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天上午,突然收到許久未聯系的發小,發來的圖片。
我的第一反應是廣告點贊之類的東西,自動忽略不見。
接著又收到一條信息,內容是,根據你昨天的照片,連夜做的改版招牌。
我猜想,應該是她家孩子做的,且做得還不錯。
這就讓我非常意外了,隨手發的一條朋友圈,能收到這樣的反饋,我十分驚喜。
學校慶祝六一兒童節,舉辦跳蚤市場活動。我路過,看著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的招牌和廣告語,忍不住拍照發朋友圈。
能吸引到一個小朋友跟著做,這是我萬萬沒有料想到的。
點開圖片,的確是跟我發在朋友圈中的一張照片類似,相似度在七成以上。
看完后,我立即回復,給她家孩子豎起了大拇指,點贊。
要不是這個小插曲,我都不知道我們倆什么時候能夠再聯系。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上班,陪娃,這兩件事情,幾乎占據了我所有的空余時間,哪兒還會去跟人閑聊呀。
還有一點是,我和她生活中的交集,幾乎沒有。
她嫁去了西安,我生活在廣東。
除了娘家在同一個地方,和小時候一起長大的情分外,長大后的我們,各自為生活奔波著,忙碌著。
02
像是兩條從不相交的平行線,都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努力前行。關系漸行漸遠在情理之中,并不在意料之外。
上一次,我們見面是什么時候?2023年的春節。
大年初二,我去娘家拜年。她從西安開車回娘家,提前跟我打了招呼,約好下午在我家見一面。
我原計劃是吃完午飯就走的,因為這個約定,我特意留下來,待到快吃晚飯才走。
聊天的內容都是各自的家庭瑣事,氣氛蠻好的。
臨走的時候,她說,你真夠意思,跟你聊得很開心。暑假的時候,去西安玩,到我家住,我做向導。
她雖然這么說了,但我沒有真的去。
即使去了,我肯定選擇去住酒店,不會去她家住。我會跟她約個時間,如果有空的話,就一起玩玩,沒空就算了。
不是介意什么,這是分寸感。
03
說起來,我跟我的這個發小之間,還是有些共同記憶的。
年齡上,她比我大一歲。上學時,不是同一屆,但上學、放學的路上經常一起走。
又因為我媽的性格,比較受小孩子的喜歡,村里好幾個女孩都喜歡到我家來玩。這其中,自然包括我的發小。
到了現在,近30年過去,她們但凡回了娘家,我媽在家,她們都會到我家坐坐,聊聊天。小時候的情誼一直都在,好像從未曾淡去。
可見,我媽在她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蠻高的。
工作后,我們去了不同的城市,聯系甚少,但那份牽掛始終都在。
有一年的春節前夕,我辭職回家過年。得知這個消息后,她主動邀請我去她工作的城市,深圳玩。
04
我住她的宿舍,我們聊了好多話題,逛了好幾個地方。
她給我介紹她工作的地方,帶我去看周圍的環境。
她帶我去布吉村,看油畫。
她帶我去吃腸粉,說是本地人最愛吃的早餐。那是我第一次吃腸粉,燒麥,說實話,腸粉不咋好吃。綿軟的口感,我有點兒吃不慣。
她帶我去爬蓮花山,看鄧小平同志的銅像。站在深圳最好的位置,俯瞰整個深圳。
她帶我去剛建好的深圳圖書館,我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像是老鼠進了米缸,可歡樂了。
我記得我在深圳圖書館看到了已故央視主持人,李詠的書《詠遠有你》。那會兒,他主持的《非常6+1》正當紅,非常受歡迎。
我喜歡看他主持的節目,因此,一口氣把那本書翻完了。
她帶我去了深圳音樂廳,市民中心,它們剛建好沒多久。跟深圳圖書館的位置相鄰,我們沒有進到里面去,在外面轉了一圈。
當時被這嶄新的建筑吸引,好奇心、新鮮感多過其它的任何東西。
坐公交車路過地王大廈時,她指給我看。第一次見到那么高的樓,我興奮極了。
還有深圳的廣電中心,她帶我在外圍看了看,認識一下。對于我們這些看電視長大的人來說,電視臺那個地方,自帶魔力和吸引力。
前些年,她給我發來那會兒的照片。我看著照片中的自己,滿臉的嬰兒肥和膠原蛋白,真青澀,也是真年輕啊。
05
那一次見面之后,我們好幾年沒見,也很少聯系。
我結婚,生子,按照人生的既定流程,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人生任務。
她一直單身,陸陸續續從我媽口中,聽說過她的一些消息。她相過親,談過戀愛,始終沒找到合適的人。
村里有關她的風言風語很多,想想也是,一個農村女孩,二十七八歲還沒有男朋友,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輿論壓力。
我聽她說,她去寺廟做志愿者,吃素食,去四川樂山看大佛,去學艾灸,準備自己開店,體驗不同人生的可能性。
再見面的時候,她結婚了,老公是西安人。湖北嫁到陜西,我佩服她遠嫁的勇氣。我承認,我沒有她那樣的魄力。
這一次,鑒于她新婚,老公在場,簡單聊了幾句,吃了喜糖,我們匆匆別過。
之后,我們約好,在她二姐家見面。
她速度很快,四年左右沒見,二胎都生完了,這效率著實高。
由于她公公婆婆年紀大了,沒法兒幫忙帶孩子,她請她媽幫忙搭把手,給她開工資。她跟我吐槽她媽的所作所為,言談間,我能感受到她的無力和無助。
再見面,就是前文提到的過年那一面。
06
即將奔40的我們,見面次數越來越少,打電話,發信息的頻率越來越低。
有時候,正打著電話呢,突然就沒音兒,沉默了。不是對方把電話掛斷了,而是不知道聊什么話題,冷場了。
從小一起長大,無話不談的小伙伴,在歲月的奔騰不息里,有了各自的歸途和方向。
無言勝有言,我們默契地選擇了隱身,不打擾便是最好的祝福。
我是非常感謝她的,一起長大的小伙伴,大概有近10個同齡人,我只有她的微信和聯系方式。其他人,早已走散在茫茫人海。
去年初二去娘家,碰到了跟我同歲的一個小伙伴。我們倆面對面,打完招呼,竟然不知道說什么了。空氣中飄浮著四個字,陌生,尷尬。
發小在我們的這段友情里,一直是主動的那一方,我只是被動接受者。電話里的聊天話題,都是她在引領著,把控方向。
她不主動了,關系自然就淡了。
這很正常,誰都不可能陪誰一輩子,能相互走一段路,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來日方長,再見,不是再也不見。我相信,我們以后還會再見面的。
謝謝她,同時也祝福她,祝她開心,幸福。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