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建國5年后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偉大戰役,這群被稱為“最可愛的人”的志愿軍,用他們的血肉之軀保衛了朝鮮人民和國家的邊界線。在這群志愿軍中,有5名志愿女兵卻在第四次戰役中失聯,直到50年后真相才被揭開。
越界的“聯合國軍”,隨之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半島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美蘇兩國“冷戰”所共同造成的遺留問題之一。在1945年8月15日這天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的蘇聯與美國在協定后,選定北緯38度為界,北朝鮮為蘇聯受降區,南朝鮮為美國受降區,這條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八線”。
1950年6月,北朝鮮的人民志愿軍南進作戰,并且將當時的韓國軍隊打的節節敗退。由于韓國政府與美國政府性質一致、且當年就是美國受降區,這下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如果讓朝鮮人民政府統一朝鮮半島,無疑會削弱美軍在亞洲的影響力與控制力。
于是美國經過一番政治手段運作,在聯合國通過自己的提案后就迫不及待讓自己主導“聯合國軍”正式前往朝鮮與韓國的戰場,試圖改變戰局。同時,美國為了自身“地位”不倒,還準備了頗為陰險的第二種手段,那就是干擾新中國的國家安全。
對于美軍這種無恥的行為,周恩來總理在發言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就是“帝國主義的一種新侵略”。我國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在1950年10月接到朝鮮政府的援助請求后,人民志愿軍毅然決然地跨過鴨綠江,開啟了這場抗美援朝戰爭。
失蹤的5名女志愿兵在山洞中的一天一夜
對于當時人民志愿軍和美軍的情況懸殊,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美軍帶著充足的準備、各類新式的軍備武器,與頗有威望的指揮將軍麥克阿瑟——他甚至揚言要帶領美軍“在圣誕節前結束戰爭”,氣焰之囂張,可見一斑。
我國的志愿軍盡管也做了相應的準備,但在部隊作戰的生活資料、食物供應和武器樣式的客觀情況方面,確實沒有美軍那么充足。但人民志愿軍鋼鐵般的意志卻硬生生追平了這些差距,造就了讓麥克阿瑟都不得不收回戰前的耀武揚威,最后敬佩不已的奇跡逆轉。
故事發生在1951年的1月份,此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的第四次戰役期間,經過人民志愿軍的前三場戰役,曾經“風光”的聯合國軍已經被打退到當時的韓國首都漢城附近,形勢早已不如去年輕松。
志愿軍們的情況也不全是樂觀的,經過無數場艱苦作戰,他們也需要一個暫時休整的時間。
在這個重要節點上,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美軍第8集團軍的司令李奇微在前三次戰役中逐漸總結出了我國志愿軍的作戰規律,猜到志愿軍們的作戰多以一周為期限——相應的糧食和生活物資的準備應該也就是一周左右的量,所以只要集中火力在七天的“換班期”進攻,那就可能有轉機。
在李奇微指揮的突襲下,志愿軍們的總指揮彭德懷也看出來李奇微的針對戰術。既然自己的薄弱環節被敵方發現,自然不可能在這個地方讓敵人有機會突破自己的陣線的機會。
于是彭總也開始指揮我方志愿軍進行有序撤退,暫時放棄之前打下的、南下到北緯37度的優勢,以軍隊有生力量為重,回到北緯37度以北陣地。
開始撤退后,第一波需要撤退的自然是傷員們——在冬季的嚴寒環境下,健康的人因為失溫導致身體情況下降的情況都會發生,更何況是戰場上下來的傷員們。此時又正逢我軍的一處陣地受到攻擊,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這支隊伍的指揮立刻開始安排傷員撤退。
衛生教導員王文慧帶著自己的另外兩位隊員王招弟、張蘭被分到了掩護一名傷員撤退的任務,有穩重的王文慧和另外兩位膽大心細、又有軍事基本功的姑娘,指揮布置的時候十分放心。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王文慧、王招弟和張蘭掩護傷員撤退的路上,遇到了一支美軍隊伍。由于王文慧的這個四人小分隊的目標較小,所以起初并沒有被美軍隊伍注意到。
在安排隊員們盡量安置好傷員之后,王文慧也沒有閑著,她觀察到美軍的隊伍里有兩位志愿軍的女同志,與隊員王招弟、張蘭商量后,考慮到這兩位隊員的槍法和經驗都可以,她們決定趁著夜色掩護,將美軍隊伍撕開一個小口子,爭取能救出兩位同志。
王文慧、王招弟和張蘭確實做到了,趁著夜幕降臨,美軍面對突如其來的槍響也在第一時間以為是志愿軍的某個游擊隊來了,在慌亂中隊伍沒有第一時間整頓起來,她們成功救出了李毅力和孫娜娜——這是兩位來自文工團的同志,兩位的主要專業都是藝術類的。
也許也正因如此,美軍抓到她們之后選擇將李毅力和孫娜娜關起來,是考慮將她們當成戰爭中的新聞宣傳素材的。而美軍那邊在短暫的慌亂之后,也反應過來王文慧這個小隊人數應該并不多,自然不肯吃這個虧,很快就追了上去。
這下讓王文慧這五人壓力大了起來,經過一番討論后,她們迅速決定以傷員為重,哪怕讓自己身處險境。就這樣,王文慧、王招弟、張蘭、李毅力和孫娜娜將傷員安置在了一個安全的位置,留下物資后就往另一個方向移動。
她們的陣仗引起了美軍的注意,也讓這位傷員最終獲救。這位傷員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依然對這五個姑娘心懷感激,但是他卻在當時的隊伍中找不到這五個姑娘的下落,她們留給家人和戰友的最后印象也就是安置完傷員后,以身為餌向另一個方向撤離。
50年后,四幅畫像揭開歷史塵封的角落
這五個女兵在美軍的攻擊下舉步維艱,但比較幸運的一點是,她們發現了一個山洞可供休息,一行人趕緊轉移進了山洞。等到她們進了山洞后,意外地發現山洞里居然有一位月份很大的孕婦。
經過簡單的溝通,她們了解到這位孕婦是朝鮮人,是在比較倉促的情況下躲到這個山洞里的。王文慧三人原本就是醫療隊出身,出于職業素養和人道主義,立刻開始為這為孕婦做基本的檢查與護理。
美軍的隊伍也很快追了上來,由于美軍方面摸清楚了這邊的小隊都是女兵,于是并不急著火力強攻,反而和之前一樣,考慮用這幾人做“投誠美軍”的新聞素材。
美軍經過討論后很快派遣隊伍里的一位同為女性的戰地記者瑪麗來說服這五位女兵,五人里的孫娜娜是音樂系出身,對英語比較擅長,所以由她負責與瑪麗溝通。
起初,瑪麗認為這就是一次普通的對外任務,但令她沒想到的是,這五位女兵居然對美軍提出的軟硬兼施的條件毫不動搖,對黨和國家的信仰大大超出的美軍方面的意料。
這邊回到山洞中的五人心情也并不輕松,她們很清楚自己大概率是不能活著回到家人身邊了,但她們更不愿意為了活命就配合敵人做戰地宣傳——對敵人歌功頌德是對流血犧牲隊友的不尊重。
這幾個年輕的姑娘在短暫的低迷之后很快互相打氣,又重新振作了起來。由于李毅力和孫娜娜是在貼反戰宣傳海報途中被抓,所以身上還帶著簡單的材料,這五個姑娘就靜靜地坐在山洞里,拿起紙張,頗有樂觀主義精神地留下了四幅自畫像。
事情在后半夜發生轉折,在山洞里的孕婦在驚慌的情緒和惡劣環境的影響下有了要生產的征兆。王文慧、王招弟和張蘭立刻為孕婦的生產做準備,同時派孫娜娜與美軍交涉,通過假意釋放可以向美軍投降的信號,希望美軍能讓這位孕婦安心生產。
清晨的第一縷曙光照進了山洞,漫漫的長夜終于看到了希望。隨著朝鮮孕婦的孩子降生,這五位女兵看著這個新來到人世間的小生命,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美軍也不愿意與五個女兵僵持太久,催促五人趕緊決定,這下她們終于能松一口氣,懷著平靜的心情走進了美軍的隊伍。正當瑪麗疑惑于昨天還有著鋼鐵意志的五個女兵今天居然主動進了地方隊伍時,爆炸聲想起——原來她們選擇用自己的生命最后為祖國做出貢獻。
被久久震撼的瑪麗深刻記住了這五個女兵,出于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她來到這五位女兵最后待過的山洞,找到了那五張自畫像,自行保存了下來。
時間來到50年后,在我國舉辦的一場抗美援朝戰爭紀念展覽上,年事已高的瑪麗在攙扶下親自從大洋彼岸來到中國,帶著她一直珍藏的那四幅自畫像,向在場的人們講述了這段震撼人心的往事。
展覽負責人也立刻核對抗美援朝志愿軍的名單,很快發現王文慧、王招弟、張蘭、李毅力和孫娜娜確有其人,并且對應的都是失蹤,由此可以說明,美國記者瑪麗的說法基本為真。
在面對美軍追擊的絕境,王文慧、王招弟和張蘭成功完成了保護傷員的任務;在山洞里面對美軍的威逼利誘,王文慧、王招弟、張蘭、李毅力和孫娜娜也靠著堅定的意志力,在保護朝鮮孕婦生產后,身上綁著炸彈走向了敵軍。
在五人身上,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抗美援朝戰爭中人民志愿軍的醫療隊、文工團軍人們的光輝,他們在一線與美軍作戰的機會可能并不多,但他們對戰友的照顧、對任務的盡職盡責,對家國大義的信仰,也是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看齊的!
參考文獻:
[1]狹路相逢,必死則生 抗美援朝第四次、第五次戰役,白孟宸,《國家人文歷史》
[2]“三八線”上的救護所,劉興華,《山西老年》
[3] 四幅女兵畫像,少男少女,2023年0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