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再美好的事情,在習慣了撕、懟、噴、杠的氛圍里,都免不了被糟蹋。
所以,這是個“正能量過剩,但佳話稀缺”的時代:盲信和不信總在“有疑處不疑,無疑處有疑”中呈現出錯置局面。
這類錯置,在后真相氣流的助勢下,動輒掀起颶風般的輿論風暴。
17歲女孩姜萍,如今就被推到了輿論風暴眼上。
“質疑-理解-成為”三部曲落到姜萍身上,激起的是群際撕裂的回響:有人想成為她,認定她就是天才,有人在質疑她,篤定她涉嫌作弊。
毫無疑問,繼郭有才后,姜萍也進入了“捧殺-棒殺”互搏游戲的瞄準范圍里。
捧殺通向的是造神,棒殺通向的是毀神。二者看似迥異,但在極端性上往往如出一轍。
中專生,17歲,女生,全球數學競賽,預賽第12名……這些關鍵詞的“同框”,的確讓姜萍演繹的黑馬故事充滿了戲劇性。
在此事上,贊譽與質疑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它們順著“理不直氣也壯”的梯子分別滑向造神和毀神兩個極端。
姜萍大概率承受不起那些極端話語之重。現在看,“天才少女”跟“潛在抄襲者”兩個標簽的復雜沉重,跟姜萍的簡單履歷之間是嚴重失衡的。
很多人沒意識到,嚷著“怎樣才能誕生更多的姜萍”的他們打著贊許名義對其捧殺或打著質疑旗號對其棒殺時,他們都是在走向自己的反面——那本就是在扼殺姜萍。
在一群人在“毀掉姜萍”游戲里扮演起紅白臉的環境里,也很難誕生更多姜萍的,就算偶然冒出幾個,也容易被毀掉。
01
不是說姜萍不能贊許,但“天才說”未嘗不是給她招黑。
姜萍光是自學全英文《偏微分方程》這點,就當得起很多贊譽了。
但將她奉為“天才少女”,也許是害她。
說姜萍是天才,可能是對她興趣加勤奮的抹殺。
蔡依林有首歌叫“地才”。地才跟天才相對,意指靠興趣+勤奮而非單靠天賦成才的人。
從姜萍早前的數學成績單看,她未必是什么學神級人物。
但她興許是地才:沒有愛好數學+遇到“伯樂”+終日苦學,她估計很難走到今天。
簡單的“天才”定性,恰恰容易讓人忽略其逆襲故事中興趣加努力的部分。
事實上,那種造神式的天才遴選機制,也大多以傷仲永告終。
當年的少年班里,很多所謂天才最終都泯然眾人。沒必要把姜萍拽入“天才魔咒”。
更何況,如考據派“破破的橋”說的,阿里全球數學競賽預賽不是用來篩出天才的,而是用來篩掉玩票者的。
預賽排第12名,不等于她的實力排在第12名,因為決賽才是許多數學大神完全發力的時刻——首屆金獎得主韋東奕,預賽只考了84分,這不影響他決賽奪冠。
當然了,能入圍決賽表明姜萍非同小可,只是說,她未必比排在她后面的所有入圍者更厲害。
姜萍恩師王閏秋呼吁,不要再給姜萍貼“天才少女”標簽,興許才是真的對她好。
02
也不是說姜萍不能質疑,但質疑不該是硬扛。
爽文般劇情跟開卷考試形式結合,確實容易催生“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想象。目前看,有些人以不排除另一種可能性的態度謹慎采信,也在情理之中。
但僅憑臆測的抄襲結論,不必急著先下。
不是所有質疑都在陰謀論范疇,但有些斷言確實是陰謀論的催生物。
姜萍恩師王閏秋在背后操縱,賽事舉辦方在趁機炒作,是質疑者常見的說法。
言下之意是,幾方各懷心思,所以聯手導演了一場大戲,戲中的“天才少女”姜萍就是個提線木偶,線掌握在幕后主使手中。
具體操作方式是:王閏秋在暗中相助(要不就是找同門幫助);賽事舉辦方提前泄題給姜萍。
要依據?很簡單:網絡截圖顯示,姜萍之前數學成績也曾一般過;還有人說,她板書中的余元公式里,Σ寫的像“/2”,字母Γ寫的像 T;有網傳消息說,王閏秋要考博或做數學培訓,需要借機抬高身價;現在的媒體報道,多是單一信源、并無更多求證。
有意思的是,這些“內幕說”跟“內幕說”還會形成相互支撐的閉環,用曹林老師的話說,就是“繭房閉環強化”。
你說要是姜萍這樣的家庭還能靠誰,他說是背靠王閏秋這顆大樹乘涼。
你說那為什么姜萍名次比王閏秋還高,他說這是王閏秋故意設計。
你說王閏秋就能確保姜萍考出第12名的成績嗎,他說這是阿里達摩院在里應外合……
反正不能“一切責任在于美×”,那就一切責任在于開卷。
循此邏輯,質疑可以無限循環下去,誰也破不了:
姜萍預賽考得好,他們會質疑:她決賽還能考得這么好嗎?
姜萍若是決賽表現一般,他們可以說:怎么樣,被我說中了吧?
姜萍若是決賽也發揮得好,他們可以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阿里達摩院對她泄題以便把戲演到底?
姜萍要是若干年后泯然眾人,他們可以說:就說當年是抄的吧?
姜萍要是被哈佛斯坦福錄取了,他們可以說……即便沒法質疑其實力,也可以罵她不愛國。
03
諸如此類的“質疑”,只能是讓人唏噓: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那群鍵盤俠的。
他們因為中專生成黑馬“反常”就斷言這違反常識,恰恰是罔顧了更多常識。
姜萍會憑著比賽是開卷就走捷徑嗎?
名義上講,誰也不能沒證據的情況下排除這樣的可能,就像沒法排除其他參賽者作弊的可能那樣。
方舟子們將舉證責任倒置要求姜萍自證沒作弊時,她注定是無法自證的:她就算能證明自己有進決賽的實力,就算能重寫預賽時的解題思路,也沒法證明自己在預賽環節沒有作弊——這是個死結。
在疑者恒疑的邏輯閉環里,她永遠都無法證明自己,別說是她,韋神韋東奕都沒法證明自己——除非他能把他參賽時的全過程監控拿出來,不對,即便能拿出來,也有人可能質疑監控有剪輯、視頻能造假。
但正如有些人憑著“常識”認定姜萍抄襲那樣,我憑著常識認定她自己憑實力的可能性遠高于她作弊的可能性。
我篤定的幾點常識是:
1,王閏秋跟賽事主辦方合謀舞弊的成本太高。
一處造假容易,處處造假很難,處處造假還想紙包住火難上加難。他們難道是開天眼了,預測到收益驚人才冒著這么大風險作弊?
2,如果說哪門學科開卷也能檢驗真實力,那數學當在其列。
有網友就說,自己爺爺是大學數學教授,可爺爺再怎么給自己補課,他都從來沒有及格過。這次有些同場PK的數學博士也發聲,認為數學競賽中的題目沒法簡單抄作業。
對我而言,你即便把答案全給我,我也抄不會。
耐人尋味的是,這次出來質疑的人群里,也沒幾個數學專業的。
3,如果姜萍能作弊,那第12名哪輪得到她?
還記得15名北郵研究生舉報導師逼迫他們為自己女兒做中小學生創新賽課題一事嗎?當時有很多人扒出,京滬青創賽中,參賽中小學生研究的課題包括低軌衛星應用、微波多普勒效應、神經網絡、大模型等。以至于很多人調侃:快把卡脖子的光刻機難題交給他們“會診”。
要是開卷就能抄進預賽前12,那海淀中小學生的競爭力會比家境平平的姜萍弱?哪輪得到姜萍來當黑馬?
04
在當下,總有些人把滿足杠精的愛好誤解為行使自己質疑的權利。
依照他們的說法,姜萍不抄襲都對不起那些“強行反轉愛好者”了。
姜萍奪得第12名,未必是“事出反常必有妖”,但很多人的反應,確實是“加戲太多必有妖孽”——無論是那些跑到姜萍家秀存在感的,還是那些嚷著“要是姜萍在預賽中證明了自己,我愿意道歉”的。
你說這事熱度這么高背后是有人在“炒作”,你說姜萍很難證明預賽全是自己考的,都沒問題。
但那又如何?
出現了17歲中專生獲得全球數學競賽第12名,師生同進決賽后面還連著伯樂與千里馬的佳話,在傳播上推波助瀾也無可厚非。參賽者在賽后基本上都都無法證明自己在比賽中沒作弊,也是基本常識。
這推導不出“內幕說”來。
離證明姜萍作弊,100步還差了99步。
在“無限流”式質疑下,愛因斯坦都證明不了相對論不是別人代為提出的。
絕大多數時候,在沒法證明別人做壞事的前提下要求別人自證沒作壞事,都是沒打算好好講道理的。
說這點,只是為了重申包括質疑在內的公共辯論的規則:你可以有自己的合理質疑,但不要動不動在沒證據的情形下要求別人自證清白。
我不認同對姜萍的捧殺或棒殺,對于當下出現的某些陷入自嗨的所謂質疑,我挺認同連清川老師的諷刺:
質疑不了上面,還質疑不得姜萍?
比起部分人質疑姜萍的邏輯,我寧可相信,姜萍是丘成桐的外甥女,是韋東奕的遠房表妹。
都不是?依照六度分隔理論,誰能排除他們之間有聯系?
你說這很扯淡?
不好意思,是你先扯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