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開播后,收視率節節攀升,豆瓣8萬多人打出了7.1分。
和以往的都市劇不同,雖然都是講愛情,但《玫瑰的故事》沒有出軌、手撕小三等劇情。
劇中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生動立體,讓不少觀眾深深共鳴共情。
特別是劉亦菲飾演的黃亦枚,很好地展現了當代女性如何面對愛情、如何與家人相處、如何處理職場中來自外界對于自己的議論等。
她的故事里有學業、事業、愛情、家庭,有苦也有甜,無論哪種結局,她都以自信的姿態客觀面對。
這也是劇集感人的地方,不需要依賴男性,女性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
正如人民網所評,劇好就好在既保留了原作“女性愛情觀的成長”這一精神內核,也在地域、人物設定、敘事細節等方面下功夫。
愛情必不可少,但比愛情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成長線的落點,通過每個人物傳達出貼近現實的魅力。
特別是方協文上線后,婚前婚后大變樣,經常語出驚人,而他的轉變也發人深省。
他將人的需求劃分成五個層級,從金字塔底層往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
方協文和黃亦枚的本質區別就是層級不同,所以方協文至今不懂黃亦枚為何離開他。
方協文是出身不好的小鎮做題家,哪怕復旦畢業也依舊自卑,他的關注點從來都是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的重點是生存和繁衍,所以他全身心投入在上班賺錢、買房子、生孩子上。
然而黃亦枚一出生,底下四個層級,她的父母已經完成,而她更在乎的是尊重、信任和理解。
從黃亦玫爸爸對她的教育就可以看出,黃亦玫在追求的一直都是精神層級的部分。
她說她喜歡小初媽媽這個稱呼,但在這個稱呼之上,她首先是黃亦玫。
黃爸爸也告訴她,他希望“黃亦玫”這個名字代表最真實的她,只要遵從內心,怎么選都沒錯。
方協文將公司高價賣出去后,和他一起奮斗的合伙人走了,方協文反對合伙人:“享受有錢人的生活不好嗎?”
黃亦玫提離婚,方協文高傲反駁:“我這幾年掙的錢,你們全家一輩子都掙不到。”
在方協文眼里,每個人都和他一樣,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錢,既然錢已經掙夠了,為什么黃亦玫還要出去工作?
不過是回了一趟娘家,黃亦玫也被方協文解讀為“她北京有人”。
他甚至為了知道黃亦玫去見誰故意套女兒的話,黃亦玫無奈地說:“你覺得我會教孩子說謊嗎?”
為什么方協文認定黃亦玫會教孩子撒謊呢?因為方協文就是通過撒謊追到黃亦玫的。
“養貓租房子”“婚后想回北京就回北京”“買車買房寫你的名字”“將莊國棟點的菜說是自己買的”等。
層級上的差距注定了他們不是一路人,像方協文這樣從窮苦山溝爬上去的鳳凰男,通常都認知低、內心脆弱、敏感自卑。
正如黃亦玫懷孕,他自認為給黃亦玫穿上防射服就可以避免輻射,被黃媽媽糾正后,他第一反應是他們都看不起他。
一件事的對與錯,方協文的判斷標準就是他的內心感受,而非客觀事實。
只要有人和他的觀念不同,他就會理解為是看不起他。
依舊是在談離婚那一幕,方協文指責黃亦玫太可笑,他說:“我就是沒像結婚前那樣順著你,你就要離婚?”
“順”這個詞從方協文嘴里說出來太對味了,“順”就是順從,意味著我可以沒有自我,但只要能討好你就行。
于是自卑的他,婚前追求黃亦玫百般討好,有錢后想法就變了。
覺得再美的美女也不過如此,只要他想要,有的是女人生撲。
怕比不過前任,莊國棟一出現,他趕緊求婚。傅家明出現后,他又認定是他讓黃亦玫離婚的。
婚前各種承諾,婚后各種控制,從以前的軟手段到后面的硬手段,方協文不折手段,自然認為別人也一樣。
方協文的成功是讓別人依附他,黃亦玫的成功是讓自己閃閃發光。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想要贏得尊重、獲得認可,最重要的還是給予真誠的表達。
如果《玫瑰的故事》能早幾年播出,想必可以拯救更多女性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