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老弟在家庭群里放下了這么一張圖片,遍布樹林的山坡上有那么一座小房子,房子周邊依稀能看到種田的跡象,不錯,這里就是我的老家,當然我們是住在山下的,山上的這個房子是老爸有的時候用來守夜住的,起初的時候還有狼,后來隨著耕地的不斷開墾,狼也就不大來了,我們在那里度過了小,初,高中,上了大學,然后也就沒有再回去過了。
看著這個圖片,老弟說,我在這山上放過牛,撒過歡,挖野菜,啥男孩子野外做的事情,大概都做了,反正那時候也沒啥玩的,自然父母也沒有時間管,除了自己要做的放牛,砍柴等工作后,有時間就在山上,山下玩,現在想來,良好的身體素質,估計就是那時候玩出來的。
我的美好童年青少年都是在這里度過的,真的感謝這片黑土地把我送出大山,記得小時候在這里壘過石阡,右手中指甲被石頭擠傷,差點換一只新的指甲,高中畢業后大學開學前每天脖子上掛個兜子爬樹摘果子,當然,最苦的是爹娘還有大姐,完全是靠著雙手,雙腳把我和老弟送上了大學,除了感謝這片黑土地外,自然也要感謝老爸老媽,大姐的辛苦勞動,讓我可以把書念完,走出這片大山。
大姐說,這里的確是老爸老媽闖關東待的地方,當然也是我們成長的地方,老爸老媽力氣全用那里了,從一開始的荒地,滿山荒野樹藤,不規則的石頭,一刀一刀的割,一犁一犁的拉,又一鎬一鎬的拋,一個一個的滾,一塊一塊的搬,一遍一遍的壘,老爸老媽,在那苦力出的。盡管掙不了多少錢,腿還在那里撈的傷,但真的是把我們三個都撫養長大了。那地里到現在都不缺石頭,白花花的,不過野菜挺多,好吃。不知道什么時候大家再能去挖野菜,據說,現在那里好多的在做主播了,也真的算是與時俱進了。
小舅說,真的是兒時的回憶,今日小屋已荒涼,滿眼的舊時光,那里有道不盡的懷念無奈和思念,讓人感同身受!一處老屋一段故事,見證了滄桑,沉淀了歲月,承載著我姐和我姐夫的悲歡喜樂!不容易啊!我老家的房子早就成了斷壁殘垣了!
老爸老媽也是很有感慨,只是他們一般不怎么表達,不怎么識字的他們在那里生活了小30年,可以說人生的壯年都貢獻在這座山上了,記得老爸說過,那時候人老實,也不懂得交際啥的,反正有地就干唄,好的地段都被當地的,或者說是有關系的承包了,剩下荒山野嶺的,反正沒人要,就承包了下來,加上山頭,也有小20畝地呢,只是由于缺乏機械手段,全靠雙手雙腳,哦,是有一頭老黃牛的,不斷開墾,不斷勞作,也算是活下來了,現在想想,其實也沒什么,苦自然是苦的,哪有不吃苦就想要收獲的呀,不過,看著現在你們都長大了,說實話,心里還是有點自豪的。
東北的黑土地,養育了很多人,而靠著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也一定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來養育自己的家庭,無論是好是壞,對于現在而言,其實都已經過去了,而最多的就是回憶了,回憶那時候的日子,回憶那時候的快樂,當然,苦也是自然有的,小學的時候,每天要爬山幾十里去上學,到了初中住校了,就好一點了,吃穿住用其實感覺還可以吧,靠山吃山啥的,只要能靠雙手創造出來的,老爸老媽都會想辦法整出來,當然完全都是手工制造的哦。
憶苦思甜,其實未必有多苦,也未必有多甜,但父母,土地的厚重,養育是無法忘懷的,盡管和現在的孩子教育完全不能相比,但我們兄妹3個也是那么自然地成長起來了,土地,就像父母一樣給予我們養分,給予我們成長,也給予我們走出山溝的機會。
也許網友們會問,這里到底是哪里,說個地名吧,小灣溝村,東北的某個小村,不知道現在還有么,感興趣的可以查下,無論是否還有,在我們的記憶中自然是一直保存的,伴隨著這個地名的保存,自然有兒時的各種生活記憶,當然最多的還是要感謝父母的辛苦勞作,父母的養育之恩。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再回去看看,據說那邊還沒有完全通大馬路,好像還是要翻山的,當然鎮上已經是具有相應的公路設施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一起回老家看看,看看這個生我養我的小山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