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大片努力的方向就是整個產業前進的方向。
文/龐宏波
“華語電影,頂峰相見”。
今年上影節發布“片單”的只有阿里和博納兩家上市公司,“之夜”、“片單”霸屏的上影節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即便如此,在阿里影業“華語巨制巡禮”的現場,在所有嘉賓合影的背后寫著“華語電影,頂峰相見”。這里面實際上包含著三個問題。
首先片單都消退的上影節,什么是華語電影的“頂峰”?七部代表著華語電影目前最高水平的頭部電影可能從不同維度可以給出答案,因為這是目前整個產業頭部化特點的再次拔高。它不僅意味著頭部人才和頭部公司通力合作產出市場認可的頭部大片,而是通過類型的拓展在品質上尋找華語電影的方向。
其次,在片單消退的上影節,為什么要提出“頂峰相見”?這恰恰是目前整個產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觀影人次的下降、年輕觀眾的消退、新娛樂形式的沖擊、觀眾審美的快速迭代,都讓整個產業風險大大增高。繁榮之下的挑戰,需要頭部當仁不讓的承擔持續探索產業的重任。
最后,在片單消退的上影節,又該如何“頂峰相見”?作為唯二發布片單的影視公司,“華語巨制”巡禮也不過只有七部影片。但是這七部影片有兩部明確在今年暑期檔上映,剩下5部都官宣在今年下半年開機。比起之前動輒數十部的“PPT”,頂峰有了明確的時間線。同樣,從出席的領導到嘉賓能夠看出重視程度。從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宣部電影局國際處處長、上海市委宣傳部電影處處長再到中影集團董事長傅若清、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建兒、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齊聚在此。而七部可能代表目前行業最高制作水平的華語巨制背后,則是從江志強、袁和平再到管虎、章笛沙,橫跨半個世紀的頭部電影人才合力。
一切朝著“務實”回歸的電影行業,在今年上影節亮出了最后的底牌。頭部電影再度“拔尖”,一方面刺激觀眾回歸,另一方面在探索華語電影的方向。
1
—“拔尖”—
代表目前行業的最高水平。
“華語巨制巡禮”發布的七部影片,放在任何一個片單里都是絕對的頭部電影。只是把七部影片合在一個片單里,既體現出初衷也彰顯了野心。
今年的金爵論壇上,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表示觀眾審美以6到12個月的短周期快速迭代,而電影制作周期卻是這個短周期的兩倍,長短周期的“錯位”導致整個市場風險性在增高。所以,李捷表示,有幾類電影是有抗周期性的:一是品質感,即有電影感的電影,這是電影區別于其他內容的獨特優勢;二是工業化大制作電影,這是將觀眾拉入影院的強動力;三是與個體命運、家國情懷相關聯的電影,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
這其實也為華語巨制巡禮七部影片定下了比較明確的基調。首先,這七部影片盡可能集結了目前行業最優質的頭部資源,無論是影片的體量還是人才都相對有保證。其次,七部影片在題材上尋求創新,給予觀眾新鮮感。作為七部影片里“輕工業”的代表,徐崢導演的《逆行人生》所聚焦的則是這兩年幾乎所有社會熱點。從裁員危機、教培行業危機到P2P暴雷、外賣員,在現實主義喜劇上進一步拓展,但又切合了現實熱點能夠同觀眾共鳴。而《東極島》作為一部戰爭片,同樣聚焦的是鮮為人知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同樣在三十多年前已經買下小說版權,《抓特務》的故事同樣橫跨四十年,通過亦敵亦友所展現的則是“舊社會如何把人變成鬼,新社會如何把鬼變成人”。
但在訪談中,馮小剛提到“正是因為電影工業走到今天,時機成熟了”所以才決定今年動工。上臺前,馮小剛還向一旁的烏爾善請教AI的使用,畢竟40年大背景北京的變遷和角色變化,可能需要借助AI來提升拍攝效率。而除了AI,《流浪地球》、《封神》等重工業電影同樣在華語電影工業化探索上取得了階段性成功。而這七部華語巨制,所涉獵的漫改電影、硬科幻、災難片、戰爭片某種程度上承載的是下一個階段的工業化探索。
但更重要的則是這七部影片在類型探索的同時對于視野的放大。無論是烏爾善還是袁和平、江志強,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華語巨制所聚焦的并非頭部影片如何在市場取得成功,而是如何緊跟全球電影的潮流。
《異人之下》烏爾善導演表示,漫改電影是全球過去十年最重要的類型,無論是漫威還是DC的漫改電影,都是年輕觀眾最重要的選擇。但是華語漫改電影比較少,類型比較單一;與此同時,目前華語電影在不少地區海外發行主要還是依靠著香港電影的余輝。作為曾經代表華語電影走出去的武俠電影,如今幾乎絕跡。同樣根據爆款國漫改編的《鏢人》則也會在今年7月份開機,袁和平導演表示“路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闖出來的。”而華語電影同樣涉獵比較少的災難電影,江志強和劉德華監制的《焚城》則是華語首部輻射災難片;《群星閃耀時》則是華語非常少見的硬科幻,而且是從零起步的原創科幻片。
所以,這七部影片不僅僅是接下來市場的“中堅力量”,更重要的期待在于華語電影是否在類型上能夠融入全球電影工業化的大體系。
2
—升級—
華語巨制是對現有頭部大片的一次再升級。
2018年,阿里影業發布 “錦橙合制”計劃,宣布以主投、主控、主宣發的方式,與頭部行業合作伙伴在5年內推出20部優質合制電影。2023年底,阿里影業以“5年26部優秀、累計票房178億影片”的良好成績超額兌現承諾。隨后,阿里影業再次升級“錦橙合制”計劃的內容目標:未來5年,用合制的方式,共同推出題材更豐富、類型更多元的30部優秀影片。
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表示,華語巨制單元便是第二階段“錦橙合制”計劃的更高賽道。通過更精品的超級頭部來帶動整個產業對于方向的探索。
目前整個行業最大的一個特點在于過度頭部化。票房產出上嚴重的兩極分化,這一點基本上體現在幾乎所有的熱門檔期。比如今年的春節檔,原本八部電影四部撤檔成為最極端的案例;清明檔,票房前兩名影片占到了檔期總票房的74.5%;五一檔,前兩名票房貢獻超過五成,但整個檔期扎堆了10部影片。
在頭部化傾向如此嚴重的產業當中。進一步提出華語巨制對整個行業的意義在哪,實際上是華語巨制需要解答的疑問。
在過去四年時間里,頭部公司、頭部人才、頭部資源合力制作的頭部大片的確成功為整個行業“托底”,幫助整個行業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尤其是今年一到五月份,內地電影市場反超北美,暫列全球第一,其實是非常積極的信號。但是“再上路”的華語電影產業,一方面面臨著長期“近身”同北美市場競爭全球第一大票倉的壓力,另一方面逐漸復蘇的電影市場卻面臨著非常棘手的新難題。
2023年,內地電影市場總票房恢復至近550億,恢復至巔峰期的85%,但是觀影人次不足13億次,恢復至巔峰期的75%。言下之意,如今電影市場總票房的恢復依賴的是平均票價的上漲和場次的增多,但是觀影總人次、人均觀影頻次、上座率等“核心指標”卻并不樂觀。
在全球電影最低谷的三年時間,嚴重依賴自有資金的電影產業損失了近1000億總票房,觀影人次損失了近30億次。而這三年時間無論是短視頻、AI、直播、精品劇迅速發展,觀眾審美習慣發生快速迭代。
即便是票房恢復樂觀的去年,不少本該在市場有更大體量的影片“啞火”,而被視為有明顯票房天花板的動畫片、懸疑片、奇幻片則大爆。所以,創作端實際上處在一個“迷茫期”,而需求端則處于“快速迭代期”,這就更需要一批風險可控的頭部電影來進行產業探索。
華語巨制單元所承載的可能恰恰是“燈塔”作用,一方面在工業化上持續推升行業水準;另一方面通過更優質的資源整合來刺激市場,與此同時在類型探索上開拓國際視野。而以各家公司為首的頭部電影在逐漸穩定的產業環境里可能才會逐漸回歸理性,通過合理的檔期布局來填充市場供給。而整個市場頭部通過大投入獲得高回報,才能反哺中小成本影片以及青年人才培育。
所以,雖然市場票房復蘇勢頭明顯,但整個產業復蘇需要周期。
3
—反哺—
“此時此刻,非我們莫屬”。
這是華語巨制巡禮現場可能最“犀利”的一句發言,為什么集合華語電影“半壁江山”的是非阿里影業莫屬?
在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陳果現場發言中表示,上海國際電影節同阿里影業已經合作了十年。實際上,從2014年阿里收購文化中國算起,今年也恰好是阿里影業的第十年。
在這十年里,阿里影業逐步完善了全產業鏈布局。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阿里影業提出了未來將通過構建用戶觸達、商業化和內容產業化三大“新基礎設施”,賦能電影產業。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在線票務平臺的在線購票率超過了九成,互聯網宣發體系逐漸成熟。
此后,阿里影業從新基礎設施升級到了內容+科技的雙輪戰略,在內容上,2024財年阿里影業參與出品、發行的影片超60部(主宣發項目近30部、自制及合制項目6部),其中《孤注一擲》《消失的她》《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熊出沒·逆轉時空》《長安三萬里》等十五部影片進入同期票房前20,累計票房占總票房的比重超60%。
在科技上,在線票務、一站式互聯網宣發、影視制片信息化管理平臺,阿里影業也全面布局AI。
所以,阿里影業在中國電影產業過去十年的個體成長同產業自身發展逐步實現了并軌。如今,互聯網影企已經不再是十年前的“New money”,內地電影產業高度互聯網化的特點決定了互聯網影企的重要性在增加。
如今在片單難覓的上影節,七部華語巨制實際上多部都是已經默默推進了數年,而且除了兩部會在今年暑期檔上映之外,剩余五部均在今年下半年開機,這種“務實”不同以往。但在整個快速切變的產業復蘇中,底牌恰恰需要的正是這種務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