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課,我們介紹了如何提問,如何質疑權威。第二課,我們討論如何跳出思維定勢,思維定勢(mindset)是一個即便不學心理學大家也可能知道的詞,它表達的是一些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圖式,它在我們大腦中是走捷徑和省能量的存在。另外更專業的表述會說schema,或者啟發式(heuristic)。
比如,當我們說起歐洲,會想到的是英國法國意大利或者德國等比較經常提到的國際,不太會想到馬耳他,塞浦路斯或者圣馬力諾這種更少被提起的國家。
又比如會覺得學計算機就會修電腦,讀心理學應該就會知道別人想什么,或者是處女座的人更有可能非常細心。
那就更加不要提大家會用MBTI類型快速把自己和他人進行歸類。
這種思維定勢或者固有圖式,總是幫我們節約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復雜決策的煩心事,因為它能讓我們生活更有確定感。
于是,你會發現決策模式上,還是會比較高效。
但是回到上一課,我們不禁會問:真的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
那么理解了圖式之后,我們就說一種問題解決思路,就是打破圖式或者思維定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問:what if。
我把它稱為,即積極地建構新的圖式。
最近天氣炎熱,適逢618,當我們想到要去買空調的時候,你是不是就會去買平時看到廣告比較多的品牌,換手機的時候會換最新型號。如果用what if思維,我們可能會問:除了這些品牌,我還有什么選擇?除了在淘寶京東看促銷信息我還能了解什么。
那么當我們開始問的時候,我們就會尋找更多的信息和資源,讓自己可以有更多機會進行科學決策。
比如列出最受歡迎的10個品牌,然后放在excel表上,比對不同的品類的各個指標參數,最后再進行決策。
又比如現在高考親戚家孩子要選專業,問你哪個好就業,你除了可以上網去看張雪峰或者看各專業最新就業數據,你還可以試試做什么?
那么這個問題的話,我理解絕對不能簡單提供一個你覺得你認為的答案,而是有理有據說明選專業自身需要結合自我認知,興趣以及發展規劃等。因為即便現在熱門和好就業的專業,過了10年,可能已經變了。但是起碼讀一個自己覺得有價值或者比較感興趣的,即便日后工作跟專業無關,也不會感覺討厭這個專業。
打破思維慣性|定勢,凡事多問幾個what if是非常難的。因為誰的大腦不想走捷徑呢?尤其是,當AI出現后。能幫助我們快速給出答案和解決問題,更加懶得想新方式或者跳脫常規思路。
市面上的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也會試圖幫你總結,比如喬布斯奧特曼Elon Musk或者是黃仁勛的成功模式,或者是說通過一個快速測試可以幫助你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從而更好預測他們的未來,這些都是典型的思維定勢。
而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經常嘗到what if思維的甜頭,比如總是能做出出其不意的創意提案,比如當客戶提出想我幫忙統籌執行一個大型活動時,我的whatif思維說:what if 我可以自己什么都不做,就能把這個大型活動辦下來?于是我為客戶開發了一套大活動執行的工具包,拿到工具包的人就可以快速學習和執行這個活動。我通過培訓和標準化流程,就讓更多原來沒有大活動經驗的人,幫助我共同完成了這件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執行者,而且是共同創造者,一起參與策劃這個活動。
另一個whatif思維的案例,可以說就是在裝修房子,本來家人說希望是找整裝公司包出去,但是我對整裝公司提出的方案是不太滿意的,然后剛好有一位本地的建筑設計師朋友,以及一位鄰居是能做全屋家具定制的,我在想,既然現在網路購買材料那么方便,whatif我可以通過網絡的案例和參考資料,來完成房子的設計和制作呢,把更多的費用用在購買材料上,另外作為一個項目策劃人,是否我也可以把裝修房子當成一個項目來策劃呢?于是就有了和設計師,裝修師傅,家人和整裝的鄰居一起共同協作設計房子的經歷。
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困難,但是通過完成這個項目。讓我一個外地人更深入地認識社區。也對如何自選材料有了更多的認識。最后可能這個費用不能省下來很多,但是卻是一件和不同的伙伴,尤其是本地伙伴共創的自己滿意的作品。
今日練習:
1嘗試在今天的學習,工作或者生活中運用what if思維,去思考一個你熟悉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平時回家都是走A這條路,或者午餐點菜都是固定在番茄炒蛋飯或者榨菜肉絲面之間,what if今天試試走B這條路,或者試試吃一種之前沒吃過的食物。
2嘗試回顧一個你人生中比較重要的決策,如選擇專業選擇工作擇偶或者買房子或者選擇居住城市的時候,你是怎么做決策的,是否有用到啟發式,比如選擇更為流行和常見的選項而不是做詳細的數據分析。
那么如果用what if...來想一想,你會考慮怎么重新去思考如何去做決策。
3嘗試練習思考一個日常司空見慣的物品有多少種新的功能,比如牙簽,杯子,露營帳篷或者是廢棄的某件物品。
今天就先到這里,期待你們的練習反饋。
下一期,我們會說一下,如何在日程生活和工作中,應用操作性定義。
如果你想獲得更多有趣實用的心理學應用方案,摁一下,關注:友心人公眾號。
有一次去旅游的時候,剛好碰到了草間彌生的特展,網上未來三天預約票都沒有了,就不給我們進去,我想要不要還是爭取一下,告訴工作人員我們還有幾天就回國了,就看不到這個展覽了,工作人員額外開了綠燈,讓我們進去參觀,當時快閉館了,于是就有了我們包場看了草間彌生的展覽的經歷。
Photo: Keaton
今年一月初我和家人去了西雙版納,聽聞西雙版納也有攀巖的地方,但是除了攀巖鞋安全帶,也沒有帶裝備也不太認識人。所以我碰碰運氣小紅書上搜索了西雙版納攀巖這個關鍵詞,結果發現了有個攝影師朋友他經常去玩,就冒昧聯系了他,正好他說第二天要帶朋友去,問我要不要一起,交叉比對了一下他的信息還是比較靠譜,所以就跟他一起去玩了,于是認識了新朋友,也成功打卡了西雙版納攀巖,而兩天之前我連攀巖的地方在哪里都不知道呢。
Photo:攝影師雙貴|橙子
我在讀碩士的時候有一次無意中看到一個可以免費申請去香港參加一個創新青年會議的機會,當時并不知道這個會是干啥的,但是看上去設計好好看,主題也很有趣,是關于如何創造改變的,當時就提出了申請,然后就很順利拿到了資助去香港學習了三天。萬萬沒想到,這是一個改變自己人生的決定,因為MaD創不同大會接觸到社會創新,從此就開始了在這個領域長達13年的工作,到現在依然跟社創的朋友經常合作和保持聯系。最近因為另一個大活動我們很多社創老友記重新見面,都不約而同說起這個大會對我們的影響,我想如果當時按部就班忙著畢業找工作或者申請去國外讀書,我就不可能會去申請這個對我的升學和工作沒有用的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