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航天員進入太空,執行各種重要的任務。同時,一些關于航天員的傳言也在網上流傳開來,如女航天員返回地球后禁止生育、太空環境會改變航天員基因等等,這些都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這些謠言披著科學的外衣,不僅會混淆視聽,也影響了人們對航天事業的正確認識。
難道太空生活對宇航員的影響真有那么大?流言又是如何產生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追根溯源,揭開謎底。
太空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隨著太空探索的不斷深入,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駐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的確,在太空中生活并不是那么安全,存在著許多無法避免的風險。我們在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氣層和地球磁場,保護我們免受大部分宇宙射線和太陽粒子的侵害。
但是在太空中,這層保護幾乎就不存在了。航天員會暴露在強烈的宇宙輻射下,可能會引發從白內障到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一系列健康問題。更可怕的是,這種輻射還可能改變他們的DNA,影響未來的后代。
除了輻射,失重也是一個大問題。
在太空中,由于缺乏重力,人身體內的液體分布會發生改變,血液會往頭部集中,所以,航天員在太空中的時候,臉部看起來都比較腫脹。
還有一個就是,雖然太空沒有空氣傳遞聲波,聽起來應該是一片寂靜,但其實航天飛船內部的機器運轉聲相當吵鬧,這也給宇航員的帶來一些煩惱。
當然,面對這些問題,世界各國的航天機構制定的都有防護措施。他們設計的航天器有著很強的抗輻射功能,甚至專門建有防輻射的艙室。宇航服也是高度專業化的裝備,能夠確保航天員在外太空中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航天員在出發前都會接受嚴格的體能、心理訓練,確保他們能健康地完成太空任務。
女性宇航員真的不能生育?
盡管太空生活環境比較惡劣,但并不代表當了航天員就要舍棄很多正常人擁有的東西。事實上,現代航天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太空飛行不會對宇航員的生育健康造成長期影響。例如,1963年,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在完成太空任務后,第二年便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小女孩。
另一個例子是薩維茨卡婭,她在1984年完成太空旅行,一年半后也生育了一個健康的孩子。這些案例都表明,即便是女性宇航員在太空中工作,只要采取了保護措施,她們在返回地球后仍能保持正常的生育能力。
我國的"航天一姐"劉洋就就是最好的例證。2012年,劉洋乘坐"神舟九號"飛船成為首位在軌道上停留的中國女航天員。
回到地球后,她在2015年初也當上了媽媽,用實際行動粉碎了“女航天員返回地球后禁止生育”的謠言。
實際上,我國在選拔女航天員時,并沒有"已婚已育"的硬性要求。現役女航天員中,既有已婚未育者,也有未婚未育者,只要身體健康,都有機會被選中。
那么,關于航天員基因突變的傳言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9年,NASA公布了一項關于"太空雙生子"的研究結果,引發了人們的討論。當時就有媒體報道稱,其中一名航天員在太空待了340天后,有8.7%的DNA發生了永久性突變。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確。
研究人員實際上觀察到的,是航天員的基因表達發生了變化,并不是基因序列本身。基因表達涉及基因是否被激活以產生蛋白質,這與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并且人體內有大量基因表達是可以調節的。日常生活中的熬夜或情緒波動都會導致基因表達的改變。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研究發現宇航員在太空中有8.7%的基因表達出現了變化,但這些變化中的91.3%在返回地球后的六個月內就會恢復正常人的水平。至于剩下的8.7%是否能夠完全復原,目前還沒有定論。不過,這些就足以證明,人類對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看到這里,就知道了,太空生活確實會對宇航員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并不是無法恢復的。只要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工作就非常的安全,并且在返回地球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就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正在向更遠的領域邁進。未來,宇航員們必將乘坐更先進的航天器,執行更多任務。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不的斷努力,人類終將征服星辰大海。
參考資料:
新華網:女航天員禁止生育?這些和太空有關的謠言扯到天際
中國科技網:這些關于航天員的說法不靠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