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有請時任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先生曾聽他師叔齊白石四子-齊良遲這樣說道:父親刻圖章,常用昌化石、青田石、壽山石、田黃石、凍石、雞血石。他說,早年在他還是個雕花匠的時候,曾去求一個當地有名的人刻方圖章,不料人家很是傲慢。父親想,人家刻得,我為什么刻不得?學!后來到底刻出了眉目了。
▲齊白石篆刻作品《八硯樓》·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父親刻圖章,當然也有一個熟練的過程,這是我多年在他身邊體會出來的。他刻圖章之前的準備工作,往往都是由我來做。先把刀、刷和印圖本、細砂紙準備出來,父親每刻完一個章,就交給我說:“你打個樣子我看一看。”我就把他刻好的圖章,在水盂兒里蘸一下,這樣,那層薄薄的墨跡就濕了。
▲齊白石篆刻作品《借山翁》·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我用廢宣紙把墨跡擦去,再用小牙刷橫豎反復刷。刷得非常干凈,然后,沾上印色,打一個樣子出來,給我父親看。父親邊看打出來的樣子,邊修改幾下筆劃。差不多每方圖章都要有一點小的加工。日子久了,父親每次刻出的印,修改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又過了一段時間,父親自己就說:“現在是刻好了,一次刻得就要得了。有一次,他刻了 一方“寄萍堂”的章子,把“寄”字的立刀一豎勾,寫成正的了,這樣一印出來,那立刀就成反的了。可是父親居然沒有改,也沒有重刻。因為他覺得這方“寄萍堂”的圖章刀法不錯,用得也挺稱心,反就反著用了。
▲齊白石篆刻作品《寄萍堂》·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所以,他現在有些畫上“寄萍堂”的印中的“寄”字,都是反的一勾。從這里我又悟出了一個道理:一筆一劃固然重要,它是構成整個圖章的基本因素,但是,局部的筆劃又不等于藝術構思的整體,只要整體藝術效果好,可以允許存在個別的瑕疵。父親之所以喜歡這方圖章,已經不是著眼于個別的筆劃,而是對整個刀法和構圖感到滿意了。從這里,也看出了他的創作思想和鑒賞態度。(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