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世界送別的信號。
一
1988年,因一張黃金寶圖,十萬淘金人涌向昆侖山南麓。
那是一張比例為三十萬分之一的簡陋地圖,上面標有戈壁大漠、雪山暗河,長達一千五百公里路線的終點是可可西里。
傳聞中,那里黃金覆滿河床,大顆如蠶豆,小顆如沙礫。
隔年5月,上萬淘金人向可可西里進發,因暴雪困在青藏公路1017公里以西峽谷,當地動用直升機救援,最終仍有42人死亡。
慘劇并未打消黃金熱潮,那年大江南北,荒山河床,到處有赤膊淘金的人,黃金有最強魔力。
北京菜百金鐲一夜賣空,武漢商店柜臺擠塌,只能在后院擺攤賣黃金,限賣三天。
上海阿姨動員全家:丈夫去華聯搶洗衣機,兒子去淮海路搶錄像機,兒媳婦去一百搶羽絨服。
她自己任務最重,去豫園搶金首飾,“務必要買到,錢已經不值錢了”。
多年后,《繁花》復刻當年的黃金魅影,夜總會老板娘滿手金戒指,炫耀說“黃貨壓邪!懂伐!”
在深圳,連通香港的中英街,成為黃金舞臺。1988年,街上激增金店百余家,最多時一天開業3家,“一開門,都是來搶的,每天都賣光”。
1988年5月至10月,5個月間,中英街賣出黃金飾品5噸,金額6.5億港元。
黃金狂潮最終衍生罪案。1991年,賊王葉繼歡亮相,他和同黨背著AK47,一天連搶五家金鋪,只搶黃金,總價千萬。
那些年的黃金魔力,源自人心的焦躁不安。不安背后,是計劃和市場的博弈,是新舊兩個世界的交錯。
1988年是物價闖關之年,全年物價上漲18.5%,居民取空銀行現鈔,用搶購尋找安全感。
黃金列在搶購名單第一行,當年其實無物不搶。
廣州姑娘扛回家10箱洗衣粉,濟南市民用板車拉回100公斤鹽,北京教師去商店晚了,只搶到200盒火柴和能喝一年的醬油。
搶到最后,北京手紙緊張,每人每月限購一卷。
搶購風潮一路蔓延到烏魯木齊,商店貨架被買空,有人提前買多臺電視,給年幼女兒們當將來嫁妝。
精明的上海人找到了觀察風向的竅門。只要上海體育館門前停滿汽車,就是在開大會,將有新政策,第二天就會漲價。
搶購黃金的焦慮延續至1992年,隨著開往南方的專列消解。
南風徐來,新秩序建立,黃金潮消退。無需搶購黃金,新世界有大把黃金機會。
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92年商品房改革,93年公司法頒布,山海廣闊,千金散盡還復來。
在廣東徐聞海安港,十萬人才闖海南。汽笛長鳴,渡輪越海,波浪都是新的。
二
黃金潮再來,已是2013年五一。南京太平南路金店被搶購一空,經理汗流浹背,“以前都問打不打折,現在都問有沒有貨”。
寶慶銀樓的店長,坐飛機從深圳空運70公斤黃金救急,“賣得太快,物流跟不上”。
瑕疵金鐲被買走,櫥窗模特項鏈被買空,金飾斷貨后,南京人改買金條,排隊過程中,金價幾步一漲。
當年4月,福建10天售出黃金30噸,杭州進金店要領號,深圳水貝珠寶街,金店被買到缺貨歇業。
熱潮蔓延至香港,當年五一,赴港游客激增45%,目標多為金行,周生生柜臺已空,周大福人滿為患,有深圳女孩受訪稱,“右腿被擠得內出血”。
港媒稱假期前3天,香港就賣出黃金9噸,游客走后一金難求,“連金粒都被掃走”。
最后,香港議員都在立法會上向特首吐槽:
“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娶兒媳婦買不到龍鳳手鐲,都賣完了,(內地)這么有錢?買少點龍鳳鐲子啦!讓我們兒子結婚也有龍鳳鐲用啊!”
這輪金潮的主力是中國大媽,體量之大出手之迅,震驚華爾街。《華爾街日報》還為此專創了英文單詞“Dama”。
2013年原本金價低迷,金融大鱷組團做空,然而中國大媽一個月豪購黃金300噸,改變大勢。當年4月,高盛等財團退出做空黃金。
那年五一,《新聞1+1》直播中,人最多地點前三位:景區、車站、金店。大媽們擠在柜臺前,無視漲跌,掃蕩一切。
金潮的背后,同樣是新舊世界交錯帶來的不安,只是不安的主題,換為投資焦慮。
2013年正是節點之年,傳統互聯網故事行進尾聲,大宗商品周期輪轉,普通人困惑投資去向。
《新聞1+1》中,白巖松說,中國大媽搶黃金有兩個中國式理由,第一是樓市限購,第二是股市低迷:
搶鹽是生活焦慮,搶黃金是投資焦慮,需要用政策激活這巨大的消費能力。
那年五一,北京二手房僅簽約5212套,中介過了一個清冷的假期,然而隔年故事便再不相同。
2014年9月,樓市松綁,限購取消,多地大工程開工,北上廣深四城土地出讓金逼近5000億,一片紅火景象。
股市輪轉更早到來,當年6月,多重政策利好下,牛市啟動,年底時,上證指數全年大漲52.87%,成全球股市之冠。
那年還是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的任澤平,在研報中激情寫道:
“5年來,一只大熊橫在通往牛市的路口,吞噬著眾生的財富,大家徒喚奈何……手握改革利劍,破舊立新,將開啟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5000點不是夢”。
他在引子中用了《智取威虎山》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氣沖宵漢。
除卻巫山不是云。金店回歸如常,購金不再盛行。
廣場舞大媽們轉為組團炒股,新愛好是帶著水果去交易所看盤。
三
2024年開年,黃金潮升溫,上海有金店一天賣出1000多根生肖金條,杭州萬象城給金飾編繩要排隊兩小時。
4月,多家知名金飾取消了門店所有優惠,門前紅牌聯動國際金價,數字一天一改。
深圳水貝再次紅火,開始堵車,有工廠員工說,很多人開始成袋買黃金,街上多了很多黃金主播和黃金代購。
最新視頻中,水貝街頭人流已如春運,柜臺上趴滿買手,有黃金供應商說,他們去采購黃金,也要快跑入場:
“只留給我們十幾分鐘時間去選貨,要不要馬上定,否則就被別人選走了”
這輪金潮主角不再是大媽,而換成了年輕人。調查報告中,64%受訪年輕人,將購買金飾,視為自我獎勵。
社交媒體上,“金價”、“金條”、“古法”頻上熱搜,有95后撰寫攻略:怎樣去水貝買黃金,才能裝得不像散客。
疫情時的求穩謹慎,延展成黃金偏愛,積攢出的金豆和金條,能帶來寶貴的安全感。
太原金店店長稱,去年開始,許多年輕人便成熟客,買的多是1克左右的金豆,裝入許愿瓶。
小紅書上,《潛伏》里謝若林的名句再成經典:
“現在有兩根金條擺在這,你告訴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齷齪的?”
黃金直播間里,主播們拿著噴火槍和鉗子,從細小金條上,切出小塊,夾成金豆,擺放成列,循環放著洗腦歌謠。
蹲守的女生們,自嘲為“貸款姐妹”。黃金如有魅惑,讓她們一邊喊著出坑,一邊掏空錢包。
自嘲中,這一屆年輕人說,買黃金不是因為富,而是因為窮,“黃金是唯一看得見希望的投資目標。”
學者許紀霖說,當下年輕人不再激進冒險,而變得保守穩妥,“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里,年輕人特別想要一種確定性,要追求自己的安全感”。
這是一代人追尋的避險。周期的輪轉,遠天的戰火,變化猝不及防,金潮折射著內心。
然而,參照歷史,金潮同樣是信號。舊日世界終要告別,新秩序即將建立。
每一輪金價暴漲都是周期拐點,潛水艇或已觸達海底,開始上浮。
沒有天氣預報的洪荒年代,古人依賴祈雨。
大雨來前總有預兆,香燭火光忽盛,平空隱有悶雷,大風掠過檐角。
預兆已現,等風雨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