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說明: 丘成桐 蘇雅瑄攝
本報記者 樊 巍 蘇雅瑄
圖片說明:丘成桐 蘇雅瑄攝
27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獲得國際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等的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被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當代數學家之一。縱橫數學物理領域逾五十載,丘成桐懷著把中國建成數學大國的夢想,一直在科研和教育上大展拳腳。如今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服務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建設的作用越發凸顯。近日,丘成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分享了他對于國內數學人才培養的思考。
中國學術氛圍越來越好,出國留學已非必要
環球時報:從1979年您首次回國訪問,到2022年回國全職加入清華大學,您覺得這期間國內和國外的學術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丘成桐:1979年,華羅庚教授邀請我首次回國訪問。自那時開始,我差不多每年都有1至3個月在中國,那時中國的數學研究面臨一些困難,正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向外國派遣留學生,現在來看,這是明智之舉。坦白來說,當時中國大學的學術研究水平和國外有較大差距,大量選派學生出國學習是正確做法,也是世界各國科學發展都走過的正路。我們需要去學習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早期出國的這批留學生表現不錯,可謂不辱使命。
從80年代到現在40多年的時間,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科研強國,科研成果累累,學術氛圍也愈來愈濃厚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了很多東西。最近幾年,很多身處歐美的華人學者回國工作,這對于提高中國科研整體水平有很大幫助。
如今留學生選擇回國,社會上不再視其為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行為,這是因為國內的學術和生活環境日臻完善,還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雖然,最近五六年來海外學者回國不少,但我認為這個規模還不夠大,應該鼓勵年輕學者早些回國,愈早回國機會愈多。當前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是要在未來5年內提升研究院所的科研水平,在本土培養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學者。假如我們能夠留住自己的人才,讓他們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同時引進一批在國外取得突出成就的學術大師,我想我國的科研水平很快就會發生質的改變。
對于國內的學子而言,出國留學的作用已經比不上當年。現今我們的教育水平比以前強了很多,比如清華大學求真書院的師資力量和學習環境已經比肩世界一流大學。以前我們聘請國際知名教授,能提供的薪金有限,配套也不夠好。但如今中國可以聘到全世界最好的老師,我們能提供的薪酬也有一定競爭力,醫療、教育等配套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學術氛圍越來越好,國際學者的眼光都投向東方了。所以說,現在學生不必堅持出國留學。假如我是家長,我寧愿讓孩子留在中國學習。留學生到了國外,或多或少都會面臨歧視的問題,而且現在國外的學習環境、就業狀況也不如往日。總的來說,東升西降的大勢是很明顯的。
未來5年,中國有望成為數學強國
環球時報:中國高等人才數量大幅增長,這對于將中國建設成為科技發展中心有怎樣的戰略意義?
丘成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對于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記得在二三十年前,我的教育界朋友包括一些很出名的教授,就曾在公開場合指出,美國政府其實沒有必要培養大量的大學生,他們甚至認為培養大批本科生是一種浪費,學術研究只需要少數人來做就行。
這種看法如今造成美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在尖端的高科技制造業,尤其是需要大規模產業化的領域,美國的高技能人才短缺。以知名企業為例,蘋果公司并非不想回美國開設工廠,奈何美國的高技能人才數量不夠,且人力成本太高,這使得其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反觀中國成功培養出了大量的高水平技術人才,他們可能不是最前沿的科學家,但是他們具有足夠的能力,能夠滿足高科技制造業的需要。從高科技前沿到中下游各個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制造各種機械,或是生產智能汽車,都需要大批有一定技能的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而中國培養出了數量眾多的技術型人才,滿足了高科技發展的需要。中國骎骎乎居制造業上流,其因在此。
環球時報: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在美華人科學家群體、留學生面臨哪些新挑戰?這對中美學術交流、全球學術合作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丘成桐:美國的主流媒體現在對中國不太友善,經常報道一些“不存在的問題”,或是夸大所謂的問題,我們需要扭轉這種局面。每年7月,北京都會舉辦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由我擔任主席,廣邀歐美各國學者前來訪問,介紹前沿的科技發展。這樣做除了學術交流外,也是讓更多的外國學者看到真實的中國,讓中外學者能建立更緊密的關系。讓世人認識中國,持續舉辦這類全球性的學術活動是個好辦法。
環球時報:您目前正率領中國數學界向國際數學聯盟(IMU)提出由中國主辦203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這項活動也被譽為國際數學界“奧林匹克”,您認為我們申辦這項活動的意義是什么?
丘成桐:舉辦國際數學家大會意義重大,這和中國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同一個道理。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許多中國年輕運動員受到鼓舞,更加熱愛所從事的體育運動,并愿意為之拼搏,從那之后,中國開始在很多重要體育項目、賽事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我認為,舉辦這樣的國際學術盛會對年輕人是一個重要的鼓勵。2030年是重要的節點,是奮斗的標桿,中國的年輕學者有5年時間尋求突破,完成驚世的工作,爭取在大會上有亮眼的表現。如此一來,中國就有希望在未來5年內在數理研究中飛躍,實現成為世界數學強國的夢想,并為中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教育強國打基礎。與此同時,如果成功申辦國際數學家大會,預計屆時會有五六千位學者來到中國,他們當中很多人也許對中國并不了解,通過參加大會,他們能夠了解中國科學家所做出的杰出成果,了解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改變更多人對中國的印象。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數學發展,但不可能改變數學
環球時報: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影響學術界。您認為AI技術對學術研究產生了哪些實質性影響?
丘成桐:人工智能在科技領域,乃至工業領域都將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它也將在更多領域發揮作用,它甚至會對現有的知識體系以及相關學科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我認為這種影響的范圍目前仍然是有限的。
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都在發揮積極的作用,例如從事研究時,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地找到所需文獻。在數學領域,一些計算上的問題也可以找人工智能幫忙處理。但是,目前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實現深度思考,并不具備人類的思考能力,期望它創造嶄新觀念、實現學科突破目前還不可能。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數學發展,但不可能改變數學。
同時,我比較關注人工智能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年輕學生習慣了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作業,就不太愿意去思考,也不愿意下功夫深入學習,這就是一種潛在的負面影響。
環球時報:您對于目前基礎數學教育有什么建議?
丘成桐:對于數學而言,解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往往是為了備考而刷題,這種方式過于機械。學生不停依照固定的思路做同類型的題目,這種學習方式只會令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失去了興趣和好奇心,扼殺了創造力。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就不可能產生一流的科研
環球時報:中國理工科教育水平的提升促進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與此同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的文科教育對于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有限,部分高校也在調整學科比例,您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丘成桐: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數理教育確實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是看到數理的重要性,便貶低其他學科,這種短視的做法并不可取。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價值,比如文學,它的存在不單是為了寫個電影劇本,或是完成一篇文章,它的存在是為了讓每個人能夠充分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不是任何機器可以取代的。作家寫出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是因為他的想法與很多人的喜好感情發生了共振。
無論是研究數學、物理,或是其他學科,我們在向最前沿推進時,保持激情至關重要。如果無法傾注充沛的情感,就很難堅持走下去,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取得突破。我認識的數學和物理領域的大師,都是對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了感情,才能取得學術上的偉大成就。我認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就不可能產生世界一流的科研。
從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看也是這樣,在我10歲的時候,父親帶我去看由徐玉蘭和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從那時起,這部古典名著就對我有很深的影響。我在做數學研究的時候發現,數學領域有很多分支,乍一看似乎毫無關系,但當你站得足夠高、足夠遠的時候再看,就會發現它們是構成一棵大樹的各個部分,這就像《紅樓夢》中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一樣。過了幾十年,我依舊記得當時看《紅樓夢》,探求書中宏大的結構,影響了我對于數學的整體看法。我一直認為做學問的人需要帶有情感,沒有豐富的情感便做不了大學問。這就是人文修養,非常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