家屬。
為了躲避追殺,李開文的妻子張氏,帶著年僅8歲的兒子李錦旭和尚在襁褓的一對雙胞胎在山林里東躲西藏不敢回村。
那年冬天,張氏是帶著兩個孩子,在野外的山洞中度過的,沒吃沒喝,張氏沒有一滴奶,眼睜睜的看著一對雙胞胎餓死在自己懷里。
聽到這里,李開文已是淚如雨下,是他對不起自己的妻兒,是他害得他們遭了這么多罪,他無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張氏,她一個裹著小腳的女人,是如何度過那段黑暗的日子。
白色恐怖過后,張氏帶著孩子回了村,可當(dāng)時的他們,連個住處都沒有了。
張氏一直堅信,李開文會活著回來,就一個人帶著兒子苦苦等待,這一等就是10年。
可10年時間,李開文都是了無音訊,沒有一點消息傳回來,最后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她只能帶著兒子無奈改嫁。
張氏改嫁的這個人,人性還不錯,對張氏母子也很好,但可惜,二人成婚沒幾年,他便一病不起,離開了人世……
當(dāng)天晚上,李開文跟弟弟李開香擠在家里的破床上,聊了很多事情,直到弟弟沉沉睡去。
弟弟睡著后,奔波了數(shù)天的李開文卻毫無睡意,他在思索,思索怎么怎么把自己的前妻和兒子接回家!
對于妻子改嫁的事情,他一點都不怪罪,因為,她經(jīng)歷的這些苦難,全是他造成的!
李開文是安徽六安金寨縣槐樹灣鄉(xiāng)人,出身貧寒農(nóng)家,因為家貧,他一天學(xué)都沒上過,從記事起,就跟著爹娘在土里刨食。
16歲時,為了多掙幾個錢,他去了磚窯當(dāng)苦力,干的那是牛馬活,每天都累的精疲力竭才回家。
靠著苦干,李開文不僅攢下了老婆本,娶了妻子張氏,還讓他練就了一副鐵腳板。
金寨,是我國紅色革命的發(fā)源地之一,早在上世紀(jì)20年代后期,李開文就參加了農(nóng)協(xié)會,后來又當(dāng)了赤衛(wèi)隊隊員,但他真正參加紅軍,是在1929年“六霍起義”之后,那時的他已經(jīng)32歲了。
因為年紀(jì)大,沒文化,參加革命后,李開文沒有扛槍上戰(zhàn)場,而是進(jìn)了擔(dān)架隊,負(fù)責(zé)在戰(zhàn)場上抬傷員。
李開文別的優(yōu)點沒有,就是耐力好,他可以擔(dān)著上百斤的擔(dān)子,一天走上百里山路,靠著這份牛一樣的耐力,沒多長時間,他便當(dāng)了擔(dān)架隊班長。
1932年6月,蔣介石對鄂豫皖展開第四次圍剿,并很快攻占大別山根據(jù)地中心新集、金家寨。
1932年8月,鄂豫皖根據(jù)地的紅軍被逼無奈,只能向西轉(zhuǎn)移,具體去哪里,像李開文這樣的小兵是不知道的,但此時的李開文,已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他想都不想就決定跟著紅軍離開!
好巧不巧,隊伍的行進(jìn)路線,正好經(jīng)過他們村,看著近在咫尺的家,他沒有回家看一眼妻子、兒子和剛剛出生16天的一對雙胞胎孩子。
因為他害怕老婆的眼淚,害怕她一哭,自己就走不了了,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么多紅軍過路,他8歲的兒子李錦旭竟然一眼就看到了隊伍中的他,邊跑邊哭,就朝他這邊追來。
李開文見狀,忙加快腳步,裝作沒聽見,可兒子還是追了上來,抱著他的腿哭道:“爸,媽媽天天念著你,等你回家呢!”。
兒子的話,讓他心頭一痛,但他卻不敢跟兒子說話,因為他怕自己一開口,心就軟了,于是,他一腳踢開兒子,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即便時隔多年,他依舊記得兒子坐在地上,呆愣愣的眼神。
西行的路上,也有無數(shù)敵人等著他們,鄂豫皖的紅軍,是殺出的一條血路,身在擔(dān)架隊的李開文,只要槍聲一響,就會和戰(zhàn)友們一起盯著戰(zhàn)場,哪個戰(zhàn)士倒下,他們就會立即沖過去,將人抬走。
就在不斷的激戰(zhàn)中,他們翻越崇山峻嶺,走了三千多里路,來到了川北。
在川北,李開文他們遭到了敵機(jī)轟炸,數(shù)十枚炸彈落在了擔(dān)架隊,一時之間血肉橫飛,李開文也被炸起的泥土掩埋。
等同志們把他刨出來,他已經(jīng)氣若游絲,幸虧炊事班的一位同志,端來半碗米湯喂給他,他才活了過來。
這次轟炸,李開文的兩只耳朵被炸聾,聽力嚴(yán)重下降,傷好后,他被安排送進(jìn)了炊事班,當(dāng)了伙夫。
在炊事班,李開文輕松的日子沒過多久,便開始發(fā)愁了,因為部隊又開始長征,進(jìn)了草地了,而且嚴(yán)重缺糧,沒米下鍋!
為了讓戰(zhàn)士們果腹,李開文是想盡了辦法,馬苦菜、野草、皮帶,但凡能煮進(jìn)鍋里的,李開文他們這些炊事員炊事員都煮進(jìn)鍋里了,可即便如此,還有許多同志,倒在了草地里……
1935年,陜北會師后,李開文被調(diào)入了中央紅軍,不久又被派往延安,直接被分配到中央組織的炊事班當(dāng)班長,給毛主席、周恩來、陳云、李富春等人做飯。
得到這個任命,李開文很驚訝也很忐忑,因為他怕照顧不好首長們的飲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平易近人的人,在伙食上,也沒有什么特殊要求。
在給毛主席當(dāng)炊事員的11年里,李開文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在1942年的大生產(chǎn)運動中,他除了做飯,還一天給戰(zhàn)士們編7雙草鞋,并且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
因為表現(xiàn)出色,被評為陜甘寧邊區(qū)的生產(chǎn)英雄,毛主席親自把一塊白布毛邊的獎狀頒發(fā)給他。
第二件是單槍匹馬闖延安的監(jiān)獄。
當(dāng)時,在組織部的食堂,有一個名叫殷道山的人,是李開文的大別山老鄉(xiāng),為人老實巴交,每日只知埋頭干活。
一次,他給一個什么什么的秘書打飯,這個秘書覺得打少了,就罵罵咧咧,殷道山氣不過還了兩句,結(jié)果就因為這點小事兒被抓了。
李開文聽后很是惱火,他抱著一塊石頭,就砸了鎖,把人放了出來。
毛主席聽說此事后,不僅沒怪罪李開文,還夸他干的好。
第三件事情是在1947年3月,胡宗南攻打延安,毛主席率部撤離的路上。
當(dāng)時天寒地凍,黃土高原一片肅殺,眼看毛主席、周總理一天天消瘦,李開文卻找不到一點綠菜,這讓他心急如焚。
某個夜里,愁的睡不著的李開文一骨碌爬起來,悄悄叫了兩個身強(qiáng)體壯的小戰(zhàn)士,就溜出了營地,帶著他們直奔延安。
一晚上,他們來回六十里,在延安的一個窯洞里,帶出了李開文走之前藏好的大量臘肉、臘鵝、咸魚等等食材,等他們返回營地的時候,天才剛剛魚肚白。
這天早上,毛主席發(fā)現(xiàn)了碗里的肉菜,立馬感覺不對,叫來李開文問話,李開文笑著說,自己連夜回了趟延安。
這讓毛主席大驚,埋怨李開文不該以身犯險,但毛主席卻接受了他的好意,招呼大家好好吃,吃飽了有勁兒,爭取一年時間收復(fù)延安!
延安收復(fù)后,毛主席去了河北西柏坡,李開文沒有跟著去,因為組織安排他去中央干部文化學(xué)校學(xué)習(xí)。
在中央干部學(xué)習(xí),已經(jīng)51歲的李開文,是硬著頭皮學(xué),拿慣了勺子的手,卻征服不了一支輕飄飄的筆。
為了不辜負(fù)組織對他的期望,他在上課的時候,硬逼著自己聽,逼著自己認(rèn)字。
一個50多歲的人,半年時間能認(rèn)識1200多個字,還能看報,能寫點簡單的東西,他付出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從學(xué)校畢業(yè),他被分配去天津糖廠當(dāng)廠長,但李開文卻拒絕了,因為他想回家,想去陪伴分別17年的妻兒,這才有了文章開頭,跟毛主席告別的一幕。
回了家鄉(xiāng),但妻子卻改嫁了,而他的第二任丈夫又死了,自己該怎么做?
思索大半夜,李開文心里有了答案——那就是把她接回來,讓她有一個安穩(wěn)的晚年!
第二天,弟弟李開香醒來,李開文就跟他說了自己的決定。
李開香聽后大吃一驚,張氏再婚,就等于背叛了李開文,自己哥哥還要接她回家?自己的哥哥是從毛主席身邊回來的人,什么樣的找不下,何必再找她?
對于弟弟的看法,李開文很不認(rèn)同,他說:“你就不該這樣想你嫂子,你嫂子改嫁,是因為我先對不起她!”。
說罷,李開文就出了門,去離他們村30里外的一個村子,去尋找妻子。
到地方后,李開文離得老遠(yuǎn),便看到半山坡上,一個小腳女人提著籃子,一搖一擺的往前走。
當(dāng)認(rèn)清這就是自己的妻子張氏,李開文立馬追過去。
當(dāng)張氏看到李開文,是吃驚不已,她一步?jīng)]站穩(wěn),竟然摔倒在地,爬起來后,也沒跟李開文說話,便跌跌撞撞的往家跑。
跟著張氏去了她家,無論李開文怎么敲門,張氏都不開,在屋里哭著說對不起他,沒臉再見他,讓他走吧!
張氏的哭聲,讓李開文鼻子一酸,也掉下淚來,他在門外說:“我那年走的時候,你才剛生孩子,我欠你的太多了,你改嫁我不怪你,這次來,就是接你回家的。”。
聽李開文如此說,屋里的張氏哭的更厲害了:“你走吧,你走吧,我不耽誤你,你還是再去找一個女人,好好過你的日子吧!”。
“要找我在部隊就找了,何必回來大別山呢?我回來,就是來還你和孩子的情的……”。
這一次,李開文沒能敲開張氏的門,無奈,他只能先離開。
在回家的路上,家鄉(xiāng)的響山寺,變成了糧站,這讓他眼前一亮,寺里有很多空房子,若是能在這里工作,就有房子住了,也可以把張氏接過來。
回去后,他就去了趟六安,跟六安地委的同志們說自己要當(dāng)響山寺糧食站的站長。
事情辦妥后,李開文再次去找張氏,一趟不成,就兩趟、三趟,在跑了足足七八趟后,張氏終于被他的誠意感動,帶著兒子李錦旭,跟著他住進(jìn)了響山寺。
時隔17年,終于跟妻兒團(tuán)聚,李開文激動的是眼淚直流……
1956年,李開文成了當(dāng)?shù)氐膭趧幽7叮⑹苎巴本﹨⒓哟髸飨弥麃恚⒓磁扇送ㄖ_完會來他家里吃飯。
當(dāng)?shù)弥拮悠歧R重圓,毛主席開心的笑了,見他衣著單薄,還送了他一件皮大衣,一雙毛皮鞋。
在糧食站站長的位置上,李開文干了好多年,即便后來離休,他也沒閑著,想盡辦法為家鄉(xiāng)辦實事,辦好事。
1970年,李開文的妻子張氏離世了,能在后半生再與李開文再過20年,張氏覺得自己很幸福,臨終前,她拉著李開文的手說道:“我這輩子值了,沒白活……”。
張氏離世后,李開文心情極為低落,70多歲的他,變得沉默寡言,孤孤單單。
見李開文這幅模樣,就有好心人上門給他說親,李開文本沒有再娶的意思,可他年紀(jì)大了,兒孫們又忙,確實需要人照顧,再加上盛情難卻,他開始了第二段婚姻。
第二次結(jié)婚,李開文娶的是一位40多歲,守了寡的教師,可惜,這位女教師命短,跟李開文過了沒3年,也撒手人寰了。
女教師去世后,他每天依舊如往常那樣干活、勞動。
1975年,一位副縣長來響山寺看望李開文,見他孤苦伶仃,便介紹一位女人。
對此,李開文是拒絕的,但這位縣長一再聲明,只是找個人照顧他,李開文實在不好推脫,只能答應(yīng)。
這個女人同樣40來歲,精明強(qiáng)干,手腳麻利,更關(guān)鍵的是很懂李開文的心,二人相處沒多久,李開文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段婚姻。
在她的照顧下,李開文生活的很好,直到1992年離開人世,享年92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