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調休的都知道,“長假”一年有三次:春節、五一、國慶。
同時,這些長假也是電影大亂斗的旺季。
畢竟整個社會都引導你消費,有假有人有氛圍,自然也是電影檔期的熱門選擇。
只是,這次“票房靈藥”在這個五一檔似乎不再創造奇跡。
有撤檔有虧錢,有漫改有主旋律,看似百花齊放,唯獨沒有“話題”。
早在4月底就不少人預測五一檔會拉,要知道3、4月的電影市場還一片蓬勃生機景象,怎么突然間大家都不看好檔期了呢?
扎堆
一家獨大的夢是美,但沒有同行完善這個行業,也不會有發展可能。
多部佳片同檔期未必就影響收入,可能還會創作多個票房紀錄,反過來也一樣。
這個五一檔算不上無片可上,熱門明星也不少,只是扎堆的各位似乎沒有想遙遙領先的心,間接也導致整個檔期不上不下的窘境。
《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七天不滿意撤檔,口碑風波,匆忙網播。
《維和防暴隊》軍迷受眾不滿意,愛國情懷太生硬,粉絲經濟做不大,難以復刻“戰狼夢”。
《穿過月亮的旅行》甜度有限,差異化不強,沒破圈難賣票,虧錢已成定局。
《九龍城寨之圍城》漫畫風明顯,打斗爽片,劇情談不上優秀,高票房的原因:全靠同行襯托。
《末路狂花錢》名字在蹭的,內容是流水的,宣發是舍得的,笑點是零星的,票房是第一的。
反而三部動畫電影各有市場,分割各自目標影迷。
觀點是私人的,但如果說其中有不看后悔就有夸大成分了。
大家都是淌水賺錢,就不要標榜自己是藝術夢想。
票房是一方面,口碑也是一方面
宮崎駿20年前的作品復播都能攬下一億多票房,到底是五一沒人去電影院,還是大家水平真不行,市場也在給各位答案。
前有商業大片不愿把寶壓在五一檔,后有優秀的匹配機制沒能一榮俱榮,平庸的表現推導出平淡黃金周電影輿論。
割裂
前面說得五一檔像半截入土,但根據機構的數據:五天票房總成績15.27億元,甚至破了紀錄。
只是票房整體趨勢呈現高開低走的局面,也側面說明觀感體驗上有所欠佳。
那么大賣的幕前下,安靜的幕后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大哥們”撐不住場子啊。
《末路狂花錢》、《九龍城寨之圍城》、《維和防暴隊》成績優異,雖沒有一家獨大,但三國鼎立也分了票房大頭。
動作和喜劇高票房也符合市場規則,三部電影之間票房差距也并不算大。
但除了九龍城寨,其余兩部豆瓣評分都在“合格徘徊”,這自然形成戲內票房亮眼,但戲外話題延伸低的局面。
配上零星的進口片,剩余作品的市場份額也就一縮再縮,他們既沒有商業優勢,又無力口碑逆跌。
五一票房能賺錢是注定的,但今年大家買完票進場怎么連罵的聲音都少了?
領頭的熱度頂不上去,底下的更沒生氣。
成不了談資的各位,也在快速揮發掉自己高票房帶來的連鎖反應。
電影沒能占領話題高地,也讓五一檔營造出一種“奇怪的冷淡”氛圍。
這種情況去年也有類似,只是今年的plus版本正在加劇這種“死氣沉沉”的印象。
相比下一個更為激烈的“暑期檔”,五一檔的頹勢正在加深它的迷茫地位:競品平庸,票房穩定。
說句實話,如果多放幾部進口商業大作進來,那又輪到誰守國門呢?
舊路
雖然我強調了很多次電影要把商業回報放在重點位置,但在實現收益之后呢?
現在主流答案都是「再接再厲,繼續撈錢」。
這幾年因為外部因素的變化,電影票房呈現此起彼伏的狀態,虧錢撤檔還是以小博大在同步發生,但不可否認的是國產隊商業化的進步也是顯著的。
不管是演員對票房影響,題材元素的嘗試,還是成本與投資的把控上都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
很多電影上一部虧錢了,但下一部依然再接再厲,可能不是因為人家堅持自我,而是他們知道賺錢的途徑:人家這樣那么爛都賺錢,這次把上一部虧的也撈回來。
但市場變化是沖動的,尤其是在電影這種感性領域里,細糠如果不時不時穿插一下,就會誘發新一番人人喊打。
電影百年史,國產電影也是經歷過“賺快錢”的時代的,趕上快車的是撈了一筆,但趕慢了的如今還在恥辱柱上。
現在何嘗不是在走舊路,只是換了ip、探索新風格的外殼;
看似新浪潮,實際在把電影降格成段子和遠離生活間擺動,只會把自己和同行推進沼澤里慢慢淪陷。
我們在站穩商業后,講個好故事才是下一步,而不是換個名號重走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