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FOREWORD
西方藝術史廓定的藝術線性演進敘事,在當下中國的美術學院教學中似乎都有跡可循,當然在內涵上會有所差異。同時并存的,還有中國自身的傳統與數字技術的未知,所有這些,在中國的美術學院教育中“異質”而“共時”,具有真正的“后歷史”色彩,甚至成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框架,成為了一種頗具特色的“后歷史”邏輯,這一點在雕塑教育中尤為凸顯。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2024屆碩士研究生畢業作品在創作維度上的差異性,似乎是對“異質共時”的雕塑教育現狀的最好注解。主題性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對雕塑本體語言的持續探索,多數作品中又可以發見材料意識在不同語境中的推進,從社會雕塑等觀念意識出發所進行的藝術性社會研究、參與式藝術社會實踐也參見其中,而數字技術的影響力更是隨處可見。
古典雕塑的人文理性、現代雕塑的形式本體、當代雕塑的話語系統,這些異質的屬性同時在一個展覽中呈現,看似“無厘頭”的并置,實則有其邏輯源頭——那就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們對“中國雕塑教學現代轉向”的共同想象——以“形意識”激發人文理性,形成思考現代轉向的基礎;以“材料意識”推進形式本體,成為推動現代轉向的核心媒介;以“觀念意識”的自覺,作為現代轉向的內在而持續的動力。
美術學院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需強調個人藝術觀的成長,引導學生構建自我藝術系統是培養的目標與內核。從本屆畢業展的面貌紛呈中,能夠看到美術學專業與美術專業之間的差異性,個體間研究方向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充分體現出研究生分類培養、分類發展帶來的新格局。
畢業作品
GRADUATION WORK
楊家豪
作品:《記憶的漣漪:越粵歸僑系列》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300×300×170cm
作品說明:
作品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越南華僑歸國為歷史背景,以口述歷史為素材重現了三組不同的回歸故事,展現了華僑在異鄉的生活、歸國的心路歷程,也從個人視角出發,講述了一個關于華僑遷徙和時代變遷的故事。
鞏華杰
作品:《棠溪劍歌》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300×500×220cm
作品說明:
作品基于河南國家級非遺手工藝棠溪寶劍鍛制技藝,圍繞著“為國鑄劍”的主題, 通過提取與再創造將工藝流程鍛打劍身轉化為機械運動,鍛打的聲音節奏與“山字甲”聯動,通過計算機算法編排形成戰歌,“山字甲”熱鍛的色彩變化實現劍鍛打聲音的可視化,以表現百煉成鋼、不斷磨煉、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曹楚賢
《雙城跡-城》
《雙城跡-跡》
作品:《雙城跡-城》、《雙城跡-跡》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200×110×40cm、110×96×120cm
作品說明:
作者以杭州、廣州兩座故鄉城市作為創作對象,分為“城”“跡”兩個部分。“城”代表城市意象,通過解構、重組提取杭、穗兩城意象建筑物的造型符號,并運用反射率極低的黑色涂料和電鍍工藝模擬陽光在建筑物表面的流轉變化,夜晚的黑消解了空間的縱深感,并和光照下的鏡面反射效果形成強烈反差,不同光線下對城市意象的描繪加強了兩座城市的輪廓;“跡”側重個人體驗,運用便攜式3d掃描設備記錄了“杭州—廣州”往返路徑,并將其形成的三維空間作為主體,與近十年作者所搭乘航班的班次、日期、座位號、起飛時間等信息相融合,實現了二維符號的時間痕跡與三維空間的路線痕跡的可視化穿插,以個人視角展現兩城的聯系與交織。兩部分交相呼應,共同勾勒出一個與現實空間交融且可讀的雙城記憶。
丁棟樑
作品:《聲型-十二屬》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520×30×150cm
作品說明:
《聲型—十二屬》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AI算法生成技術融合。其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體現了萬物萬象即“生命之流”的潛在真實。作品以來自自然界的十二種聲音為基礎,生成多樣的立體造型,展現出不同的數字圖景,經過算法的重構,表現出與自然界截然不同的形態。作品融合了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數字技術,旨在探索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當代數字雕塑創作的可能性。
劉暢
《天·工—集雨》
《天·工—鎖石》
《天·工—接木》
《天·工—搬山》
作品:《天·工系列》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50×50×50cm,7件
作品說明:
通過模塊化的方式,將每件作品都塑造成一個具有虛構傾向的真實空間,以及可在當下展示的被預測的“未來之物”,是作者觀看與理解世界的一種摹寫與預知,也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與人工、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高炫
《一條大河》
《青春·李大釗》
《到延安去》
作品:《青春·李大釗》、《一條大河》、《到延安去》
材質 :木
尺寸:55×50×155cm、100×70×155cm、53×40×80cm
作品說明:
《青春·李大釗》的創作靈感來自李大釗同志《青春》一文,文中他寄語青年“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我構思了手提油燈的人物形象。嘗試引入木刻語言,結合木雕拼接技法,以體現文中傳遞的精神。
《一條大河》的創作靈感來自于歌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段我們都最為熟悉的旋律,寄托著我們對祖國的情感與對未來的想象。作品力圖表達如歌詞中所傳遞的真摯情感,表現在新時代努力奮斗的景象。
《到延安去》表現了抗戰時期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懷揣著抗日救國的堅定信念,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表現了有志青年們風塵仆仆到達延安的歷史瞬間。
徐曉彬
作品:《顯形系列》
材質:仿石做舊、金箔
尺寸:120×7.5×120cm、80×42×53cm、55×19×30cm、31×30×45cm、6×5×10cm(6個)
作品說明:
世界是流動的能量場,生活中充滿著能量,人最佳的狀態是將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融為一體,隨緣而動,無論顯現與否都是美妙的。這些潛在的能量早已存在,只有在你感知它的時候就會顯現。
趙凡
作品:《關于“家”的想象》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360×360×270cm;墻面:50×50cm,5件
作品說明:
作品來源于一次社會雕塑創作實踐,作者參與到“小禾的家”兒童公益項目中,以順德新滘社區6至11歲兒童為研究對象,了解孩子對于“家” 的想象、愿望和訴求。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由于父母工作等現實原因,他們無法有效關心和教育孩子,這導致了一種實質性的陪伴缺失。項目研究過程中,通過手工制作、問答和家庭地圖繪制等內容的系列工作坊活動,孩童以口述和圖像表達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家”的樸素物質想象和精神訴求。作者對收集回來的現場素材進行梳理、分析和參與式再創作,旨在引發人們對“家庭的意義”的關注,促進社會對家庭關系和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和關懷。
注:“小禾的家@大良街道”是由共青團大良街道工作委員會、佛山市順德區大良新滘社區居民委員會、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青年公益促進會、順德區啟創青少年社工服務中心共建的社區兒童閱讀及藝術創作活動空間。
熊詩怡
作品:《呼·吸》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200×300×300cm
作品說明:
《呼·吸》是一件以VR為媒介的交互藝術作品,可以通過VR設備身臨其境地進入虛擬空間中行走、游玩、交互,同時能欣賞由動態雕塑組成的變換場景。呼吸是最基本的交互,“吸”即吸收、攝取、學習、積累……,“呼”即釋放、勞動、創造、展示……,“吸”和“呼”的循環構成了生命系統,在一呼一吸的交互中感受生命的存在。 在作品空間中,變換的動態模型對照的是現實世界中不受人主觀能動改變的自然交互規律,如日升日落、四季更替、物理定律等。體驗者在觸碰環境內虛擬物時可召喚出新的虛擬物,并由體驗者決定新的虛擬物的擺放位置,以對照人從萬物之中吸收能量,經由人的能動使其轉化,創造出人類文明,并最終回饋于萬物之中。同時置入多人聯機,通過感受別人看到自己并做出反應,來實現體驗者存在于虛擬現實世界的存在感知。
盧棉奇
作品:《臨時美術館》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400×400×200cm
作品說明:
作品來源于一個研究兒童社會興趣的社會實驗項目,融合作者過去三年所執行的多個兒童參與式藝術項目的成果和經驗,通過“臨時美術館展覽”的形式將兒童參與者的個人表達、集體創作、群體特征與現狀等內容以藝術手段進行轉譯呈現,在這場由臨時美術館為兒童舉辦的展覽中,對多個兒童群體的深層訴求敘事進行表達,以傳遞兒童參與者的內心呼喚和現實需求。
胡亦杰
作品:《車廂內的自我-斂》《車廂內的自我-戀》《車廂內的自我-聯》
材質:樹脂、玻璃鋼、鏡面亞克力等
尺寸:85×90×75cm、118×70×49cm、200×150×150cm
作品說明: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地鐵車廂成為了一個短暫的避風港。在一段時光里,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尋找內心的寧靜。作品中展示了三種不同狀態下的人物,他們或是沉浸于手機的虛擬世界中,或是閉目養神,都是人們在繁忙生活中尋找片刻寧靜的方式。
劉炳甸
作品:《悲鳴曲》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85×100×195cm、230×120×185cm
作品說明:
《悲鳴曲》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動物和植物的特征形態與人類肢體動作的想象。傳遞對生命敬畏之情,借以雕塑外殼表達對生命意志的精神歌頌。
李天昊
作品:《傳·承》
材質:綜合材料
尺寸:145×60×55cm
作品說明:
作品圍繞歷史和文化傳承與變遷的主題,利用材料、建筑、人物、燈光等之間的對比,描述這片大地上由古至今文化的連續性,以及鄉土社會和近幾十年來急劇城市化后的城市間的文化和景觀差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