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不是“勞動節”(千真萬確)
授權轉自:先知書店聞道不分朝夕
怪了,說“五一”不是“勞動節”,那是什么呢?
是“勞動者節”。沒錯,“五一”是勞動者的節日。
就像“三八”是“婦女節”,即婦女們的節日,“婦女”是名詞;又如“五四”是“青年節”,即青年們的節日,“青年”是名詞。而“勞動”是動詞,“勞動者”才是名詞;勞動者才有資格過節,“勞動”過什么節?所以“五一”不是“勞動節”,而是“勞動者節”。
也許您要指責我咬文嚼字,但我不同意這個指責。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所以他老人家的意思就是,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先“正名分”,否則民眾就不知道該怎么辦。
所以我們有必要為這個五一節“正名”。如果明確“五一”是勞動者的節日,那么勞動者就有資格享受這個節日——我有休息的權利,我有不加班的權利,我有在節日期間不勞動的權利……
而如果是“勞動節”,那么對不起,你是主人翁,你必須顧全大局,勞動光榮,加班快樂……
但殊不知,這個“勞動者節”之所以被設立,它本身就是為了反“勞動”,為了維護勞動者的福利和權利的——當然這個打引號的“勞動”,是特指不人道、不合理的勞動及其制度。
而這,本身就是由“五一節”的來源所決定的。
1886年5月1日,美國2萬多家企業的35萬名工人停工上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制。為紀念這一偉大的工人運動、勞工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889年,國際工人組織將每年的5月1日被確定為國際勞動節——準確地說,是國際勞動者節。
所以,享受生活,才符合勞動節的本意;拒絕加班,才是對勞動節最大的尊重。西方國家早已實行8小時工作制,有些國家甚至已經實行起了6小時乃至4小時工作制。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不“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西方資本家們怎么賺取利潤呢?
事實上,關于“勞動”,以及和勞動直接相關的“財富”等看似淺顯的概念,在人們的認知中,一直就存在著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
現代資本主義分工下,“弱女子”也可以造炮彈
錯誤認識一: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
“勞動創造人”理論,其實早就被證明是錯的了。所有的動物都要覓食,這就是勞動。但從古到今,沒見過哪只猴子或老虎變成人。
創造人的不是勞動,而是理性。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懂得分工合作,懂得建立規則。為了實現更高效的交換,人類創造了貨幣符號。為了維持長治久安的公正規則,人類創造了政府。
這種強大的虛構能力(理性),是其他動物都不具備的。所以一只猴子哪怕辛苦勞動億萬年,也不可能變成人。
錯誤認識二:愛勞動是人類的天性
人類的絕大多數勞動,都是被生活所迫。如果吃穿不愁,什么都是現成的,極少有人愿意出力受累去勞動。
黃宗羲就說過,“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意即好逸惡勞是人之常情,更是人的本性。
而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是為了讓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好地享受生活。各種機器都是人們為了減輕甚至免除勞動而創造出來,所以“文明是懶人發明的”,“懶”才是人類的天性,愛勞動不是。
機械的運用,可以讓人很輕松地完成以前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
錯誤認識三:企業家靠奸詐和剝削不勞而獲
“老板或者商人,很少參加勞動,但卻賺錢最多,因為他們奸詐,剝削勞動者。”這一錯誤觀念自兩千年前的重農抑商時代就有了,并延續至今。
事實上,沒有企業家,就不會有企業的建立,無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他們連勞動的機會都沒有。而企業家發現市場需求、配置各種資源、組織生產和銷售……是更高級的勞動。
正是因為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和智慧,是多數人所不具備的,而企業家的獲得高收入,就是市場支付給他們的報酬。
正如張維迎教授所說:企業家是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是技術創新、財富創造的先驅,市場上所有的人都要搭他們的便車。
大量企業倒閉的結果,是大量工人失業、挨餓,甚至無家可歸
錯誤認識四:“投機取巧”地賺錢不道德
市場中,很多人不親自參與生產,僅僅依靠資本運作就能賺取高額利潤。這種看起來空手套利的“投機取巧”,被很多人看作不道德。其實,這是對金融的誤解。
且不說“投機取巧”也是一種勞動,而在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行為,不但可使投資者獲利,同時也為社會財富的積累作出了貢獻。畢竟智力才是最高的成本,經濟學家滕泰將它稱作“軟價值”。
傳統時代,我們的財富觀更多是一種“物質財富觀”,與之對應的是硬價值——即我們只看重那些由簡單勞動創造出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而忽略了軟價值,那些靠智慧,而非簡單勞動創造的財富。
1920年代福特汽車廠在生產T型車,由于采用了裝配流水線,1925年達
1920年代福特汽車廠在生產T型車,由于采用了裝配流水線,1925年達到每10秒鐘生產一輛車
錯誤認識五:貧窮是因為不夠勤勞
勤勞致富,這句話幾乎已經成為公理了,但卻經不起推敲。
農民勤勞,民工勤勞,清潔工人勤勞,但你見這些人中有真正的富翁嗎?為什么勤勞并不必然致富呢?
創造財富靠的是人的智慧,而人和人的智慧是有差異的,因此不同的人,其財富有多有少很正常。
而成天沒命的勞作,沒有思考的時間,所以從事簡單勞動的人們思考能力自然會比較低下……如此就更不可能致富了。
過于繁重的勞動,只會讓勞動者本身失去創造更大財富的可能
今天我們雖已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但是以上流行于上一個世紀甚至更為久遠的錯誤“勞動觀”和“財富觀”,仍然大行其道。這些觀念將幾乎所有的貧富問題都歸結到“資本主義”頭上,卻對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經濟成就視而不見,這是非常可悲的。
決定一個人的行動,不是利益;決定社會行動的,也不是權力,而是我們擁有怎樣的觀念。觀念上的“貧窮”和謬誤,比貧窮本身更可怕。今天,我們很有必要——
1,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從認知底層重塑“財富觀”。
2,理解當下中國現實和世界問題,打破“認知之井”。
理解“資本主義”的真實含義,是一堂打破“認知之井”、擁抱現代文明的必修課。一個人不可能賺到他認知范圍以外的錢,也不可能理解他認知范圍以外的社會。如果觀念不能革新,融入現代文明的世界,靠一時僥幸獲得的財富,早晚也會靠勤勞地“折騰”而敗光。
“感謝火光給你帶來光明和希望,但別忘了那執燈的人正堅強地站在黑暗中呢!”
——泰戈爾
本號編輯備注:視頻和圖文摘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