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斷代際遺傳
圖片源自網絡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防御機制”。
愛與恨在天平的兩端。但是,恨自己的孩子是不被“超我”(道德的我)認可的。因此,以“愛”的名義,很多故事曾經發生過,現在正上演,將來還可能會以類似的形式一代代地“遺傳”下去,這叫做“代際遺傳”。
“飯要準時點!”適度的是關心。
“怎么還不吃?”過度的是嘮叨。
有案例報道,因為孩子好動,母親帶孩子做了大手術。
為什么?答:“為他好。”
我們可以猜想,在這位母親的小時候,有著怎樣的故事。
愛,有時讓人窒息。沐浴在愛的溫暖里,我們也應當嘗試著坦然正視真實的恨。明晰了愛與恨的邊界,“代際遺傳”就有可能被隔斷。
不僅是父母對孩子,我們對父母也是類似的。愛與恨是共生的,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更好地做到“孝順”。
青春啊青春
青春期又稱“叛逆期”。其實,這并不是叛逆。
伴隨著身體的發育成熟,從孩子逐漸成長為“成年人”。孩子試圖做“真正的自己”,而家長卻仍然認為他還是“孩子”。于是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為啥這孩子突然就那么不聽話了呢?”
“高考前復習的時候,幾周不睡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么一進大學,就不愿意讀書了呢?”
“我在大三的時候,突然覺得要為自己活……”
這就是所謂的“叛逆”——“我”要做真正自己,而不是家長希望的“自己”。因此,家長要求“我”認真讀書,“我”偏要翹課談朋友……
雜說一
“我緊張的時候,手腳發麻,害怕,腦子里一片空白……”
“你之所以覺得害怕,是因為腦子里想到了非常可怕的東西。因為害怕,你的大腦飛速運轉。你很擔心會聯想到更加可怕的事情,于是大腦‘一片空白’……”
雜說二
為什么口吃?
緊張的時候,講話結巴。小的時候被過度關注。
為什么結巴唱歌的時候不會口吃?
唱歌是“力比多”的升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