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00后整頓職場,開始反抗加班、職場PUA等行徑,一些民企大廠的壓榨行為引起了打工人的強烈反彈,國央企成了很多人想象中“輕松、穩定”的天堂。在我看來,大廠也有大廠的就業優勢:
1、大廠雖然壓榨人才,但優秀的大廠,還是一分付出一分收獲。譬如著名的菊廠、鵝廠、阿里,這些大廠雖然以996、007聞名,但收入也高,很多寒門學子的員工,短短幾年的收入就足以改變一家人的命運。此外優秀民企有一套相對公平客觀的工作評價機制,什么時候該加薪什么時候該升職可預期,不似部分國企的“人治”。
2、在大廠,時時在市場化的熔爐中錘煉,個人能力的成長會很快。民企大廠沒有國央企的強大背景,一切靠自己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來。需要時刻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對變幻不定的用戶喜好、應對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也因此更容易培養出對市場的敏感度、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捕捉。這些能力對于個人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在正常的市場化的職場生態中也會更有優勢。
而國企,都說民企最會壓榨人才,而國企最會浪費人才。深以為是。
1、國央企有平臺優勢,不缺人才。中國人對“體制”的天然崇拜讓很多人對國央企趨之若鶩,經濟不景氣、就業市場動蕩更強化了國央企的優勢。因此國央企招人的門檻一再提高,動輒985/211、清北復交、國內外一線企業工作經驗,優秀的人才并不稀缺。也因此導致了很多有能力、有學歷的人才寫報告走流程打雜、坐”冷板凳”的現象出現。譬如我朋友單位就有民企的集團總工級別跳過來當部門副手,還一直得不到重用的。
2、國央企不是“以能力論英雄”,背后有更加復雜的用人規則。首先就是是否是“自己人”,自己人才能更好地執行自己的指令、理解自己的意志,做到“上下同欲”,這個懂的都懂。其次是情商,包括但不限于抱大腿的能力、匯報展現自己的能力、讓領導開心的能力,團結群眾的能力,等等;最后才是個人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素質。另外用人往往還涉及到上級的博弈、權力分配...等等。除了少部分技術門檻高、專業能力要求高的崗位,概莫能外。
3、國央企不是用人者自己的企業,“能否創造效益”不是用人者最關心的事。民企老板需要在市場中搏殺,誰能替自己創造效益、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就用誰,而國央企不屬于用人者自己所有,效益再好自己所得也只有那么多,所以沒有動力“以效益為導向”,而是更多地講究服從性。國央企不需要員工有多少個性,執行好上級指令、當好龐大機器上大大小小的“螺絲釘”即可,因此,有能力、有個性的人才在國央企往往是過得最憋屈的。
4、(部分)國央企不需要“創業”,更需要“守業”型人才。很多國央企有現成的市場和資源,不需要自己去開拓業務和市場,更多地只需要把現有業務做好就能吃飽吃好,因此“安全、求穩”成了國央企的第一導向。所以你可以看到風控、審計部門在很多民企形同虛設,而在國央企則是手攬大權,有極高的地位和話語權。
最近有不少讀者找我傾訴
自己在國央企遭遇的不公待遇,
交談下來發現,很多人都很優秀、很有能力,
奈何在所在的國央企得不到發揮,
因此頗有郁郁不得志之感。
不禁感慨:雖然都說民企最會壓榨人才,
而國央企,則是最會浪費人才。
前幾年市場經濟熱火朝天,
人才在民企有更好的機會,
因此都不愿意去國企“混吃等死”,
這兩年國企熱,國央企招人門檻越來越高,
動輒985/211、清北復交,
但除了一些高技術要求的崗位,
其他的人才都在做什么呢?
以我朋友單位為例:
除了一些專業能力要求高的崗位,
其他的人才照例是國央企三件套:
開會、走流程、寫報告。
看著這些年輕的面孔,不禁感慨:
在國央企待上五年、十年,他們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