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東佛山市順德區開展了一場全區范圍的愛國衛生運動,重點清除蚊蟲滋生地的積水。
因白紋伊蚊(即我們熟知的花蚊子)已在當地傳播并引發基孔肯雅熱,個人感染風險持續上升。
截至7月22日,佛山市已有5個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195例。
而對于愛招蚊子的人來說,這種風險更大——為何每次出門,別人安然無恙,自己卻像掛了“蚊子免費自助餐”的牌子?
科學證明,蚊子選擇“下嘴對象”時有明確偏好:它們通過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定位飛近,再“品鑒”身體散發的氣味——這些氣味可能來自自身代謝,也可能是皮膚表面細菌的代謝產物。
為何同樣是人,有人對蚊子來說像“香奈兒五號”,有人卻像穿了“隱身斗篷”?
關鍵原因之一是遺傳。倫敦一項雙胞胎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對蚊子的吸引力幾乎一致,異卵雙胞胎則差異顯著。這說明“招不招蚊子”的氣味密碼可能藏在獨特的DNA里。
科學家測算,被咬的遺傳度約為60%-80%——這意味著“是否是蚊子的‘心頭好’”受遺傳影響的程度與身高、智力相當,但遺傳只是基礎。
真正決定你是否是“香餑餑”的,是皮膚表面看不見的微生物。研究發現,皮膚上的微生物越單一、數量越多,越容易被蚊子“聞香識人”(類似用一鍋大骨湯只熬一種香料,氣味沖鼻,蚊子聞之即來);若微生物種類多、彼此抑制,反而會掩蓋招蚊子的關鍵氣味。
此外,蚊子并非單純“愛臭”,它們有獨特的化學語言——如辛醛、辛烯醇等揮發物,有人天生釋放得多,有人則少。
值得注意的是,懷孕女性因體溫升高、呼吸頻率加快、激素水平變化等,會釋放更多花蚊子鐘愛的信號,而這正是登革熱傳播中花蚊子最活躍追蹤的目標。
所以,若你總被咬得最慘,不必自責,更非“血甜”——可能從基因到微生物、從氣味到代謝,你都精準踩中了花蚊子的“審美點”。
不過說到底,我們的目標是防病,不是“賣慘”。易招蚊體質的朋友可采取更有針對性的防蚊策略即便你是蚊子的“心頭好”,也能靠科學手段反客為主。
基孔肯雅熱襲來,建議:1不去,2不穿,3要做。
1不去疫情嚴重的地方,2戶外運動不穿深色衣物和潮濕悶熱的衣物,3家里要使用蚊帳、清理家庭周邊環境、隨時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最后提醒:別忘了清理花盆積水、下水道口、家中陰濕角落——這些地方可能藏著數百只等待孵化的花蚊子。動手從源頭切斷它們的“溫床”,才是最靠譜的全員防線!
這次基孔肯雅熱襲來,大家要做好防護,不能馬虎大意,你是“蚊子收割機”還是“蚊子絕緣體”?歡迎留言分享你和蚊子的愛恨情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